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噶布什賢超哈為巴牙喇前哨兵,按照后金時期的制度,每個牛錄有100名甲兵,其中最為勇武的10人被稱為巴牙喇兵,而巴牙喇前哨兵則是在巴牙喇兵中挑選出的精銳。天聰八年,皇太極把各旗的巴牙喇兵和巴牙喇前哨兵集中成營,分別稱為巴牙喇營和噶布什賢超哈(即前鋒軍之意)。可以說,明末清初時期,噶布什賢超哈是后金軍隊的精銳中的精銳,在東亞地區(qū)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天下強軍。 順治十七年,噶布什賢超哈改稱為前鋒營。前鋒營的兵員來自滿蒙八旗,每個牛錄出2人,總數(shù)視牛錄數(shù)目變化而變化。前鋒營分左右兩翼,左翼統(tǒng)率來自鑲黃、 正白、 鑲白、正藍4旗的前鋒兵,右翼統(tǒng)率來自正黃、 正紅、鑲紅、 鑲藍4旗的前鋒兵。 前鋒左右翼各設前鋒統(tǒng)領一名,以下各有前鋒參領4人、前鋒侍衛(wèi)4人,前鋒參領和前鋒侍衛(wèi)分別相當于三品和四品的官員,前鋒侍衛(wèi)以下,又有前鋒校、藍翎長等中下級軍官。 每名前鋒兵裝備甲胄一套、櫜鞬一套、弓一把、箭70支、佩刀一把、順刀一把、短斧一把、鐮刀一把、手槍(短矛)一把、鉤鞭一把、麻繩四十根、絨繩二根、鋼釬四根。前鋒營左右翼涇渭分明,所用的順刀、短斧、鐮刀形制均不同。 沒有戰(zhàn)事的時候,前鋒營的日常工作是擔任皇帝出行時的前哨部隊,為皇帝開路,同時配合其他部隊護衛(wèi)皇帝,相當于中央直轄的偵察部隊。 清代對各級職官的鎧甲形制都有詳細的規(guī)定,前鋒營中除了前鋒校和前鋒兵之外,各級軍官在需要穿甲時,穿戴的都是自己官職相對應的甲。前鋒校和前鋒兵的甲為單獨設計,不在職官甲胄之列。 前鋒兵的制式甲胄有兩種,分別稱為前鋒甲(胄)和前鋒棉甲(胄)。前鋒胄的胄體為鐵質(zhì),胄頂為葫蘆狀的鐵葉,盔纓為紅氂,胄體附件均為鐵質(zhì),無護頸,護耳、護項均為布面鐵甲結構,表面為青布,內(nèi)里為月白色布,甲釘為黃銅釘。 前鋒甲的甲身由上衣、護肩、下裳、前襠、左襠組成,下裳甲片外置,一共三列鐵甲片,其余部件的結構材質(zhì)與護耳相同。 前鋒棉胄的胄體為皮革髤漆,胄頂為葫蘆狀的銅葉,盔纓為紅氂(染紅的牦牛尾),胄體附件(舞擎、盔梁、寶蓋、盔盤)為黃銅制成。護耳、護頸、護項均為棉甲結構,表面和鑲邊為白綢,內(nèi)里為棉布,甲釘為白銅釘。 前鋒棉甲的甲身由上衣、護肩、下裳、前襠、左襠組成,表面和鑲邊為石青綢,內(nèi)里為藍布,白銅甲釘。 前鋒校的制式甲胄為前鋒校甲(胄)。前鋒校胄與前鋒胄類似,但護耳、護項的表面為白緞面,內(nèi)里為素色布,兩重邊緣,分別為紅片金(紅片金為一種工藝,指的是講長片狀金箔和紅色絲線編制在一起的一種紡織品)和石青布。 清軍入關后,八旗部隊逐漸腐化墮落,前鋒營雖然是軍中翹楚,但也無法避免自身戰(zhàn)斗力的下降。1815年,嘉慶帝檢閱左右兩翼前鋒營射靶,參與射靶的前鋒士兵共有200人,然而竟無一人能5箭全部射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