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摘要】目前新聞播音行業(yè)存在部分播音員對新聞稿件中重音把握不準的問題,從而導致傳播信息質量受損。本文通過介紹重音的基本概念和正確把握對于新聞稿件播出質量的重要性,進而介紹了新聞稿件中重音選擇時候的一些標準和原則,以及明確選擇后達到最佳傳播效果。在本文中通過實例予以說明,更加清晰準確地理解相關概念。新聞播音員明確了這些方法,再加以日常的強化訓練,做到清晰準確播報新聞消息就離我們不再遙遠了。 中國論文網 http://www./4/view-4188034.htm 【關 鍵 詞】新聞播音;重音;選擇;處理。 【作者簡介】楊云涵,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記者,研究方向:播音主持藝術。 一、新聞消息播報中重音必要性和重要性 新聞播報是播音員主持人的基本功,也是要求標準最高的一項工作內容,新聞消息播報的質量影響著宣傳效果。一般情況下,新聞稿件篇幅大多較短,客觀性、邏輯性較強,新聞稿件中的書面語、結構較復雜的句子時??梢姡瑢@些句子的處理,也會給播音員運用有聲語言清楚地傳達新聞事實帶來困難。播音員是通過重音表達突出反映稿件播報目的,如果把稿件的重點比喻成內容的支撐框架,那重音就是框架組成的關節(jié)點,由此可見,重音是支撐文章表達重點的基礎。 受眾在收聽、收看新聞的時候,大多邊聽邊做其他的事情,這就要求新聞消息播報的主旨清晰、要點明確。為做到清楚,除了在發(fā)聲上要做到吐字歸音到位之外,在分析稿件、處理稿件時,應著重處理好重音,找準并正確表達重音是做到新聞消息播報清楚的必要條件。如果播音員總是把含糊不清的“一大片”內容扔給受眾,那結果必然對播出內容一無所知。所以,從收聽的角度講,重音的清晰播報對主要內容的獲取至關重要。 二、新聞消息播報中重音選擇標準及原則 播音員應首先清楚手中的稿件的具體內容和表達重點,通過稿件文字還原新聞事實,在播報之前不僅做到“知其然”,還要做到知其“所以然”。這就需要認真做好備稿六步,了解了內容、需要強調的地方,自然也就出來了。 新聞消息播報中重音的選擇與處理應注意兩點:一是“精”,即重音不宜過多,處處是重音則處處無重音,真正的重音反而淹沒在非重音之中,導致主次不分。重音愈精,語意愈清,目的愈明。二是“準”,也就是說重音要準確。重音的選擇不能只憑語感來把握,而應該在通觀全篇、透徹理解文稿內容的基礎上做慎重確定。重音的錯誤不僅會影響播音員對篇章的理解、傳達,而且也可能會導致受眾對稿件目的、內容的理解出現偏差,甚至與原意相違背。 除了上述的標準之外,還要以能否突出語言目的為首要內容,綜合考慮邏輯關系和感情表達的需要,有利則取,不利則舍。強調重音的方法盡管是多樣的,但總的要求應該只有十六個字:加強對比、協調適當、講究變化、切記呆板。選用方法時,要從三個方面去考慮:一要準確體現出語句目的;二要依據思想感情的運動;三要符合語流變化的需要。具體地講也就是:要從全篇稿件的高度著眼,達到主次分明;又要從聽和說的正常習慣考慮,不要顯得很生硬;再有就是重音的確定要少而精。這也是運用強調重音的各種方法時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1]。 三、新聞消息播報中重音處理方法 在新聞消息播報中,很多重音都隱藏在語言環(huán)境之中,要聯系上下文,才能判斷那些是重點,需要重音予以突出表達,所以語言環(huán)境決定重音的選擇。張頌教授在《中國播音學》一書中提到,重音按位置有十種。這十種重音并不是每種都會經常在新聞消息播報中用到,掌握好這些重音的選擇運用方法,會對播音表達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在新聞消息播報中,通過聯系對比更能讓我們清晰的處理重音。 1.輕、重加強目的。所謂“重音”,我們很容易從字面上理解是加重的讀音,有了重的自然相對就要有輕的,輕重音一對比,從聽的角度上來講就有了對內容理解的區(qū)別;從發(fā)音技巧來說,重音音強較強,非重音音強較弱;從唇舌的力度來說,重音詞語的唇舌力度較大,非重音詞語的唇舌力度較小。這種輕重對比處理方法的使用較為常見,但重音的輕與重之間應過渡自然、銜接恰當。例如:“大家好,這里是中央電視臺新聞直播室。” 新聞播報中的重音輕重處理,直接體現的是語句的目的。通過內容分析,我們了解,這里想強調的是播報地點,中央電視臺有很多不同的演播室,而今天、此時,我們在新聞直播室為大家播報新聞、傳遞消息,所以“新聞”是這句話我們希望強調的中,按照前面所述的發(fā)音技巧,加強音強、唇舌力度,突出“新聞”這一重音,讓聽者清晰的聽到內容,避免產生不必要的歧義現象。 2.快、慢調整節(jié)奏。在新聞消息播報中,廣播的語速平均每分鐘200多字,電視播送消息的語速則平均為每分鐘250-300多字是較規(guī)范的。新聞消息播報的語速較快,因此吐字也就相應的比較短促,在需要強調、突出的地方若放慢語速、拉長音節(jié)字符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表達效果。例如:“美國國家氣象局預測,包括華盛頓、巴爾的摩、費城和紐約在內的東海岸中部地區(qū)積雪將達50厘米?!? 