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很繞口,但我們可以從故事開始講起… 一個朋友開了一家公司,邀請我去參加他們的年度“集思會”,沒想到我的朋友第一個演講,主題竟然是“我這一年干過的蠢事”。 洋洋灑灑,竟然有10條之多,從事情的想法開始,到落地執(zhí)行,剖析得入木三分,我不知道下面的主管是否碰巧要講述同一件事情的,否則估計會很難堪。 我佩服的不僅僅是他承認錯誤的勇氣,更多是和人性抗爭的決心和執(zhí)行力。 為什么這么說,因為人性是懶惰的,能不能動腦的時候就不動腦。 反思是否存在問題,要比新增一些看起來很不錯的想法要費力得多。 回顧了一下自己所經歷的公司和組織,基本上都是天然不帶有自我批評基因的,其實考察的是負責人的價值觀。 我問這個朋友,什么時候開始有這個想法的。 他說一開始也不是馬上想到要做這個,以前他在一家更大的公司負責幾個產品,每年慣例是總結成功經驗,然后規(guī)劃明年新的布局,很少會花大量精力去反思去年錯在了哪里,以至于那些被忽視的錯誤會一年又一年延續(xù)下去。 他說,很多時候,他們的產品和競爭對手的產品已經很接近了,如果去掉logo,去掉風格設計,單純從功能上,很難區(qū)分了。 他說很多時候,都是在等對方犯錯,對方能想到的,只是先后問題,都能快速復制。 但每次規(guī)劃,他都是和老板匯報明年有哪些新動作,可以領先對手幾步。 但是忽略了在自己的短板上找問題。 我問他,現在自己做老板了,就頓悟了? 他說,狗屁! 只是因為突然發(fā)現沒有老板可以匯報了,所以硬幣的一面琢磨夠了,就來琢磨另外一面。 心理學上有一個現象: 人們討厭一個壞消息,會連同討厭帶來壞消息的人。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人們向上匯報時,總喜歡報喜不報憂。 那些破產的人的通病是無法正確地處理心理否認。 你們對某樣東西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對它傾注了心血和金錢,你們投入的越多,一慣性原理就會促使你們想:“現在它必須成功,如果我再投入一點,它就會成功。” ——查理.芒果 查理.芒果在投資領域剖析的這個觀點,可以運用到任何領域,另外一個經濟上的代名詞就是“沉沒成本”。 但稍微有點經濟常識的人都知道:“沉沒成本不是成本!” 人們選擇性的遺忘犯過的錯誤,避免給自己帶來傷害,這是人類基因決定的自我保護意識; 人們總是想盡一切辦法去證明自己持有的觀念,這在心理學叫“證實偏見”。 可是,大部分非科學領域的人無法知道,一個科學理論是否“科學“,不是看它有多少證據來“證實”,而是努力尋求“證偽”。 那么,我們是否可以延伸一下,如何證明一個人是否在成長(我反對說成功,因為每個人無法統一定義),是否不應該用具體的“業(yè)績”來證明,而是通過沒有犯過的錯誤來“證偽”。 回到主題,17年我犯了哪些愚蠢的錯誤,我也剖析一下自己,避免再犯: 1、忽視對客觀真實的理解,對自我觀念,過分自信,特別是自認為無私的初衷2、對目標沒有的清楚預見3、對自有觀念持有強烈的執(zhí)念,不愿意進行最大范圍的壓力測試4、忽略營銷在廣義上的影響力,特別是管理成果的營銷5、誤以為“知”和“行”是分開的,有先后順序 我的老師曾經在一次公開課上講過修行中的“所知障”,當時我從字面意思理解了,覺得自己好像理解了,就沒再去進一步思考。 當我重新理解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后,我就知道沒有真正理解“所知障”。 現在越來越覺得這個“所知障”是阻礙我們進步的一大攔路虎。 你所知道的一切,你所仰仗的一切,都會成為你進步的障礙! 真的是這樣,拿企業(yè)來講,新的增長曲線都是在新地方長出來的。 回顧一下現在公司的發(fā)展歷程: 1、從調度機切入到視頻監(jiān)控領域,嵌入式DVR是新的增長點。 2、在存儲設備占據主導地位的時候,開辟前端市場,成為下一個新增長點。 3、在產品前后端同時發(fā)力的情況下,布局銷售渠道的進一步下沉,拉動了新一輪增長。 如果我們被上一個階段的增長”困住”,就不會有新的突破。 恰恰是你過去的成功,限制了你的進一步成長。 人們總是希望在保持原有增長的情況下,開辟新的領域, 但現實可能是,新的趨勢必然會削弱原有的模式, 你有沒有勇氣面對這個現實, 你有沒有勇氣去革自己的命。 我們一再說,騰訊內部有好幾個團隊同時競爭開發(fā)微信,但所有人都知道,微信會削弱QQ的市場。 但必須得這么做,因為你不做,別人做了,就沒有了未來。 回到個人層面, 當你擁有一個證據證明你過去的方法正確的時候,就會習慣性的尋找另外一個證據來支撐它,而不是對它持懷疑態(tài)度。 特別當它有一定的激勵反饋形式的時候,因為改變,意味著挑戰(zhàn)既有的利益模式。 這就是認知的邊界,你所仰仗的東西,也恰恰組成了你的邊界。 所以,打破認知的邊界,就需要用批判性思維重新審視我們的認知。 正確,只能是在自己能接觸的一定范圍內,一段時間內的正確。 所以從這個角度,就能理解某些思想迭代超級快的人反復強調的那句話: 我說的一切都是錯的。 題圖攝影:JIM 拍攝地點: 杭州.先鋒書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