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老老王 讓中華真正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古城(完) 老老王
在中國古代史上,交替出現(xiàn)的小冰期和溫暖期,始終是決定歷朝歷代盛衰興亡的重要因素。比如隋唐溫暖期孕育了盛唐雄風,明末小冰河期葬送了大明帝國等等。 而在中國文明曙光初現(xiàn)的良渚時代,我國的上古先民們,同樣也飽受氣候變遷的困擾。 從大約公元前2600年開始,原本趨于干冷(但依然比現(xiàn)在更加溫暖潮濕)的氣候再次逆轉,江南地區(qū)的氣溫和降水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海平面也短暫地停止下降,重新上漲。 對于未來的中原王朝而言,氣候進入溫暖期,意味著農牧分界線向北推移,乃是一件有利于農業(yè)發(fā)展和國家興旺的喜訊。但對于立國于長江三角洲的良渚古國來說,情況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豐富到過了頭的連番暴雨,給長江三角洲造成了更加頻繁的洪澇災害。 而氣候變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更是造成了良渚文明核心腹地——太湖平原的嚴重內澇,再加上海水倒灌、淹沒低洼地區(qū),讓太湖平原的很多水田都鬧起了鹽堿化。 一方面是海水倒灌,導致下游沿海的田地鹽堿化,另一方面是山洪頻發(fā),導致上游內陸的田地被沖垮……一來二去,水稻收成越來越差,良渚先民紛紛覺得這日子真是沒法過了。 在頻繁天災的沖擊之下,良渚古國的神權統(tǒng)治也趨于崩潰——畢竟,中國人自古就是一個很務實的民族。如果你不能讓老天爺保佑大家風調雨順,咱們又為啥要來跪拜祭祀呢? 于是,因為國家中樞的力量和威望大幅度下降,難以再無償籌集足夠的人力物力,良渚古城內部和周邊,當時還在施工的各項工程,紛紛突然中斷停工,變成爛尾項目。 然后,良渚古國的統(tǒng)一秩序也趨于崩潰,各地出現(xiàn)了軍閥割據(jù)、戰(zhàn)亂頻繁的跡象。 ——在良渚文明早期和中期的墓葬中,貴族的陪葬品一般以玉石禮器和陶器為主,顯示出了當時的和平氛圍。僅僅在江北的邊境據(jù)點,如蔣莊遺址等,才出土了較多的陪葬武器。 但是,到了良渚文明的晚期,各地墓葬都普遍出現(xiàn)了軍事化的苗頭,就連環(huán)太湖流域腹地的貴族墳墓陪葬品之中,也出現(xiàn)了大量的兵器,此外還有許多被砍死打傷的尸體出現(xiàn)。 可見在頻繁天災的沖擊之下,就像明末小冰河期的中原大地一樣,當時位于長江三角洲的良渚文明腹地,也已經是一派流民蜂起,戰(zhàn)亂頻繁,社會動蕩的亂世景象了。 在這樣的烽火亂世之中,為了鎮(zhèn)壓騷亂,維持秩序,武人的崛起就成為了必然趨勢。 上古洪荒之戰(zhàn)(仙俠版) 經過一番缺乏史料記載的諸侯混戰(zhàn)之后,一位出身來歷統(tǒng)統(tǒng)成謎的軍事領袖,終于成為了良渚古國乃至于整個南方的最強者。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戰(zhàn)神蚩尤! 按照目前的推斷和分析,雖然在上古洪荒時代,中華民族孕育誕生的序曲之中,蚩尤代表了整個南方民族的角色,但實際上根據(jù)考證,蚩尤很可能并不是良渚古國正統(tǒng)的最高統(tǒng)治者,而是一個出身地位較低的軍事首領,甚至有可能根本不是良渚古國的本地人,而是從長江中游“九黎部落”來到良渚打工的外族雇傭兵(充滿了埃及馬木魯克王朝的既視感)。 