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里我們講了看沁色斷年代,今天我們把沁色的大約年代標準總結(jié)出來,供大家參考。 良渚文化、紅山文化 原則上良渚文化,紅山文化等高古玉器因為掩埋的地方不同,并且地熱溫度不同,所以若為雞骨白時,最好有一點開窗比較好。若水銀沁,必為玉器的90/100左右,若大件也占50/100以上。此時期的玉大多為青黃色玉或雜玉?;驘o任何沁色,則至少有很多鈣化或風化現(xiàn)象。 良渚文化 玉琮 紅山文化 玉豬龍形玦 夏商周 或水銀沁時則全玉必為玉內(nèi)、玉面應(yīng)占80/100左右;或70/100以上朱砂沁,并帶少許水銀沁。其它種沁色應(yīng)占玉外70/100左右才可。(若無水銀和朱砂時)玉器表面有時有少部份風化現(xiàn)象。除沁色外,形制也要注意。 商代 獸面紋玉刀 西周 玉龍紋璜 春秋戰(zhàn)國 70/100左右玉面及玉內(nèi)沁,在70/100內(nèi)若為水銀沁,則必然1/6左右的朱砂紅出現(xiàn)。有少許鈣化、風化現(xiàn)象。(有可能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玉質(zhì)方面多以青玉、青白玉、及雜色玉較多,純白較少且若青玉時,多為深青色。除沁色外,此時期雕工較細膩(與漢不同,漢代的多豪放之式) 春秋 玉環(huán) 戰(zhàn)國 玉龍璜 漢代(包括秦、三國) 幾乎玉面沁應(yīng)占50/100以上。玉內(nèi)沁大約25/100以上。若有水銀沁(黑色)時,照理應(yīng)該有紅色出現(xiàn),也就是說漢以上的玉器幾乎多少都會帶點紅色。雕工也是豪放雄渾的感覺。其色幾乎都有雙色出現(xiàn)。 西漢 前期玉劍首 西漢 玉辟邪 東漢 白玉龍形佩 唐代(包括六朝、南北朝、隋) 玉面之沁色約占50/100左右。水銀或老土沁已入玉內(nèi)。因此,這時的沁色應(yīng)為玉面沁50/100,而這50/100里最少25/100左右應(yīng)在玉內(nèi)。無論什么沁色,其色較重也較凸現(xiàn)。
南北朝 玉瑞獸
隋代 玉羊
唐代 玉人
唐代 白玉飛天 宋(包括元或五代) 水銀沁約占玉面40/100左右,有時加10/100左右的灑金黃沁。此時各種沁色的開端地方應(yīng)有些凹陷再帶以牛毛紋。有2種沁色可能。元代的沁色大體是介于宋與明之間,可由雕工來認定。
宋 白玉鏤雕螭龍環(huán) 黃褐沁
宋代 青白玉鏤空雙鶴銜芝佩
元代 玉魚
元代 春水玉飾 明代 可能有一點水銀沁,或沒有。其大部份應(yīng)為40/100左右的灑金黃,有時也會發(fā)現(xiàn)略帶一些其它沁色。若有石灰沁應(yīng)約占20/100左右。此時的灑金黃的色澤較深,有轉(zhuǎn)黑之像,還會帶有土咬及蛀孔等佐證。
明代 白玉葵花杯
明代 青玉瑞獸香熏
明代 青玉龍首龜 清代 幾乎沒有水銀,老土等沁色,大都為玉器表面有5/100到15/100左右的灑金黃,或者更少。有時甚至于連土咬都沒有,只有玉器表面一點點微黃。有時也可發(fā)現(xiàn)有少許的石灰沁,也約點5/100到10/100左右,也會夾帶少許灑金黃沁。玉面若帶一點暈黃,無牛毛紋,也無土咬蝕斑,這可稱之為傳世古。
清代 白玉瑣紋有環(huán)帶飾
清代 白玉佩飾三件
清代 鼻煙壺三件
哈庫收藏的清代玉蟬
哈庫收藏的清中期米字蕉葉紋斧形佩 以上沁色與年代標準,只是一個參考資料,并沒有絕對性。只是標準定的較嚴格而已。因為越嚴格越能克服鑒定上的一些難題,并且沁色在古玉來說僅占25/100,如再加上50/100的玉質(zhì),就比較可靠;再能加上雕工的鑒定及形制上的正確,那就就八九不離十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