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接第32期) 校正某些市習成見
用陰陽辨訣來衡量某些傳統(tǒng)或市習的觀點,就會發(fā)現(xiàn)有些觀點是有問題的,許多我們認作陰虛的病癥,常見的如潮熱、盜汗、午后發(fā)熱、五心煩熱等,講義上也都這樣說,其實可能是陽虛使然。鄭欽安有一句名言,“總之眾人皆云是火,我不敢既云是火。”“潮熱亦必審其虛實,盜汗亦必究其源委。”斷不可一律論為陰虛。我們不要囿于市習成見,堅持用陰陽辨訣衡量這些證候的屬性,防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認陰證為陽熱,濫用苦寒滋潤,淪入庸醫(yī)之流,這些以后再詳加論述。 再比如癰疽、疔毒、帶狀皰疹等疾病,我們習慣上一向認為是熱毒,其實也有因陽虛引起者,用陰陽辨訣可以擦亮眼睛。試看: ■癰疽:“癰疽原是火毒生”,首選方是消瘡飲,用藥不離雙花、公英之類,但如果用陰陽辨訣衡量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有些瘡癰是陰證,用消瘡飲永遠治不好。 作者曾治高某,男,26歲。頭面、上肢癤瘡此起彼伏已2年,雙鬢角處尤多,擠出為膿血。已因腫大者手術(shù)5次。曾服解毒片等不效。正汗。舌胖潤有痕,脈滑數(shù)軟右寸左尺弱。用陰陽辨訣衡量,這是陽虛外浮所致,以真武湯加麻黃等投治: 附子30g (先煎1小時),茯苓30g,白術(shù)30g,赤芍20g,麻黃10g,炮姜30g,白芷10g,連翹20g,生姜10g。7劑。半月后癤瘡消失,迄未再發(fā)。 按:作者用此法近治瘡癰五六例,均收效滿意。當然不是說,凡瘡癰都是陰證,要強調(diào)的是,瘡癰既有陽證,也有陰證,不要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照作者經(jīng)驗,那些久治不愈的瘡癰,多數(shù)都是陰證,用清熱瀉火法一輩子也治不好,關(guān)鍵是掌握好陰陽辨訣。 ■ 疔毒:唐某,女,41歲。水濕中作業(yè),左手拇指生一小皰,麻木作癢, 繼則紅腫疼痛,翌日其腫更甚,痛如錐刺。診見面晦,惡寒,發(fā)熱,無汗,肢節(jié)疼痛,語聲低顫,苔白多津,脈象弦緊。指尖發(fā)疔,指腫倍增,乍看紅腫,細審晦暗。周連三先生診為水邪內(nèi)侵,陽虛脾濕,治宜溫陽利水,發(fā)散寒邪,方用真武湯加麻黃:附子、麻黃、白術(shù)、白芍、生姜各15g,茯苓30g。2劑后,戢然汗出,寒熱俱退,疼痛全止。原方去麻黃,加黃芪30g,2劑后,潰流毒水而愈(黃文東《著名中醫(yī)學家的學術(shù)經(jīng)驗》)。 按:周連三先生認為陽虛型疔毒發(fā)病機制屬寒濕郁結(jié),提出“毒在血中蘊,溫化邪自除”的治療原則,倡用真武湯治療,濃煎頻服。因寒濕之邪郁于人體,同時重加麻黃以散表邪,其用量不能少于9g,若量小則故而不發(fā),多者可用30g,戢然汗出,屢見速效。若汗出脈緩,頸項拘急者,不可用麻黃,可加用葛根、黃芪,增加白芍用量,以補營托毒外出,疼痛較甚者,重用附子可達30g。
■帶狀皰疹:現(xiàn)在一般都按肝火論處,用藥無非龍膽瀉肝湯之類。作者曾治劉某,女,48歲?;紟畎捳?/span>2天,發(fā)布于左脅三、五片,色紅成簇,灼熱疼痛,無汗,余無異常,舌淡胖潤,苔薄白,脈滑數(shù)而軟,右關(guān)沉。按陰陽辨訣衡量舌脈這也是陰證,考慮無汗,選麻黃細辛附子湯加味: 麻黃10g,細辛10g,附子25g,瓜蔞30g,紅花10g,連翹20g,甘草10g。7劑。5天后其鄰居來看濕疹,言及劉某服藥5天即愈,尚剩煎好的藥汁8代。曾用此法治愈3例帶狀皰疹,經(jīng)得起重復。 (未完待續(x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