總之,不管蚩尤的出身如何,當他崛起的時候,都已經是良渚文明圈內的最強武力擁有者,統(tǒng)治著江北淮南一帶的土地,同時還得到了西邊九黎部落的擁戴。良渚古城最高統(tǒng)治者“巫王”與蚩尤之間的關系,大致上可以類比日本中世紀的天皇和幕府將軍。 然后,面對著愈演愈烈的天災和日漸蕭條的江南,蚩尤悍然率領大軍和流民,渡過淮河北上,就像明末的李自成一樣,到敵人的領地去尋求生存空間。 在戰(zhàn)神蚩尤的兵鋒面前,無論是山東東部的東夷部落,還是山東西部、河南東部的神農氏炎帝部落,都被打得大敗虧輸,兵敗如山倒,只能捏著鼻子低頭,相繼表示臣服。 關于此事,有一項證據(jù)就是,在堯帝的都城,山西的陶寺遺址之中,發(fā)現(xiàn)了良渚文明晚期的玉琮。這玉琮在當時基本相當于官印,很可能是蚩尤頒發(fā)給堯帝的先祖,象征他的部落接受了蚩尤的冊封,成為后者的屬下。當然,也有可能是唐堯部落追隨黃帝擊敗蚩尤之后,從戰(zhàn)場上獲得的戰(zhàn)利品……至于這事的真相究竟如何,身在四千多年之后的我們,暫時就不得而知了。 上古部族遷徙圖,各部族似乎都喜歡沖向山西南部,搶奪鹽池。 總之,不管蚩尤究竟有沒有征服陶寺古城的堯帝先祖,至少在蚩尤勢力的鼎盛時期,他確實是曾經一度揮師殺入山西南部,在中原到處橫行,所向披靡。 然而,不管蚩尤在北方打下了多大的勢力范圍,他的勝利都未能持久。很快,戰(zhàn)敗的炎帝神農氏部落,請來了黃土高原上的黃帝部落助戰(zhàn)。 炎黃結盟 在炎黃聯(lián)盟反擊之下,決定中華民族未來命運的“逐鹿之戰(zhàn)”爆發(fā),在北方根基未穩(wěn)的蚩尤,最終被打得一敗涂地,身死他鄉(xiāng)。 ——當然,作為多個上古族群之間的爭霸博弈,是不大可能用一場決定性的戰(zhàn)役來解決問題的。決定中國未來前途和命運的“涿鹿之戰(zhàn)”,更有可能是一系列沖突的統(tǒng)稱。 精衛(wèi)填海的故事,或許就映射了蚩尤在北方戰(zhàn)敗之后,蚩尤部族殘存的隨軍婦孺走海路逃回南方故鄉(xiāng),并且有不少半途葬身于波濤之中的歷史真相。 總之,炎黃聯(lián)盟勝了,蚩尤敗了,良渚文明的這一次回光返照,也至此宣告終結。 在蚩尤戰(zhàn)敗之后的一段時間,就連遠在江南的良渚古城,也遭遇了北方軍隊和本土叛軍的圍攻——關于這場攻城戰(zhàn)的來龍去脈,目前我們還不得而知。有可能是炎黃聯(lián)盟組織了軍隊遠征江南,作為對蚩尤北伐的報復,但也有可能是其它北方部落的趁虛而入、趁火打劫。 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良渚古城內的建筑物并未受到戰(zhàn)爭損壞,只有城墻外面的河道里堆了不少北方人和本地人的尸體,可見這一戰(zhàn)并沒有攻破城池,但至少也讓早已風雨飄搖的良渚古國,再次雪上加霜,差不多耗盡了最后一絲元氣。 以良渚古城堪比水城威尼斯的周邊環(huán)境,北方部族入侵給它造成的威脅,恐怕還遠遠不如山洪暴發(fā)。 更要命的是,在這場過程未知的城市攻防戰(zhàn)結束之后,筋疲力盡的良渚古城居民,甚至連躺在護城河里的尸體都來不及清理,一場大洪水又轟然來襲,淹沒了整個良渚古城以及周邊的鄉(xiāng)鎮(zhèn),給了良渚古城最后的致命一擊。 面對洶涌滔天的洪水和四方叛離的絕境,最后殘余的一批良渚遺民,不得不在大約公元前2400年到公元前2350年之間,放棄了已經不適合居住的良渚古城,滿懷著對家鄉(xiāng)的不舍。流散到各地重建家園。而人去樓空的良渚古城,則從此被淹沒在了厚厚的淤泥之下。 