|
今日驚蟄。 驚蟄在立春、雨水之后,是春季的第三個節(jié)氣,也是干支歷卯月的起始。 驚蟄,原本是“啟蟄”,先秦古書《夏小正》里說,“正月啟蟄”。 西漢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名字叫“劉啟”,為了避諱漢景帝,就改稱“驚蟄”,沿用至今,而在日本,一直使用“啟蟄”這個名稱。 啟蟄,原本是農(nóng)歷正月的節(jié)氣,在雨水節(jié)氣之前,居第二位,在改名為“驚蟄”的同時,也被挪到雨水之后,成為第三個節(jié)氣,由此成了二月的節(jié)氣。 今年的驚蟄由于閏月的原因,反倒還在正月。 驚蟄期間正是大好的“九九”艷陽天,氣溫回升,雨水增多,春風醉人,也是春耕開始的日子,正如諺語所說,“過了驚蟄節(jié),春耕不能歇”“九盡楊花開,農(nóng)活一齊來”。 但是,這期間的氣溫并不穩(wěn)定,經(jīng)常出現(xiàn)乍暖還寒的現(xiàn)象,所謂“冷驚蟄,暖春分”“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所以要注意“春捂”,別忙著減衣服。 啟蟄一雷,萬物夢醒 驚蟄時節(jié),最明顯的自然現(xiàn)象就是,春雷開始響起,隨著氣溫升高,泥土也變得松軟,冬眠的蟲類感受到春天的陽和之氣,打破原來的蟄伏狀態(tài),從土中鉆出來活動。 在古人天人合一的觀念里,這些自然現(xiàn)象變成了一個由雷神導(dǎo)演的光輝奪目的奇幻戲劇。 雷神是位鳥嘴人身,長了翅膀的大神,他一手持錘,一手連擊環(huán)繞周身的許多天鼓,發(fā)出隆隆的雷聲,來震動人間,催生春天。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在易經(jīng)中,震卦是二陰爻在上,一陽爻在下,陽氣躁動向上,被二陰阻擋,陰陽相爭,必然震動爆發(fā)。 因此,震卦是雷,是龍,是奔跑嘶叫的烈馬,表示一種沖決迅猛的力量,也代表驚蟄的力量和表現(xiàn)。 唐詩云:“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br>到了驚蟄節(jié)氣,春雨播撒,春雷震震,蟄蟲被雷聲喚起,萬物都從夢中醒來,爭先恐后地在春光中表現(xiàn)自己。 驚蟄有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布谷鳥)。” 桃花盛開,黃鸝鳴柳,老鷹也被春色感染,變得像布谷鳥一樣溫柔。 震驚百里,萬事亨通 《易經(jīng)》用“震驚百里”來形容雷的威力,在我們迷誤困惑的時候,智慧無疑是震撼我們的驚雷,它可以給我們帶來生命中的轉(zhuǎn)機,以及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 驚蟄不但在物候上是一個驚天動地的節(jié)氣,而且對我們的生活也有振聾發(fā)聵的啟發(fā)意義。 人生有“蟄”有“驚”,能“蟄”能“驚”,萬事亨通。 “蟄”是靜如處子 “蟄”,按照《爾雅》的解釋,是靜的意思。 靜能養(yǎng)心明志,靜能生慧悟道,古人說,“天地間真滋味,唯靜者能嘗得出”。 水滴到哪里,就融入哪里,且了無聲息,了無痕跡。生活也是一樣,不可能總是轟轟烈烈,風生水起;更多的時候,宛如一泓碧水,靜如處子,若有所思。 萬物靜觀皆自得,臨大事須有靜氣,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要懂得“藏”,藏是靜的一種特殊方式,其目的是為了保全自己,等待時機,也就是《易經(jīng)》里說的“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老子說:“守靜篤。” 人應(yīng)該順應(yīng)自然,使生活清靜,堅守不變,才能真正回歸生命的本色。 “驚”是動如脫兔 “驚”是一種清醒的生活狀態(tài),是一種靈敏活潑的動態(tài),是一種隨時應(yīng)變的心態(tài)。 《易經(jīng)》:“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br>意思是說,每一天都在變化、更新,這是天地最大的德性,天地最根本的性質(zhì);生就是創(chuàng)造,生生就是不斷有所創(chuàng)造,不斷有所創(chuàng)造才稱得上是變易。 北宋大儒張載說:“日新者,久而無窮?!?br>能夠日日更新的事物,就可以長期存在、無窮無盡。世間萬物,一切事物都要不斷革新,以求生存和發(fā)展。 天地萬物,生生不息,一個人也要順天應(yīng)人,時刻不忘反省自己的過失,反思自己的生活,堅持改過自新,新我戰(zhàn)勝舊我,追求自我完善,君子厚德,才可以載物。 “驚”的人生態(tài)度就是“日新”,就是“生生”。 古人認為雷有懲惡的功能,罪大惡極之人會遭到雷劈,天打五雷轟,所以聽到雷聲就恐懼,或者警醒,這是“驚”的另一層含義。 《易經(jīng)》由“生生不息”的宇宙觀,推演到“自強不息”的人生觀,仍然體現(xiàn)的是天人合一的價值觀,人的所有行為都要符合天道,才能立于天地之間,成為大寫的“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