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格拉底:公元前470年至公元前399年 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 一、對待神與宗教1、相同點 都是有神論者。 孔子通過直接斷言,把鬼神與人事區(qū)別出來。 蘇格拉底則是通過論證的方法,啟發(fā)人們理性對待神與人。 2、不同點 孔子“不語怪力亂神”,“未知生,焉知死”,不談鬼神,只談世事。 蘇格拉底,虔誠待神,既談世事,也談神事。他還專門論證靈魂不滅。 二、思維方式1、相同點 都以理性的眼光來看待一切,不盲目。 2、不同點 孔子以個人直接體驗作為思維的前提。一切思考的出發(fā)點,都是人的直接感受與直接判斷。因此,他所分析的問題,看上去是零碎的,有時候是前后矛盾的,但背后有一條主線卻是貫穿的,那就是每一個人的不同的體驗背后,有著基于共同人性和集體無意識的相通性。 蘇格拉底以唯靈論作為思維前提,一切思考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都是靈魂,即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zhì),事物背后的原理,事情背后的理念。為此,邏輯推理成為其思考的下意識。邏輯推理的最終指向,一定是形而上,一定是最高的神性。 三、思想體系1、相同點 都有明確的思想體系,孔子是儒家思想,蘇格拉底是 2、不同點 孔子的思想體系,是散亂的珍珠,他本人并沒有刻意用一條主線去貫穿,使之成為珍珠項練。但是,由于孔子的每一個思想點,都是珍珠,它們散亂的放在泥地上。由于對比而出效果,遠遠看去,自然構(gòu)成一個整體。 蘇格拉底的思維體系,有明確的線貫穿。蘇格拉底所談?wù)撘磺鞋F(xiàn)象,背后都有一個共性,并有邏輯連接。也就說,他所談的一切話題,都指向一個統(tǒng)一的“一”,一個統(tǒng)一的“神”?;蛘哒f,他所談的所有經(jīng)驗,都有普遍的共性作為背景和旨歸。 四、對生活,對政治對神的不同態(tài)度,決定了他們對生活和政治的不同方式。 蘇格拉底既不懂生活,也不參與政治。而孔子“食不厭精”,且一生追求政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