在拋棄首都之后,這些遺民為了躲避洪水和海潮,選擇沿著錢塘江-富春江逆流而上,向浙江南部的富春江上游地區(qū)遷徙。最終在今天麗水市的遂昌縣再次安家落戶,建立了一個聚居地,就是現(xiàn)在的好川文化遺址。 與此同時,在長江三角洲的良渚古國故土上,這個國家的人民也沒有消失,而是在頻繁的戰(zhàn)亂和天災之中,艱難地掙扎著活了下來。但他們的文明水平終究是大大地倒退了,統(tǒng)一的國家從此不復存在,只剩下一些零散的小部落,同時也無力繼續(xù)雕琢玉石,良渚特色的玉石文化就此告終——大致可以類比美洲瑪雅城邦崩潰之后,那些重新變成野人的瑪雅人。
浙江省中南部的好川遺址
至此,良渚古國的歷史基本結束了,籠罩在迷霧中的良渚文明,也退出了上古中國的歷史舞臺。但良渚先民的故事,卻還在繼續(xù),只不過他們有了新的名字,那就是——越人!
原本良渚文明說到這里,也已經差不多到了尾聲。但還有一個問題尚未解決。 那就是——良渚文明的國號究竟是什么? 眾所周知,我們之所以稱呼其為良渚文明,是因為代表這個文明的玉琮等工藝品,最早是在良渚被發(fā)現(xiàn),后來這個文明的都城,也被證實坐落在良渚。 而良渚這個地名是在很晚才出現(xiàn)的,在五千年前,這個地方肯定有著另外的名字。 圍繞著這個問題,我國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也進行過很長時間的探討,目前已經得出一個初步的推論——那就是,位于我國東南的良渚文明,很可能就是夏朝之前的“虞朝”! 等等,我國歷史不是從夏朝開始的嗎?什么時候又冒出了一個“虞朝”? ——如今我們在表述中國上古史時一貫以夏商周“三代”并提,事實上,虞朝才是中國歷史的開端,也是中華文明的開端。 關于這一點,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先秦古人皆言之鑿鑿,卻漸為后人所忘卻。
在先秦古人的著作之中,皆將虞代視作中國的第一個王朝,“虞夏商周”四代說在當時是通行的說法。到了秦漢之后,把“虞”稱為獨立朝代說者漸少,取而代之的是夏商周三代論,古今史家因此忽略了“虞朝”是一個獨立朝代的事實。 到了近現(xiàn)代,按照國際歷史學界的觀點,干脆連夏朝的存在都不肯承認,至于之前的虞朝就更是視為笑談了。由于當時的考古證據(jù)尚且不多,國內學者對此同樣是頗為心虛,在歷史教科書上堅持夏朝的存在就已經是極限,而更早的虞朝,也就不提了。 但中國歷史上確實曾存在一個“虞朝”。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古文獻中,對上古時代的虞朝言之鑿鑿,當時的各種文獻中,先秦古人多以虞、夏、商、周并提: 《國語·鄭語》——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孫未嘗不章,虞夏商周是也。 《左傳》成公十三年——征東之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諸秦。 《墨子·非命下》——子胡不尚考之乎商、周、虞、夏之記? 《禮記·明堂位》——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 《呂氏春秋·審應覽》——今虞、夏、殷、周無存者。 此類稱述在先秦典籍中不勝枚舉,史不絕書,在此不一一贅引。事實上將虞朝與夏、商并舉已為先秦典籍所習見,可見這已是當時人們的指稱習慣。在《禮記》、《周禮》等書中,更常以虞夏商周四代并舉來排比四代的禮制。夏代之前有虞代,在先秦時代并無疑義。 