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暢讀薦:出現(xiàn)在KTV里的歌曲,不僅代表了潮流,同時也成為中國人集體情感記憶的一部分。那些歌曲在人們的反復演唱中,獲得了更多的意義。 本文來源:楊摩的書房 ————————————————
很多時候,無論同學聚會還是朋友見面,很多人會把場合設在KTV里。 在我們這個南方小鎮(zhèn),城區(qū)人口不到十萬,正規(guī)營業(yè)的KTV目測不低于一百家。 每到夜晚,除了在宵夜攤上吃吃喝喝,人們主要的娛樂休閑方式,便是到KTV里耍一下。 在我的印象中,十幾年前我們這兒的街上只有零星幾家可以唱歌的酒吧。那時候都還不叫KTV,叫做卡啦OK音樂酒吧。 這種酒吧通常有一個大廳,中央放置一臺可以點播歌曲的設備。除了大廳之外,還有少數(shù)包廂,燈光幽暗,隔音效果相當糟糕。 人們在酒桌上推杯換盞稱兄道弟的同時,能聽到四面八方嘶啞的怒吼和歌聲,頗有一種鄉(xiāng)下殺年豬的氛圍。 十來年間,隨著經(jīng)濟和技術的發(fā)展,卡拉OK不斷進化。除了形式的不同,其文化內涵也一直在變化。 據(jù)我長期觀察,發(fā)現(xiàn)KTV不僅僅是一個社交娛樂場所,它還成為了中國人情感表達的一部分。
早期的卡拉OK錄像帶 如果從技術層面來分析,KTV的本質,其實是一種歌曲伴奏和人聲歌唱分離的游戲。 最早發(fā)明卡拉OK游戲的是日本人。 早在20世紀六十年代,在日本的舞會上,會有傳統(tǒng)樂隊為人們伴奏。同一時期也出現(xiàn)了歌手以歌聲伴舞。這就出現(xiàn)了歌曲伴奏和人聲歌唱分離成了獨立的兩部分。 到了六十年代末期,盒式錄音機問世,左(L)右(R)立體聲磁帶可錄制兩個音源,一路是伴奏音樂,一路是人聲歌唱。 人們發(fā)現(xiàn)關掉人聲這路通道,通過話筒親自演唱歌曲,可以達到娛樂的效果。 日本人將此稱為KARAOKE娛樂游戲,KARA是日本語“空”的意思,OKE是英文交響樂的縮寫。
發(fā)端于日本的KTV文化 這種KARAOKE游戲在七十年代傳入臺灣,被翻譯為“卡拉OK”。 最初日本的KARAOKE游戲都是在開放空間里進行,但是臺灣商人發(fā)現(xiàn)開放式空間的效果并不好。 于是改良為以包廂為主的形式,他們把設備裝進小房間里,用卡拉OK的K和MTV的TV拼成了KTV。 隨著錄像機和激光影碟機的出現(xiàn),卡拉OK發(fā)展為由聽覺和視覺綜合的娛樂形式。 人們用影像來表達歌曲的意境,并出現(xiàn)了利用鑲邊和變色字體來提示字幕的技術。 由于影像制作普遍滯后于歌曲傳播,所以在某個階段,人們會用其他的影像來襯托歌曲。 這類影像通常由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圖像合成,在中國大陸,普遍表現(xiàn)為秀麗的自然風光和火辣的美女比基尼照片。
卡拉OK傳入中國大陸,大概在八十年代末。 之后短短十來年間,在大陸遍地開花,呈現(xiàn)指數(shù)級擴張。古人“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現(xiàn)在凡有井水處,都有KTV。 為什么KTV在華人圈子里發(fā)展得如此迅猛? 在我看來,KTV是中國酒桌文化和休閑娛樂的結合體。 傳統(tǒng)上,酒場是中國人主要的社交方式之一。無論是家族大小事宜,又或者是商務辦公,宴請賓客,很多都是在酒桌上進行的。 性格內斂的中國人,好像不喝點酒,很多想法和情緒就沒有辦法表達出來。 