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致性獲利的交易方法 投機之道 “道”與《易經》 “道”,一直是華夏民族思想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系統(tǒng)的一個核心概念。 “道”指萬物之始,萬法之源,萬事萬物的運行規(guī)律或軌道,自然也,自然即是道。 道之本,先天道,自然也,無一切其它之外的心意神和接觸的變化。 在佛學中即無相、無為、無體、無有、無往之說,見如不見、聞如不聞、知如不知、覺如不覺、有而當其無,我無為而道無所不為;道之中,后天道,自然也,源自先天之道,以柔克剛,以德報怨,天下歸;道之末,左右之道,人和物互相左右影響改變之道。 “道”的中國字初義指的是道路,世間本沒有路,走過的人多了,便有了道路。 哲學意義上的“道”在華夏思想文化歷史的演變經歷了六千多年的歲月,以春秋時期的老子和東周戰(zhàn)國時期的莊子為代表。 “道”的概念首先由老子在《道德經》里提出,也是老子把“道”由一般的名詞,客觀唯心主義的“鬼神論”,提高到唯物主義本體論的范疇。 個人與社會發(fā)展的基本經濟模型 只要我們全面考察一下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我們就可馬上看到,幾乎我們全部的行動和愿望都同別人的存在密切聯系在一起。我們看到我們的全部自然生活很像群居的動物。我們吃別人種的糧食,穿別人縫的衣服,住別人造的房子。 我們的大部分知識和信仰都是通過別人所創(chuàng)造的語言由別人傳授給我們的。要是沒有語言,我們的智力就會真的貧乏得同高等動物的智力不相上下;因此,我們應當承認,我們勝過野獸的主要優(yōu)點就在于我們是生活在人類社會之中。 一個人如果生下來就離群獨居,那么他的思想和感情中所保留的原始性和獸性就會達到我們難以想象的程度,個人之所以成為個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義,與其說是靠著他個人的力量,不如說是由于他是偉大人類社會的一個成員,從生到死,社會都支配著他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① (注:①《愛因斯坦文集》第3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p38頁) 經濟關乎社會群體中的每個人是否能夠得到別人的“幫助”,那么這門學問也就不會只是出于好奇才研究人們的經濟行為。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為了達成目標而運用的工具、方法與行為。該定義是經濟分析與市場預測的第一原則,只有了解它之后才可以將其他原則綜合為一貫的系統(tǒng),并加以運用。② (注:②《專業(yè)投機原理》作者:維克多· 斯波朗迪,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0,p116頁) 人類進行物物交換的本質是“節(jié)約勞動”,用自己擅長的勞動交換不擅長的,即使交換要花費一定數量的金錢,但是總的代價仍然遠低于自己去生產。 無奈人身上尚留存有無知的野蠻和感性這兩種基因,于是,政府的職責便是建立經濟游戲的規(guī)則,使整個社會能夠高效而有序的運行,合理地分配資源,實現社會勞動福利的最大化。 人與人之間的經濟行為存在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有時未必是由于口袋有100塊還是1000塊造成的。 通常我們很難把某個人分為是哪一類的,今天,過去,或是將來也都可能辦不到。儲蓄利率提高,對一個偏向消費的人可能產生不了什么影響,而對于一個始終有憂患意識的,會把更多的錢存進銀行。他們的這種行為也不會一成不變,銀行賬面數字顯示的只是變化后的結果。 富有之人在意生活的品質,貧瘠之人想的是如何緩解生活的壓力。有時,我們以一個人或是一群人的行為去對照另外一個人或是另外群人,結果經常會令人失望,甚至可能在兩者間找不到更多的共同點。 好在社會科學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一難題,給出一個得失判斷的標準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能夠使我們擺脫無知的野蠻。 魯濱遜的個人經濟學 社會的基本單位是個人,以何種經濟行為作為社會的共同標準,一定是會有所選擇的。相信如今不會有人愿意返回原始森林,重新過回屬于野蠻人的生活。在《魯濱遜漂流記》里,主人公魯濱遜·克羅索便是這么一個被許多經濟學家看作是完美“經濟人”典范的人物。 《魯濱遜漂流記》是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受一個真實的故事啟發(fā)而創(chuàng)作的一部冒險小說,該書于1719年4月25日出版,至今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該書曾被被譯成多種文字,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 《魯濱遜漂流記》的現實意義,并不全在文學上,而在這個真實的故事帶給人們的啟迪。人物“魯賓遜”在當時也成了中小資產階級心目中的英雄,是西方文學中第一個理想化的新興資產者。 魯濱遜·克魯索出生在英國一個富有的家庭里,家里最小,父母曾希望他將來學法律當律師,而魯濱遜卻渴望航海,喜歡冒險刺激的生活。