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最喜歡康德的一句名言“這個世上有兩樣東西最能震撼人們的心靈:一是我們頭頂的燦爛星空,一是我們心底崇高的道德準則?!币驗樗P注自然和心靈,特別看重道德。 德育是重要的,這一點毫無疑問。而且德育也一直擺在學校教育甚至社會教育的第一位,在說“德智體全面發(fā)展”時,也非常明確地把“德”放在了首位。 應該說,多年以來學校對德育的重視度不可謂不高,投入也不可謂不大。所以,我想提出該話題者的本意可能是想啟發(fā)我們去反思學校德育的不盡如人意之處。 顯然,造成學校德育不盡如人意的原因會有好多,比如:社會的大背景,知識時代的到來,“學歷社會”的影響、認識上的模糊甚至錯誤——將德育與智育刻意地分割開來;或者認為知識豐富了,品德自然會好起來等。 不可回避,這里可能還有智育內容比較“具體”,而德育內容則相對“抽象”、德育與政治教育容易被混淆,甚至德育的社會功能被不切實際地放大、拔高而它的個體功能卻往往被輕視或漠視的原因。 同樣,“頭疼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補救型教育”和“今天一個主題,明天某項活動”的趕時髦、“追風型”的“作秀式”的德育活動也有它自身不夠“坦誠、真實”的一面。 如果拋開這些,我認為學校德育話題的核心是要解決對“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的認識。應該說,學校德育的成效主要在學生道德觀念的培養(yǎng)和確立上,而這些成果又逐漸被智育化了。比如,許多道德觀念和標準被用于政治學科的測試或者用于寫作,用于“得分數”去了。同樣,考試可以說是智育的主要手段,甚至也可以看成是智育的內容,因為考試本身也是學習。而考試不作弊,僅僅是德育中一個極小的內容。誰都知道作弊不好,那么就考試而言,正確的“道德觀念”已經形成了,但對作弊行為的短期消失顯然不會有多少人持論樂觀,更不要說“高考作文題”中提到的一個問題了——在大學生中的一項關于助人為樂的調查:認為助人為樂是美德的達百分之九十五,但當別人需要幫助時選擇悄悄離開的也達這個比例,顯然,道德觀念的形成和道德行為的落實中間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可謂山高水遠。所以,就算道德觀念的建設已經完成,如果沒有行動去落實和體現也是空泛和無意義的。因為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絕不是也不應是培養(yǎng)“動口不動手”的所謂君子。 昨天,中央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其中特別強調的是:重視發(fā)展家庭教育,加強德育的實踐活動,凈化未成年人的成長環(huán)境。 我想,學校是德育的一個大課堂,但不會也不應是主課堂,主課堂應該是每一個家庭連同整個社會,因為德育的成果很大程度上要靠個體用自覺的實踐最終來落實和完成,同樣,學校所能承擔的也主要是道德觀念的教育,所以,當馬加爵出現的時候就一陣風地去深究學校德育的問題,甚至斷言這是教育的失敗,是有違教育常規(guī)的,再把板子打到教育身上顯然就有失公允了。 必須提到的一點是:家庭教育決定德育的成敗?!吨袊嗄陥蟆吩鴪蟮礼橈L先生提供的北大博士生家庭教育的分析專著,分析表明,這些博士生的父母學歷并不高,但是,雖然他們對子女的學業(yè)無法直接輔導,可是其人格因素尤其是誠實、進取、勤奮、吃苦耐勞等優(yōu)良品質,深刻影響子女積極向上的學習態(tài)度及良好品德的形成,使子女終身受益。為此,我們是不是該認識到,家庭教育既是啟蒙教育,又是終身教育。 當然,我們不是把責任往外推,因為,相對于三億六千萬名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口,連同他們所代表的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而言,學校所要承受的東西實在太多太多了! 一位專家說:知識教會你怎樣做事,文化教會你怎樣做人。是啊,做事也許可以一時一事,但做人卻必須一生一世。所以,美好的品德是重要的。 感受著這個環(huán)境給我的寬容,我告訴自己,正是大家基于美德的行為給了我說到這里的勇氣,才使我敢于相信:我的這種固執(zhí)和大膽會不乏同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