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民系在石城等區(qū)域內(nèi)逐漸形成是有其特定歷史背景的。 南遷的中原漢人,并非都成為客家先民。南遷中原漢人渡過長江后在鄱陽湖稍作停留,然后再選擇向南遷徙的方向。有的進入閩南、閩東,成為福佬人;有的進入粵海廣府,成為廣府人;有的進入海南,成為海南人。而進入到贛、閩、粵交匯曾是百越之地的南遷漢人,則成為客家先民。 由于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石城必然成為了接納進入百越區(qū)域內(nèi)的中原漢人的第一站,也造就了石城成為客家民系的發(fā)祥地和聚散地。這些客家先民主要通過兩條主要線路進入石城:第一條路線是從鄱陽湖逆贛江而上,石城是贛江的源頭,地理偏僻,四周環(huán)山,適宜生存,遠離戰(zhàn)亂,他們在源頭定居下來;第二條路線是,從鄱陽湖沿撫河、饒江、信江進入贛東撫州一帶,然后從廣昌進入石城定居。 長途遷徙必須具備相當?shù)慕?jīng)濟實力和文化知識,否則就只能在戰(zhàn)亂中聽天由命。從客家姓氏族譜中可以了解到,客家先民在中原時候幾乎都是名門望族、書香門第,代表著當時的先進文化,先進文化同化落后的文化這是歷史的必然。客家先民進入到石城及其周邊的區(qū)域后,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逐漸將當?shù)氐漠屪?、瑤族人同化,融合結晶后形成一個漸新的民系——客家民系。 石城由于山高皇帝遠,又遠離戰(zhàn)亂,在社會動蕩時期,十分適宜避亂生息繁衍。但由于石城地理位置較小,發(fā)展空間不大,在社會較安定的時期,富于開拓進取的客家人,又會不斷向后遷徙,去尋找更好的發(fā)展空間。因此,在石城歷史上,也再現(xiàn)了很有規(guī)律的人口數(shù)量變遷。國家動蕩時期,石城人口猛增,國家社會穩(wěn)定時期,人口迅速減少。如:清咸豐年間太平天國運動時期,造成大部分省份戰(zhàn)亂紛飛,大量人口遷入石城,當時的石城總?cè)丝谶_到了228050人,比1985年的總?cè)丝谶€多一千多人。而到了民國前期,石城總?cè)丝趦H為10萬人左右,人口銳減了十多萬。這些人去哪里了呢,這些人就是在社會較平穩(wěn)的時期又向外遷徙,去開拓新的客家天地。 石城素有“閩粵通衢”之美稱,從古到今都是進入閩、粵的咽喉要道,明朝萬歷年間,雕刻在鎮(zhèn)武樓門額上的“閩粵通衢”四個大字,成為了重要的歷史佐證?!伴}粵通衢”這條古驛道,被客家學術界稱之為“客家人的母親驛道”。石城客家人遷徙,主要是向南遷徙,其遷徙方向有兩個:第一個是從石城→寧化石壁→長汀→上杭→粵東→海外。第二個方向是從石城→瑞金→會昌→粵東—海外。 具體地說,石城客家人遷徙閩、粵主要有以下四條路線:第一條路線是從縣城南門→東南仙源坊→窯雞嶺→將軍橋→大畬翻過隘口進入寧化石壁;第二條路線是從縣城西門→燕首→官橋頭翻過隘口進入寧化石壁;第三條路線是縣城→珠坑→龍崗→瑞金→會昌→粵東;第四條路線是出縣城北門→豐山→巖嶺,從豐山和巖嶺進入福建寧化。(溫涌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