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國內(nèi)熱議教育部給孩子減負的事情,很多朋友問:美國公立學校什么情況? 答復(fù)是:美國公立學校大部分2:30放學。 這就奇怪了,美國怎么竟然沒有因為早放學而抗議呢。要知道,作為民選政府,如果政策不符合民心,早早就改掉了。那就是大部分民眾沒有意見嘍。 好吧,先看看國內(nèi)大家對教育部減負的看法: 兩種觀點涇渭分明。 一種認為:教育部是錯的,純粹是為了迎合有話語權(quán)的富有家庭的利益。1)大部分平民家庭父母都是雙職工,孩子早回家既沒人接、更無人管;2)這種情況除了增加家庭負擔、滋生更多托管班,孩子和家庭都不能獲益;3)孩子學習時間短了,學到的知識總量降低。 另一種則認為:教育部做的對。孩子在學校學習知識,只是其知識結(jié)構(gòu)的一部分;應(yīng)該在學校之外給孩子更全面的培養(yǎng)。 當然,和以往所有類似政策調(diào)整一樣,前者聲音鋪天蓋地,然并卵。 但仔細看,反對教育部減負的質(zhì)疑,其核心都是 1)“孩子不能早放學,家庭負擔重”, 2)“平民孩子本來就指望通過在校學習改變命運,這下不公平了”。 再觀美國,富家子弟多去了私立學校,公立學校大都是平民家庭。美國大眾怎么解決這一負擔?他們不想孩子多學知識、從而改變命運?難道這真是美國富人設(shè)的陰謀:“你們都別學,不要和我們競爭名校;最好你們天天快樂教育?!保?/p> 回答這一問題之前,先一起來看美國社會階層的變動趨態(tài),從中窺得一斑。 在對美國家庭多代教育和收入變化的調(diào)查中,數(shù)據(jù)顯示:美國高收入家庭中,白人、亞裔和其他族裔的下一代收入和接受的教育沒有差別,都很高;但是在低收入家庭中,亞裔和其他族裔的下一代差別巨大,低收入亞裔的下一代平均受教育程度和收入遠遠高于其他族裔。也就是說其他低收入族裔的下一代,改變命運的比例很低。 究其原因,亞裔家庭不管窮還是富,都更重視教育,更知道通過知識改變命運。實際上,其他族裔的精英群體中,對孩子的教育甚至比華裔更甚。我自己鄰居家的白人小女孩,每周有8個after school(課后班);天天忙得不可開交。但是有些族裔的低收入人群,則很多崇尚享樂主義,比如覺得開一天出租,回家大吃一頓烤雞翅加啤酒,爽爽地睡一覺,挺好??;加上美國福利相對好,所以還有一些,一代代都吃著低保,也沒有覺得這種生活很差。 當然,所有公眾都覺得自己在同樣有尊嚴地生活。 出現(xiàn)差別的根子到底在什么地方? 家庭意愿。以我們?nèi)A裔和印度裔為例,都是最有危機感的一族;因為母國人多沒有啥福利啊。所以一代代教育孩子:要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猶太人更甚,認為只有學到的知識才是永遠不會被搶走的。相比,希臘有最好的民主體制,有很高的福利,民眾沒有太強的奮斗意愿,經(jīng)濟持續(xù)下滑,國家逐漸淪陷。 對,我們的第一個結(jié)論是:要相信知識改變命運,且家族要堅信并執(zhí)行。千萬不要聽那些讀書無用論,那些是真的陰謀。 說了這個美國的例子,再來看美國怎么解決早放學問題的。 首先,美國很多高收入家庭并不入公立學校,而是去更符合孩子個性的特色私立學校。 其次,有公立課后班(after school)。美國公立學校是2:30-3:30放學,但并不是就不管了,而是有公立的after school,可以看孩子到6pm,象征性地收一點點費用;公立學校7:30-8:30到校,需要早來?有課前班(before shool),6:30就可以送來。我們自己曾經(jīng)提前兩年排隊申請公立的after school,但是排到了卻放棄了。因為還有后面的選擇 第三,家長老師協(xié)會(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 PTA)項目。這是鼓勵家長參與孩子教育的非常好的方式,在學校放學后開展。一般1個小時到1個半小時。我們報的課程有:足球、國際象棋、籃球、我的世界(minecraft)、機器人和戲劇表演等。因為公立的after school就是看著孩子,不教什么東西。而PTA課程也不貴,半學期每門課大概150-250美元。所以大部分學生家長都是一個早上班(接孩子放學)、一個晚上班(送孩子上學),這樣接送孩子基本上沒有問題。(美國大部分公司和機構(gòu)也都是彈性工作制,一天干夠8個小時就行。編者注) 第四,校外課后班統(tǒng)一接送。如跆拳道班,或者其他兒童看護學校,也會根據(jù)課程選擇,在孩子放學時來接孩子。 第五,孩子的其他選擇。