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提要:隨著基礎教育的不斷深入與信息技術革命的飛速發(fā)展,落實新的語文課程標準,體現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已經成為了教育研究中的一個熱點問題。而創(chuàng)新教育必須以教師的思想轉變?yōu)榍疤?,以趣為徑,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實行學生主動參與的探究式學習。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開發(fā)一些生動、活潑且開放的教學模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開創(chuàng)小學課堂教學的新局面。 關鍵詞:創(chuàng)新教學 創(chuàng)新理念 探究性學習 以人為本 課程改革 隨著基礎教育的不斷深入與信息技術革命的飛速發(fā)展,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已拋棄過去陳舊的教學模式并且以它諸多的優(yōu)勢與長處,受到越來越多的青睞。新世紀的小學語文教學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浪潮,各種個樣的教學流派,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有如雨后春筍、應運而生,并且百花齊放、異彩紛呈。無論是這流派還是那思想 ,落實新的語文課程標準,體現新的教學方法,這才是關鍵。筆者認為要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應努力做好以下五點。 一、教師自身要提高基本素質,更新教學觀念與角色轉變相結合。 21世紀是一個知識和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的教育事業(yè)將面臨著一場嚴峻的考驗?;ヂ摼W成為人們獲得信息與知識的主要途徑。顯而易見,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網絡時代的要求,那么要想使課程改革順利進行,達到預期的目標,需要一些基本條件做保證,其中最主要的一個條件是教師的高素質。 課程改革主要是思想理念和教材教法的改革。有了好的教材以后,就要精心地鉆研教材,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尤其是要通過更新教育教學思想,建立教育教學的新理念,使得我們的教育質量盡可能地提高。走進新課程,教師的角色將由傳授者轉化為促導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由獨奏者轉向伴奏者,由居高臨下轉向“平等的首席”。教師要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探究性學習,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教學策略也將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fā)展轉變,由統(tǒng)一規(guī)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而對于一位語文教師來說,應具備以下方面的基本素質。 首先,要對課程改革充滿期待,傾注熱情?,F今,教師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zhàn),執(zhí)著地研究,不斷地實踐,立志在為課程改革作出貢獻的同時,把自己鍛造成新世紀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 其次,要更新觀念,對《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理念應準確理解,并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全面體現。第一,要求教師要重新認識語文教學資源,要有開發(fā)語文教育資源的意識,有整合包括教科書在內的語文教育資源的能力。教師不是照本宣科的教書匠,而應當是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者,語文課程的建設者。如,進行課文《四個太陽》教學時,光用你的三寸不爛之舌向學生講述四種季節(jié)的太陽給大地帶來的好處,是遠遠不夠的,何不引導孩子在生活中,在自己的感知世界里去感受作者的心愿和四季美麗的景色呢?廣闊的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課堂。第二,要求教師重新認識語文教學模式。教師絕對應當是學生學習的伙伴,要與學生“親密接觸”,甚至融入學生的學習之中。這樣,你才有資格做學習過程的指導者、引導者、輔導者。如在進行閱讀教學指導時,教材作為閱讀的范例,你是逐篇教會學生讀,還是教給學生讀的方式方法,在課堂上放手讓學生去讀:朗朗地讀、默讀、品讀、美讀、誦讀呢?筆者認為 :前者走入了“高投入,低產出”的死胡同,滋長了學生學習的惰性,泯滅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束縛了學生的發(fā)展。后者則體現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的教育理念。 再次,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真正做到活到老,教到老,學到老。俗話說“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今天,已不是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時代了,信息時代的快節(jié)奏向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文教師要不斷提高政治和業(yè)務的理論修養(yǎng),不僅要跟上時代的步伐,而且要有與時俱進、創(chuàng)一流業(yè)績的不懈追求,永操教育者的青春。要不斷提高專業(yè)水平:廣泛涉獵以求“博”,學習業(yè)務以求“?!?,加強教研以求“精”,科研開路以求“新”。還要向我們的教育對象學習,以求師生共進,教學相長。 二、課堂教學中摒棄繁瑣分析、串講串問的舊模式,實現學習與創(chuàng)新相結合。 繁瑣分析把生動感人、充滿情趣的課文肢解得支離破碎,使語文教學失去了情感、情趣和魅力,這樣違背了語文教學的特點,也違背了兒童學習的規(guī)律。在閱讀一篇語言文字材料時,老師提出“讀了這篇文章你知道了什么?”這樣一個問題后,放手讓學生自己翻閱工具書,查閱有關資料,認真地閱讀思考,梳理好自己讀懂的內容;再提出“你還有哪些地方不懂?”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自己通過仔細的閱讀思考勾畫和記錄疑難問題,做好和同學交流的準備。不是有人說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嗎?