而且,從各種先秦典籍的只言片語之中,可以明顯看出虞朝與良渚文明的相似之處。 首先,關于虞朝的起止年份,根據(jù)《韓非子·顯學》中“殷、周七百余歲,虞、夏二千余歲”、“今乃欲審堯、舜之道于三千歲之前”的記述,可以推斷出虞朝應當開始于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2100年被夏朝取代。這個年代不僅遠遠早于舜帝的在位時間(堯舜禹三代賢王之中,舜帝出身于有虞氏部落,所以有一種說法,認為先秦文獻中的“虞朝”,就是指舜帝的在位時期,但問題是年代記錄似乎對不上),也明顯在石卯古城、陶寺古城等北方古人類文化遺跡的誕生時間之前,卻恰恰與南方良渚文明的起止年代基本吻合。 其次,除了年代上的契合之外,虞朝跟良渚文明在地望上也恰好一致。 ——按漢代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虞字乃由‘吳’字所衍生?!坝荨迸c“吳”通,古音同在魚部,同聲相假,自古學者無疑義。
先秦時代的三個王朝之中,按照上古時代的傳統(tǒng),無論是夏、商還是周,其國號都與發(fā)祥地有關,如夏朝得名自大夏,商朝源自商丘,西周起源于周原??上攵?,虞朝的得名同樣應當起源于其發(fā)祥地。而良渚文明的核心腹地恰恰就是太湖流域,即古吳地。 雖然按照史書所說,春秋時期的吳國起源于“周先公太伯奔吳”,也就是跟西周差不多同時創(chuàng)立。但事實上,“吳”這個地名的出現(xiàn),遠遠早于周人所建的吳國。在殷墟甲骨文的卜辭,就已有“吳”這個地方出現(xiàn),所以西周吳國建立,應當是沿用了當時的舊有地名。 ——年代、地點都能吻合,可見輝煌的良渚文明,確實很可能就是那個神秘的虞朝。
當然,憑著現(xiàn)有的考古成果和歷史記錄,就要把良渚古國跟虞朝對應起來,證據(jù)似乎還不夠充分,多少有些牽強附會之嫌,還需要考古學家繼續(xù)找出更多的證據(jù),才能讓人信服。 但是,作為一個前后持續(xù)近千年,影響范圍遍及江南、閩粵、巴蜀、中原、荊楚、山東和山西,其創(chuàng)立的原始象形文字、玉文化、茶文化和絲綢文化一直傳承至今的上古文明,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良渚古國都絕對當?shù)蒙稀爸腥A第一朝”的名頭。 事實上,在日本境內發(fā)現(xiàn)的“邪馬臺國”文物和遺跡,論規(guī)模和數(shù)量也并不比良渚古國更多,甚至連這個邪馬臺國究竟是坐落在九州島還是近畿,迄今都依舊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盡管如此,日本方面依然將邪馬臺國和卑彌呼女王視為日本文明之始。 同理,良渚文明也有著足夠的資格,被稱為中華文明的源頭。 然而,事實卻是,當“良渚古城申遺”的新聞傳開之后,中國的輿論界和學術界并不是一邊倒的喝彩,而是兩極分化。頗有不少人堅持“捍衛(wèi)”夏商周三代的“正統(tǒng)”地位,而將良渚文明貶低為“蠻夷古國”,聲稱這是一個“早已死去,應該被埋葬”的異端文明。甚至還有人說,過分抬高良渚文明的地位,會給中華民族帶來分裂的危險云云——這種情況乍一看之下實在是有點兒不對勁,為什么有人不希望中國真正擁有五千年文明史呢? 因為,在這里面涉及到一個非常糾結的問題:長江文明VS黃河文明的大博弈! 在下一篇文章之中,老老王將跟大家探討這個問題。 如果覺得老老王的小文值得一讀,請按這個二維碼打賞,謝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