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一個人會不愛自己? 尼采認(rèn)為,一個不愛自己的人,究其根本原因,就是這個人缺乏自己的精神世界。 一個人,如果沒有豐富的精神世界,來充實自己、滿足自己,與此同時,這個人又在內(nèi)心深處明白地意識到了自己缺乏精神世界這一個事實,那么,這個人就會異常地感受到生命的無聊、生活的苦悶。于是乎,這個人就不再想意識到自己這個個體的生存,進而根本不想認(rèn)識自己這個個體。 這樣的人,當(dāng)然是不會愛自己的;這樣的人,最大的希望就是在“繁忙”的工作中、“熱鬧”的社會中忘掉這個精神空虛的自己;這樣的人,是最需要傳統(tǒng)、道德、社會和人群的“慰藉”。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到,對自己精神世界缺失的恐懼,以及想靠一種自己以外的力量來麻醉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行為,這兩點成為了千百年來某些傳統(tǒng)和道德的堅實基礎(chǔ)。 對于這些人,對于這些精神世界空虛的人。尼采認(rèn)為,應(yīng)該對這些人大聲疾呼:如果不想繼續(xù)把自己變成是一個精神空虛、無聊可恨的人。那你就不要繼續(xù)在別人的思想中生活啦。那你就開始為自己的人生思考吧。不要在那條不自愛的路上,漸行漸遠(yuǎn)了。 一個人不愛自己的人,無論如何不是一個可愛的人,這個人不可能會到別人的愛,更也不可能去真正愛別人。 如果一個人是精神空虛、怨恨自己的人,無法想象還會有人去愛他,因為自己都不喜歡自己,還會有誰去喜歡他,估計連神靈都不會喜歡他。 如果一個人是精神空虛、怨恨自己的人,他往往會把對自己的怨恨投射到旁人身上,在旁人身上進行心理報復(fù),會讓在他周圍的人收到傷害。 因此,長此以往,一個不自愛的人身邊的人會越來越遠(yuǎn)離他。 因為,一個不自愛的人會隨時讓身邊的人成為他個人怨恨的犧牲品和個人怨恨的報復(fù)對象。他總是把自己的怨恨帶到身邊人哪里,即使他是去做一些幫助他人的事情,也會在把自己的怨恨在行為中透露出來,讓人受到傷害。 這也就是,有時,這些人明明是去做好事,卻讓人感到十分的不舒服,不想接受,根本不想感激,于是這些人反而覺得自己的好心沒有得到好報,進而更加怨恨。 豈不知,這些都是因為,他們不自愛,才導(dǎo)致了,他們不會愛人,做任何事都會把自己的怨恨傳達給別人,導(dǎo)致了他們不會被別人愛。 正所謂“知所先后,則近道已?!薄2蛔詯壅?,不懂愛;不自愛者,何人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