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約1700字,閱讀大概需四分鐘 《弟子規(guī)》中,不僅對人們的舉手投足做了嚴格的要求,甚至還對去別人家串門應遵守的禮儀規(guī)范也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兜茏右?guī)》講:“將進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span> 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到別人家去拜訪,將要進門的時候,應該先問一下家里有人嗎?當然,沒有得到對方的回答,而你又可以順利地走進院內(nèi),將要進入客廳的時候,一定聲音提高一些,再次詢問是否有人在家里。如果對方問你是誰的時候,要報上自己的姓名來,不能用“我”來作為答案,這樣的回答很可能讓對方根本不知道你到底是誰。這些在《弟子規(guī)》中,都已做出明確的規(guī)定。這樣一來,不僅可以表現(xiàn)一個人的禮貌與修養(yǎng),同時還可以避免碰到一些令雙方難堪的問題。 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人去別人家做客的時候,總認為雙方關系很好,根本沒有必要注意這些細節(jié)問題。多數(shù)情況下,往往就是推門而入,或者是一上門來就弄出很大的聲響,以圖使屋內(nèi)的人聽到外面的聲響,從而來開門。其實,這些都是不禮貌的行為,在古人看來,這樣的作為也是有失君子作風的。而且,古代偉大的學者孟子也曾因為進門的問題,差一點演變成一場休妻“大戰(zhàn)”。不信的話,咱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有一天,孟子外出回家,因為家里只有他的妻子與母親兩人,所以,孟子也就沒有考慮那么多,到了家門口后,二話沒說,推門而入。結果,不看不打緊,這一下,把孟子全身怒氣都調(diào)了起來。此時,他的妻子正叉開兩腿坐在屋內(nèi)。孟子見到妻子如此粗俗的坐相,頓時產(chǎn)生休掉她的念頭。于是,孟子轉身便找母親商量此事。當母親詢問原因時,他便將親眼看到妻子叉開腿坐的真相說出來。最終,做母親的用古人的進屋禮儀讓孟子意識到自己錯誤所在,才將這件事情壓了下去。 在這個故事中,孟子回家進門時,沒有詢問便直闖妻子休息的內(nèi)屋,以至于看到妻子不雅的姿態(tài)。女人叉腿而坐,這在封建社會屬于很不文明的現(xiàn)象,然而,孟子也有錯在先,那就是進屋時沒有遵守規(guī)定。最后,還是在孟母的勸說下,孟子才認識到自己的無禮行為,從而,讓他打消了休妻的念頭。由此可見,在古人看來,登門之時,不講究禮儀規(guī)范也是有違君子作風的事情。 登門拜訪,是人際交往中最基本,最常見的一種形式。大家朋友一場, 通過互相串門走動,可以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聯(lián)系。然而,看似簡單的交際活動,如果不懂得遵守其中的禮儀規(guī)范的話,很可能會適得其反,把事情演變得更為糟糕。那么,從《弟子規(guī)》中,我們可以得到哪些啟示呢? 1.進門之前,先用文明的方式通知對方 當然,古時候家家戶戶都是院墻高筑,想要進到廳堂上,必須先要經(jīng)過大門。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在大城市當中,多數(shù)都安裝了防盜門。那么,在這種情況下,當主人家大門緊閉的時候,要讓對方知道你的存在,必須學會文明蔽門或使用門鈴。無論是敲門還是按門鈴,都要做到不緊不慢,力道均勻,以免噪聲過大,影響到周圍鄰居的體息。如果主人家的門微掩著,必須先站在門口,詢問:“請問,有人在嗎?我可以進來嗎?”如果沒有得到回答的話,可以輕輕地推開微掩著的門,走進去后,提高音量再次詢問是否有人在,自己能否進來。 2.當屋內(nèi)主人問道“你是誰?”時,要準確地報上自己的姓名 當然,現(xiàn)代社會,每個人的安全意識都很強,很多時候,聽到有人來訪時,都會詢問對方的姓名,以此來判斷是否前去看門。因此,正確的做法是準確地報上自己的姓名,如果雙方交情還不深的話,還必須報上準確的資料,以便讓主人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回想起你。 現(xiàn)實生活中,也有一些人當被主人問到姓名時,往往會回答“我”,這樣的答案不容易讓對方從聲音分辨出你的真實身份,有時,可能還會造成一些尷尬場面。 3.進入屋內(nèi)后,依然要保持禮貌的舉止 關于進門的禮儀,不僅《弟子規(guī)》中已做出要求,在《禮經(jīng)》中也明確提說:將入房,禮必下。意思是說,將要進入主人家門時,眼睛應朝下看。這樣可以給對方留足準備時間,避免造成尷尬的局面。當然,這一條在當前社會環(huán)境中,也是完全行得通的。 生活中,當大家去別人家登門拜訪時,這些禮儀規(guī)范是必不可少的。當前環(huán)境下,我們想要去別人家拜訪之時,最好還是要事先約好,給他人留下準備的時間,以便達到成功拜訪的目的。 |
|
|
來自: 昵稱41082923 > 《經(jīng)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