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哲學是西方的玩意兒,既然談到哲學,那就先看看西方人認為的哲學是什么。事實上,西方哲學家就是脫不開自我膨脹這個人性的陷阱,他們認為人的思想分成三塊: (1)科學:任何人都可以自行重復證明的因果推理叫做科學。 (2)神學:其中一部分歸諸于神則無法證偽的因果推理叫做神學。 (3)哲學:除此之外,所有無法證偽的正面思考皆可稱之為哲學。 不過也有些特例,好比物理學家喜歡把檢驗儀器不夠精密目前無法驗證的推理稱之為“假說”,仍然視為科學,這就見仁見智,因為從王學的高度來看,推理不從源頭開始,自然生出很多不嚴密的邏輯,不嚴密所以難以證偽,根本就是找自己麻煩。 2. 如果就這樣定義,我看是一頭霧水的人居多,還是簡單列出一些基本提綱,供大家參考,哲學包括些什么題目,至于西方的答案,上網(wǎng)查就很多,不可勝數(shù): (1)物質(zhì)宇宙哪里來? (2)生命哪里來?人從哪里來? (3)人性哪里來? (4)什么是思想? (5)我的思想從哪里來? (6)思想如何傳遞給別人?溝通的工具是什么? (7)一群人就會生出群性,群性如何形成?如何運作? (8)我要如何參與群眾思想? (9)什么是道德? 3. 一個人,已經(jīng)認真思考過上述這些題目的來龍去脈,從而組成自己的思考邏輯,這個人講的話、做的事,必然是中規(guī)中矩,隨時隨地可以切中人心。老子將這樣、經(jīng)過自我修煉的的思考邏輯稱之為“身(理念)”,道德經(jīng)內(nèi)隨處可見,只是某些學派,因為修煉沒方法(不懂得思考之前要先靜心。第10章),理念不夠細密(不懂得推理要回溯到源頭,要從源頭推起才會正確,偷懶直接就從問題開始推理,自然漏洞百出。第14章,第06章,第01章),不知道高處不勝寒、一個人的時候要怎樣思考?怎樣做學問?老是在人群當中,想從請教、討論、發(fā)表的過程當中,尋找自己的理念,尋找別人會受到的影響。所以人性不從呱呱落地、愛與被愛開始,反而要從親親為仁、人與人的互動當中尋找。談互動,很自然就落到性善、性惡的邏輯陷阱當中。反之,無論中外,從來沒聽說愛分善惡,所以性善性惡,談的根本不是人性,而是群性,張冠李戴罷了。 4. 然而我們怎樣也看不到哪位西方哲學家做過完整的論述,每個都是源頭還沒搞清楚,就開始形而上、形而下,再又因為唯心論、唯物論吵翻天,好不容易整理出對立,卻又講不清楚形上形下、唯心唯物要怎樣統(tǒng)一?相對論、量子論也是一樣,一個玩極大、一個玩極小,對立早就形成,一樣沒人知道要怎樣統(tǒng)一?原因在看不到、看不懂道德經(jīng)。 5. 對立論點已經(jīng)出現(xiàn)這么久了,為何找不到統(tǒng)一的論點?這就是老子說的“一生二”,西方的哲學家們不知不覺就先把自己放在“讀過書的上等人”這個中間偏低的高度,這不就跟我們的官學一樣嗎?先把自己放在“二”這一頭,只曉得在人群中尋找答案,這樣看到的永遠是對立。人,必須要站到“一”這一頭,折扇的支點這邊,才看得清對立的全部狀況,才知道怎樣收起折扇,合二為一,完成哲學的統(tǒng)一大業(yè)。以此觀之,想要靠西方世界來導出真正的哲學必定是無望的。真正的哲學,早就出現(xiàn)在東方,老子告訴你:每個人要的都不一樣,所以在二這一頭,你只能找到對立(不一樣的地方)。必須將折扇立高起來,站在支點之上,要站在王者的高度,才能找出統(tǒng)一的答案。 6. 道德經(jīng),是西周圣人明君,站在讀書人無法攀爬的天子高度上,俯視、整合、調(diào)度當世最大、最極端、最復雜(游牧、農(nóng)耕各自成群而雜處)的一群人,再將其心得交由帝王師家族歸納、整理、記憶、背誦,全盤克服掉沒有文字文法的障礙而做到完美傳承。300年的辛苦累積,然后在文字文法終于成熟的當兒,由出生于帝王師世家、一生與帝王為伍、最熟悉帝王術(shù)、長期帶領(lǐng)王師、精通帶兵管兵練兵、爾后轉(zhuǎn)入皇室圖書機構(gòu)、成為最了解文字功能、最擅長文字運用的老子精心寫成。那么,道德經(jīng)記載了哪些哲學元素? (1)物質(zhì)宇宙哪里來? 第25章:有狀混成先天地生。 (熱的升降造出圓周運動,圓周運動造出各種運動中的能量,運動中的能量造出各種運動中的質(zhì)量,運動中的質(zhì)量進化出永不靜止的生命) (3)人性哪里來? 第06章:欲神不死。 (想要更多是最基本的人性,也是思想的來源) (4)什么是思想? 第36章:魚不可脫于淵。 (人必定活在自己的思想當中,思想必定活在它的生命載體當中) (6)傳遞思想三大工具是? 第01章文字,第02章語言,第03章模仿。 (注意老子是依序?qū)⒅旁谇叭?,可見老子已?jīng)有溝通三大工具的概念了!溝通是為了尋求共識,終極溝通必定像水一樣,既柔和又無可阻擋) (7)群性的形成與運作? 第40章:一生二,二生三。 (每個人要的都不一樣,所以再好的政策,也是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要準確匯整群眾意見,才能找出大家都能接受的政策)。 第57章:以正治邦。 (所有人都能接受的論點稱做“正”。政策就必須是、不論大小強弱、每一個邦君都能接受,這樣才能有效治理整個京畿的所有城邦)。 (8)我要如何參與群眾思想? 01~81章:每一章都是例子。 (老子的王學實際上就是在指導天子該如何走入群眾,運作群性,建立正確的群眾思想,同時繼續(xù)完善自己的理念思想) (9)什么是道德? 第38章:上德不得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得是以無德。 (天子行“大道、上德、愛、信、忠”。諸侯行“下德、仁、義、禮”,注意諸侯已被設(shè)定成追求績效,故無道可行,下德“不失得”就是追求績效的代名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