當一個語文老師在閱讀教學的課堂上如果能夠聽到一個個學生經過獨立思考以后對閱讀材料的不同理解和感受,難道不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嗎? 三、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實行學生主動參與的探究式學習,掌握學生年齡及心理特點與因材施教相結合。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指出:“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既然“語文學習”是一種生活,學生便是學習的主人,應該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體作用,“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過程”。探究式學習,簡言之就是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主動的探索,發(fā)現和體驗,學會探究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增進思考力和創(chuàng)造力。而語文教學活動長期以來主要以教師的“傳道、授業(yè)、解惑”為主要的教學方式,強調記憶性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學中較少有學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維過程。這種重記憶輕理解,重灌輸輕思維,單一、被動以接受為主的學習方式往往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負擔很重。這一狀況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養(yǎng)成,而且嚴重影響到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影響著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如有位教師在教學《司馬光砸缸》一課時,引導學生探究當孩子掉進水缸爬不出來,情勢十分危急時,司馬光除了用砸缸的辦法救伙伴以外,還可以有哪些辦法使孩子獲救?于是乎,學生想出眾多的辦法與司馬光的辦法相比較、選擇。經過討論探究,學生就會自然明白,在當時的特定形勢下,只有司馬光的辦法才是最佳的。這樣的教學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通過將眾多的假設集中而求出解決問題現實方案的能力。 四、以趣為徑,開發(fā)一些生動、活潑且開放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培養(yǎng)學生的想像力和合作精神相結合。 質疑是創(chuàng)新的起點,質疑是思維的火花,質疑是進步的階梯,質疑是成功的關鍵。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學生質疑是至關重要的。這決不是形式主義,也不是為了熱鬧而裝點花瓶。讀書有疑源于思,這是思維的結晶,也是智慧的明燈。小學語文課上,學生面對《海底世界》這一課的插圖向老師提出疑問:“章魚不是10條腿嗎?怎么書上只畫了6條?”還有的學生說:“書上說章魚是軟件動物,可是高級貝類科學界對此還有分歧呢?!边@些難道不令人吃驚嗎?我們都吃過章魚,但從來沒注意到它有幾只觸手,更不注重科學界對章魚的分類還有分歧 。雖然學生的理解有失偏頗,但他能向教材挑戰(zhàn),這就難能可貴了。中國的語文教學這些年來,遭到非議不少,尤其形式主義現象嚴重,讀書不給時,訓練不落實,目標不現實,基礎不扎實。因此,造成教學走入誤區(qū),陷入低谷。而誘發(fā)學習動機,培養(yǎng)學習興趣,注入學習情感,利用學習意志,這將是我們教育教學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注重質疑解疑能力的培養(yǎng),留足時間,激勵表揚,讓學生由不敢問到大膽問再到善于問;長期以來,語文課堂只是教師的“講壇”,學生習慣了做忠實的聽眾。在聽講和繁瑣的一問一答中,學生慢慢地丟失了說的欲望、學的能力、合作的精神,形成了“死讀書、讀死書”,“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可悲局面。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幾乎為零。而當今這個“適者生存”充滿機遇和挑戰(zhàn)的21世紀,光有理論知識是寸步難行的,我們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所以,我們應從小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那就從母語課堂教學中開始吧!“抱著的孩子長不大!”我們要真正解放學生,樹立正確的語文教學觀,淡化語文教師的表演欲,從興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養(yǎng)學生的表現欲。 五、合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語文教學與網絡時代相結合。 教育學家夸美紐斯說過:“教學藝術的光亮是注意力。有為注意力,學習的人才能保持心里不跑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可見注意力是獲得良好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前提?,F代教育技術在吸引學生注意力方面有著所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時,顯現在顯示屏上的課件不僅將學生從單調的“黑白世界”(即黑板和粉筆)帶入了絢麗的彩色世界,而且圖文聲像并茂,直觀動態(tài),富有表現力,給學生以視覺、聽覺等多角度的感官刺激,極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筆者在教學《太陽》這篇課文時,就利用了多媒體為孩子播放了后羿射日的有趣傳說。動畫片的形式鎖住了孩子的視線,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所以,我們的教師要努力走在時代的前列,做信息技術的有力“推銷員”,讓學生輕輕松松的進行學習。 總之,語文教學要注重的因素很多,只要我們能夠按照新的課程標準施教,樹立新的教學觀,新的教師觀,新的學生觀,新的質量觀,新的評價觀,就能把語文教學改革,推向深入并獲得成功。新世紀的帷幕已經拉開,社會的巨變已初露端倪。新世紀的教師要做一名在21世紀的土壤中培養(yǎng)健康花朵的園丁,就要以全新的教育觀念武裝自己的頭腦,以祟高的敬業(yè)精神為軀干,以豐富的科學文化素養(yǎng)和高尚的智能品質作四肢,精心呵護株株幼苗,使他們長成參天大樹,支撐起祖國蔚藍的天空。愿新世紀的教師們努力塑造自己,為21世紀中國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共同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