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上慢慢形成了很多不成文的規(guī)則。我剛畢業(yè)時什么都不懂,吃了不少虧,也失去了很多機會。所謂“吃一塹長一智”,明白那些社會規(guī)則后總結如下: 1、吃吃喝喝都是無效社交,自己有價值才是王道。 現(xiàn)在社會上充斥著“人脈學”,于是很多人過于追求交際,煙酒不離身,飯局跑不停,美其名曰:結交朋友,日后好發(fā)展。 錯!一個菜鳥再怎么交際,認識的還是菜鳥。人脈的本質就是交換,只有自己優(yōu)秀了,才會吸引優(yōu)秀的人來和你做朋友。 2、有些話是客套話,不要當真。 有次在同事家吃飯,吃得差不多,主人說:'菜夠不夠?不夠我再炒點。”結果有人說:“也行,那麻煩你?!敝魅算铝藭蜏蕚淙コ床?,我們當時感覺有點尷尬。 客套話一定要聽得出: “順路的話我送你回去吧?”——“謝謝,不必了,打車挺方便的”; “要不留下來吃個飯?”——“謝謝,家人等我吃飯呢?!?/p> 他客氣,你明事理,大家都愉快。 如何判斷對方不是客套話?如果你婉拒他一再堅持,那就“恭敬不如從命”吧。 3、不要太顯露自己,樹大招風。 心理學有個概念叫做“相對剝奪感”,它是指當人們將自己的處境與其他人相比較,發(fā)現(xiàn)自己處于劣勢時所產生的受剝奪感,一般表現(xiàn)為憤怒、怨恨或不滿。 這種精神力量是很強的,一旦有人太拔尖,必然會引起部分人的嫉妒心理。所以低調是美德,更是一種保護。 4、在提出真正請求前,先拋出個更大的請求。 打個比方:你想找人借10萬,但最好不要開口就借10萬??梢韵冉?5萬,當別人猶豫或者不答應時,你再提出借10萬,請求被同意的概率會大大增加。 這是心理學的“相互讓步”原理,但第二次請求表現(xiàn)得不那么真誠,像是預謀已久,這個原則就會失效。 5、不要逞強,幫不了就拒絕。 很多時候我們都無法拒絕別人的請求,其實大可不必。出去旅個游幫人代購,別人還嫌貴。如果幫忙很費力,常常不討喜。不如你早早地拒絕,讓他有時間去找合適的人,也算是一種成全。 6、別人自嘲時,不是要你順著他的話去踩,而是要捧。 自嘲本身是一種高情商的行為,使自己更接地氣。結果你順著他的話,就把他踩土里去了。正確姿勢:“你哪里窮啦,你在我們之中算土豪啊” 7、話不要說太死,要留有余地。 說“明天一定能做完”、“當然,我肯定做得到”結果沒做到怎么辦?話說太死一般會被打臉。不如換成“我盡快做完”、“我試一試”。記住,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8、不要“只進不出”,他人送禮、請客一定要記下來、回饋。 哪怕別人贈大的,你回小的都是心意。禮輕情意重,利他的心態(tài)不能少。 9、別人沒有要你提建議時,不要傻乎乎提一堆建議,這是默認對方是傻子。 很多人描述問題只是想傾訴煩惱,沒想要你提建議,結果你還認認真真地提了一堆——對方心想:你說的這些建議我就不知道么? 10、主動承擔比被動接受效果好百倍。 當領導不知道把困難任務派給誰,這時你站出來必然讓領導眼前一亮,留下深刻印象。 我比較常做的事就是,知道這個任務大概率會分配給我,在領導還在醞釀怎么開口派任務給我時,主動站出來承擔,效果很好。 11、提出請求時,后面附帶一個理由更令人信服。 感受下:“請你今晚馬上把報告趕出來”和“請你今晚馬上把報告趕出來,因為明天上級就要來檢查了”兩者的效果。注意:即使是上級要求下級,附帶理由也會讓人感覺更有親和力。 12、幫忙要保持自己的原則。 有些人喜歡無底線幫別人,容易陷入“老好人”的困局。因為別人對你的期望越來越高,一旦哪天做不到,他人會心存埋怨。 13、判斷一個人到底如何,看看他最親近的朋友就知道了。 所謂“物以類聚”,因為有相似點,他們才能成為朋友。 14、在憤怒、悲哀等情緒下不要做出任何決定,不然會后悔。 先安撫自己的情緒,這里有個處理消極情緒的技巧:有情緒時,問自己為什么會憤怒/怨恨/傷心.....觀察自己的消極情緒,以第三者的角度來熟悉那種感覺,慢慢接納它們,直到平復。 15、在撥通電話過程中,盡量不要和旁人說話。 對方接到電話的前兩秒還要聽到你和旁人說話,會感到很不被尊重。 16、和領導或客戶溝通時,不要給他們太多選擇。 選擇太多讓人更加迷茫,提出2、3個最好的選項就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