如游泳、舞蹈、繪畫、滑冰等等,這些需要家長自己接送去。 第六,家長聯(lián)合組隊輪流看護。經(jīng)??吹揭粋€家長接走一堆孩子。 第七,直接回家。這是絕大多數(shù)家庭的選擇,但并不意味著回家就不學習了。 所以,回答中國國內(nèi)正在發(fā)生的所謂教育部減負中的兩個核心質(zhì)疑之一,“孩子不能早放學”。需要考慮的不是能不能早放學,而是對于早放學的問題如何解決。 其實,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個問題是屬于術(shù)的范疇,不難解決;美國這些能做到,中國行政執(zhí)行力這么強大,只會做的更好。 如果說,“孩子不能早放學”的問題其實可以通過國家再出一文,通過行政手段和社會手段解決的話。第二個問題,“平民孩子本來就指望通過在校學習改變命運,這下不公平了”,解決起來不容易。因為這真正觸及了所有人的利益。 在公眾號“霧滿攔江”的這個話題底下留言中,支持率最高的是“支持,讓窮人家的孩子多減減負,這樣就能讓他們的下一代仍然是窮人家了”。 其實,在美國,這種陰謀論未嘗不存在。英國的社會階層一直就最為固化,而美國有著名的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 (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WASP)體系,從19世紀早期起便牢牢占據(jù)著美國的上流社會。子女從私立中學直接升入常春藤盟校,學習上流社會的習俗、禮儀、舉止,與其他名門望族建立關(guān)系,掌控著美國的財經(jīng)、文化和政治等重大領(lǐng)域。族內(nèi)通婚防止遺產(chǎn)外流。WASP從教育體系、輿論宣傳等多個維度維護自己的利益,另外一個結(jié)果就是其他不同族裔的下一代出現(xiàn)了嚴重分化,比如猶太人,二戰(zhàn)后在美國的猶太人受到的歧視非常嚴重,幾乎沒有多少大學接受他們的學生,但是猶太人是最愛學習和勤奮的民族之一,一點點耕耘,通過一代代努力逐漸拱進并占據(jù)了美國核心部門的話語權(quán);而還有一些族裔在自甘消沉,得過且過,一代代徘徊在低收入階層甚至一代代吃福利。 那么,美國的高收入階層有了這些先機,孩子輕松么?不,一點也不。美國高收入家庭對孩子的要求非常嚴格,甚至有些苛刻;對于大部分家庭來說,美國是真正的拼爹社會:父母花了多少時間在孩子教育身上,孩子就會成長成對應(yīng)的樣子。美國公立學校負擔的教育義務(wù)比中國少很多很多。 那么,對在國內(nèi)新出現(xiàn)的第二個問題,個體怎么做? 強化家庭教育。絕不能放棄追求更好的教育,否則意味著一代代沉淪。 教育分兩部分:授業(yè),育人。 學校教的,主要是傳授知識,也就是授業(yè)。但只以在校學習知識來考察能力,只適合約50%的孩子;其他孩子不擅長這種學校體系知識的學習,他們卻在未來的社會中發(fā)揮并不小于其他孩子的作用。從這個角度看,太多的在校學習,是對這些孩子的不公平。這是學校知識傳授的局限,也是需要改變?nèi)恳蕾囋谛=逃脑颉?/p> 家長該做的,是育人。教育的目的是:1)教給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2)教導(dǎo)他做人的道德底線,3)盡可能發(fā)現(xiàn)孩子的天賦或愛好,并努力給其最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這三個方面,都是家長的責任。身體力行、言傳身教地告訴孩子,怎么是有意義的人生,這是中國家長最該做的。 教育部目前在做的,只不過是把原本大家都該做的還原回去而已。 所以,我們的第二個結(jié)論是:社會層面能夠、也需要負起課后部分孩子管理的義務(wù),但家庭必須要承擔育人的責任。 對于部分孩子,降低在校時間,讓孩子更充分地體會不同的東西,盡可能找到其天賦,是必須的。 而同時,對于有困難的家庭,國家、社會和學校也應(yīng)該承擔起責任,采用課后看護等多種形式,解決這些人群的后顧之憂。 由此,因材施教,才不再是一句空話。 而對于老百姓,去做自己能做和該做的事情吧:堅信知識改變命運,并堅定地執(zhí)行。 本期編輯:Daniel;圖片來源于朋友圈,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來自美國華盛頓的 美好生活、創(chuàng)業(yè)和移民社區(qū) 往期部分推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