而重音表達的第二個重要技巧就是快與慢的區(qū)分,通過快慢的節(jié)奏變化最直觀的給人以聽覺的感受是語句播報中的加長與縮短,生活中我們常常有體會,說的慢的內容相對較容易理解,重音處理中也一樣。對于此類內容較長的句型,我們把重音需要突出的地方放慢語速,不需要強調的內容一帶而過,通過語句的長短處理,體現出節(jié)奏的變化,想突出的內容就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內容簡述了地點和事件,我們在聽一則新聞時,希望毫不費力的聽到新聞事件最主要的信息,這也是播音員、主持人播報工作的目的。所以,此則新聞中美國發(fā)生積雪的地點是受眾希望最先了解的,“東海岸中部地區(qū)”“50厘米”是主要重音,需予以強調,而“華盛頓、巴爾的摩、費城和紐約”作為次要重音供受眾進一步了解新聞事件。 3.抑、揚豐盈語氣。優(yōu)秀的新聞消息播報展現聲音的流動美。新聞消息播報雖然也要求融入播音員的情感,但和文學作品的朗誦相比要淡得多,播音員始終要站在較客觀的立場上把真實的新聞事件、任務、背景資料等說給大家聽,若聲音啟承轉臺的幅度過太,則易給人不真實的感覺,例如:“在從重慶酉陽開往福建泉州的公路上,一輛載著20多名留守兒童的大巴車正在勻速行駛,孩子們將行程2000多公里去和自己的父母一起過年。我們的記者在中途搭上了這輛大巴車,用鏡頭全程記錄下了他們的探親之旅?!? “20多名”“2000多公里”這些數字在內容中表述,讓受眾對事件有了更為直觀的感受和了解,新年將至,載著留守兒童“勻速”探親過年的一則新聞,需要播音員加深理解,抑揚有致的把事件的內容交待得清楚且富于變化。新聞播報中準確、適當的抑揚變化可以是語言表達更加豐滿,內容表述更為貼切易懂。 四、新聞消息播報中重音的理解誤區(qū) 目前,一些播音員在播報消息時找不到重音,內容連成一片,這主要是對重音的概念搞不清,導致錯誤的選擇重音[2]。 1.詞語的輕重格式不等于重音:在語言表達中,由于詞義、詞性的不同以及情感表達的需要,詞語的表達中幾個音節(jié)會產生輕重的差異,這是我們所說的“輕重格式”。換句話說,詞和詞語的輕重格式是音節(jié)與音節(jié)的音強比較,由于約定俗成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而重音是以句子為基本單位,我們更多在選擇重音的時候要縱覽全篇內容,根據消息表達的內容來判斷語句在全篇中的地位,進而考慮該句的表達重點來選擇重音。而詞或詞組的輕重格式要以重音為核心,服從重音、服務重音,很多播音員主持人在新聞消息播報中不對內容加以分析判斷,盲目根據自己的習慣性表達判斷重音,就容易使表達內容產生歧義。 2.重點不等于重音:在新聞播報中有一種誤區(qū),就是盲目的強調重點,造成信息量大,使聽者聽過后往往不知所云,一頭霧水。解決方法之一是理解好消息的導語,因為導語中包含新聞幾個“W”的要素,能夠快速幫助我們理解新聞內容。例如:“今天上午,中國記協在北京召開“我為實現中國夢——傳遞正能量”的主題討論會,并同中央主要新聞單位和部分重點新聞網站、首都新聞單位等二十五家媒體共同發(fā)出“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為實現中國夢傳遞正能量”的倡議”。 這條導語介紹了新聞事件的時間、地點、參與對象以及事件內容。我們通過這條導語可以了解事情的重點內容,如果把重點錯誤的理解為重音,那這條消息的每一個字都需要予以重音處理,全是重音我們反倒不知道哪里是“重點”了。重音是重點內容的“重中之重”,找到這些“精華”我們才能輕而易舉的理解消息內容,如果不加以分析,重音突出錯誤,就會使聽者費解了。 3.重音不等于重讀:“重讀”就是加重聲音朗讀。它只是加重聲音這一種表達方法。而重音是有主有次的,主要重音用加重聲音來處理,次要重音也用加重聲音來處理,就沒有主次之分了。我們之前通過重音的輕重、快慢、抑揚等變化分析重音的不同表達方法,根據全篇和語句內容綜合處理表達才是選擇和處理新聞重音的正確方法。播音員主持人要從傳播目的、愿望的高度,明確具體語句在全篇稿件或節(jié)目整體中所處的位置和分量,然后再確定語句重音。 以上的新聞消息播報中常見的重音處理方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表達過程中也很少單獨使用,經常是根據稿件內容、情感需要、表達效果等綜合因素相互結合使用,且常常在以上基本處理方法的基礎上衍生出許多自由組臺形式,而這些方法、技巧需要在實踐中反復推敲、用心體味方能運用自如??傊^強調重音、突出重音,都是在對比之中實現的。注意以上所述事項,那么也就解決好了新聞消息播報中的重音處理問題。 注釋: [1]王雅茹:《試論新聞播音中的重音處理》[J/OL],據http://www.zlgdj.com/gov/zho312/zho312121_show.jsp?lm_id=zho312121&data_id=zho312121379。 [2]張 頌:《播音創(chuàng)作基礎》第106頁,[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年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