魯濱遜的第一次航海冒險是瞞著父親的,他出海到了倫敦,又去了非洲的幾內亞。在船長的指導下,魯濱遜學會了航海做水手的基本常識,也成了一名商人。 之后他發(fā)現與非洲的易貨貿易有利可圖,于是便數次前往非洲。 有一次不幸遇到了海盜成了奴隸。不過,魯濱遜瞅準了機會順利脫逃,被一艘開往巴西的船救起。到了巴西,他買了一個種植園,開始過起了經營種植園的生活。由于巴西的黑奴勞動力價格昂貴,生性喜愛冒險的魯濱遜又想到了去非洲販賣一些黑人回來。然而沒想到船在南美洲附近的島礁遇到了風暴,唯有魯濱遜僥幸逃生,魯濱遜不得不在這個荒無人煙的孤島上生活了28年2個月19天。 為了生存,魯濱遜開始在孤島上“建設家園”。 他首先想到的是要建造一個堅固的住所,假設島上有野人或野獸。修建住所是掘洞還是搭帳篷?最后他決定兩樣都要,還擬定了選擇住所的另外3個條件: 第一,必須要衛(wèi)生的淡水; 第二,要能遮蔭; 第三,要能看到大海,萬一上帝讓什么船經過,不至于失去脫險的機會。 選好地點后,魯濱遜用削尖的木樁在帳篷周圍圍上結實的柵欄,在帳篷后面挖了個可居住的山洞,把船上的食物、衣服、槍支彈藥都搬運到了住所。 一開始,魯濱遜以獵野味為食,飲溪里的淡水,用簡單的工具制作桌、椅家具,用麻絮羊油做成了燈芯,用毛皮做帽子、背心和短褲,還捕捉馴服了一只小鸚鵡。 一次,他把一個小布袋里的塵土和谷殼抖在了巖石下的圍墻邊,不久竟然長出了12顆麥子和6顆稻子。于是,他又在島上種植大麥和稻子,自制木臼、木杵、篩子,加工面粉,烘出了粗糙的面包。除此之外,他還修建了養(yǎng)殖場,捕捉馴養(yǎng)野山羊,讓其繁殖。勞作之余,看到自己的這些勞動成果,用自己燒制的陶器煮著一鍋可口的肉湯,魯濱遜感到了從未有過的欣慰和富有。即使生活已經無憂了,魯濱遜并沒有放棄尋找離開孤島的辦法。他砍倒大樹,花了五六個月的時間做成了一只獨木舟。 就這樣魯濱遜在島上獨自生活著。 一天,他坐獨木舟環(huán)島航行,發(fā)現島邊海岸上出現了一個人類的腳印,還有人骨和生過火的痕跡,原來邊上島嶼的一群野人曾在這里舉行過人肉宴。魯濱遜驚愕萬分,開始保持警惕。直到有一次,島上又來了一群野人,帶著準備殺死并吃掉的俘虜。魯濱遜救出了其中的一個,取名“星期五”。此后,“星期五”便成了魯濱遜忠實的仆人和朋友,魯濱遜教會了“星期五”各種人類生活的技能。一次,魯濱遜和“星期五”又解救了一個被野人抓獲的西班牙人。 終于有一天,來了一條英國的商船。 沒想到船上的水手發(fā)生了叛亂,他們把船長、大副等三人拋棄在了島上,準備駕船離開荒島。魯濱遜與“星期五”、西班牙人一同救了船長三人并制服了叛亂的水手,奪回了船只。在和船長離開孤島時,魯濱遜把島上的住所和器物都留給了留在島上的叛亂水手。 回到英國,魯濱遜結了婚,生了三個孩子。 妻子死后的1694年,魯濱遜又以私家客商的身份,搭乘侄子的船出海東印度群島,開始了新的航海冒險。在路過這個曾經住了28年2個月19天的孤島時,魯濱遜再次回到了島上。這時,島上的水手和西班牙人都過著相安無事安居樂業(yè)的生活。 故事的結尾,魯濱遜到巴西買了一艘帆船,邀請了一批新移民在島上定居,小島也逐漸興旺發(fā)達起來,成了一塊幸福的寶地。 ![]() 魯濱遜在孤島上能夠從無變得富有,除了因為他掌握了很多人類社會才有的生活技能。 “在提高生活水準的過程中,關鍵在于:評估(evaluation)、生產(production)、儲蓄(saving)、投資(Investment)與創(chuàng)新發(fā)明(invention)。 他評估當時可以常握的目標與方法,根據他的需要做最適當的選擇。對于他追求的每一項事物,其價值(value)是根據許多因素判斷的:對于需要之迫切性的感覺、追求它需要具備的方法以及需要花費的機會成本。 他生產生存所需的必需品,并加以儲蓄,所以他可以投入精力生產需要或想要的產品。每一事物的價格,是他評估自身的需求而愿花費的精力與時間、他的活動是一種交易(exchange)的行為,從事某項活動而放棄另一項活動,機會成本間的差異便是他的利潤(profit)。如果判斷錯誤,他將遭受損失(loss)。 他安排與管理每一步驟的時間,并根據短期、中期與長期的考慮選擇。通過技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明,生活必需品的成本(以所需支付的時間與精力表示)將降低,他能夠投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追求“奢侈品”。 ![]() “在解釋魯賓遜的活動時,我所特別強調的概念,即是它們與市場經濟之間在行為與結果上存在的對應關系。事實上,市場經濟僅不過是這項相同的概念表現在社會的層次上而已。在理性人類的個人基礎上,評估、生產、儲蓄、投資與創(chuàng)新發(fā)明,都是人類生存與成長的必要條件?!?br> 在適當的考慮下,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維持生存可運用的方法,但因為人類是群居的動物,所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經濟學的重要領域。然而,經濟學的根本重心仍在于個人,因為社會僅不過是個人的集合。① (注:①《專業(yè)投機原理》作者:維克多· 斯波朗迪,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0年,p117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