但是到了九十年代,年輕一代已經(jīng)不滿足于傳統(tǒng)酒場的社交形式了。 這時候,歌舞廳、卡拉OK此類娛樂休閑方式就與傳統(tǒng)的酒場社交結合,發(fā)展出了卡拉OK的娛樂社交形式。 所以KTV與酒分不開,而在KTV里的社交方式,也跟酒場上的社交方式非常相像。 KTV包廂的形式,非常適合中國人的熟人小圈子社交。它是封閉的,同時又具有一定的流動性。 雖然包廂是在一個小房間里,但它是一個公共營業(yè)場所。一個人把他的熟人朋友帶過來,朋友再帶另一撥朋友,圈子關系就是這樣往外拓展。 此外,因為增加了卡拉OK的娛樂,很多不善喝酒的群體也可以參與進來,比如說女性以及部分酒精耐受度低的男性。 由于可以接觸到異性,也使得KTV在青少年中格外風靡。
曾流行過一段時間的家庭卡拉OK
曾經(jīng)在街頭出現(xiàn)的卡拉OK,吸引著路人的目光 KTV進入中國后,一直在跟本土文化結合。 它不僅是一種娛樂社交,漸漸的,它構成了我們情感表達的一種方式。 中國人大抵是不太會表達情感的民族。尤其是一些憂傷、負面的情緒,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壓抑在心里。 但是沒有被表達的情緒,它不會憑空消失,而是聚集起來尋找出口。 很多人在喝酒后會展現(xiàn)出另一面,話多,亢奮,熱情過度。 在KTV里,人們則會演唱一些過度情緒化的歌曲,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 很少人會演唱歡快的歌曲(《小蘋果》真的是個例外),大部分歌曲都在表達負面的情緒。 這些情緒在平時通常是被隱藏起來的。我見過很多在平常生活中表現(xiàn)得堅強無謂的人,到了KTV里,都變成了癡男怨女,勇敢的表達自己的憂傷情緒。 要問是誰給他們的勇氣?估計是梁靜茹。 KTV里的那些熱門點播歌曲,仔細想來,就是一部中國人的情感回憶錄。 類似《十年》、《可惜不是你》、《夜夜夜夜》之類傷感愛情歌曲,長期霸占熱門歌曲排行榜前列。 這幾年開始流行的民謠(代表歌曲《董小姐》),也大多是傷感情歌。 外出打工階層則熱衷于演唱《流浪歌》、《離家的孩子》、《愛拼才會贏》,到現(xiàn)在流行的《我們不一樣》。 《精忠報國》,《霸王別姬》,《愛江山更愛美人》,展現(xiàn)了一種年少輕狂的家國情懷; 鳳凰傳奇的草原重金屬,刀郎的邊疆搖滾,則是普通民眾對于詩和遠方的向往。 等到80、90年代的年輕人年華老去,他們開始唱《老男孩》、《戀曲1990》、《我的好兄弟》。 那個在同學會上唱了三遍《同桌的你》的哥們,你喝多了,你到底想起了哪個女同學啊。
在KTV里流行男女情歌對唱的形式 出現(xiàn)在KTV里的歌曲,不僅代表了潮流,同時也成為中國人集體情感記憶的一部分。那些歌曲在人們的反復演唱中,獲得了更多的意義。 導演賈樟柯在90年代,很敏銳地捕捉到了流行音樂里中國人的情感表達方式。 在電影《小武》里,梁小武正是在卡拉OK歌舞廳認識了歌女梅梅,并陷入一段注定無疾而終的感情。 內心壓抑的小偷慣犯梁小武,很難在外人面前開口唱歌,表達自己的感情。 他一個人在澡堂里練習了很久,終于可以跟梅梅一起對唱《心雨》——只有一個人在澡堂里裸露身體的時候,他才能卸下防衛(wèi),真正敞開自己的內心。 《心雨》這首歌流傳甚廣,從側面印證了中國婚戀狀況的不合情理,因為它證明許多人并沒有跟自己當初相愛的人結婚。 唉,又是一首傷感的情歌。 唱完了這一曲,明天你將成為誰的新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