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留美高材生拉黑父母,12年不歸」的事件在這兩天刷爆朋友圈???? 北大畢業(yè)的留學生王猛(化名),最近寫了一封一萬五千字的長信,分發(fā)給幾個同學和好友。 他希望通過這封信,以自身為樣板,告誡這些已經(jīng)是或者即將為人父母的年輕人,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王猛從小成績數(shù)一數(shù)二,是四川一地級市高考理科狀元,當年被北大最好專業(yè)之一的生物專業(yè)錄取,本科畢業(yè)后,考取了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的研究生…… 但這些光環(huán)背后卻是另一番事實: 從小到大,他連自己選擇穿什么衣服的權(quán)力都沒有,所有的衣服都按照母親的喜好來置辦。 一切學習、生活都由父母把控,王猛必須按照他們設(shè)想的方式活著,任何越出邊界的行為,都會被阻止并且嚴厲斥責。 五六年級時,王猛不顧母親意見,參加了奧數(shù)考試。考試結(jié)束,他發(fā)現(xiàn)攜帶的文件夾被人劃壞并涂抹,滿腹委屈地對著母親訴說,而母親的回應(yīng)竟是:: “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如果只看王猛學生時期的簡歷,你一定會覺得這不就是很多父母眼里的“別人家的孩子”嗎。 從小到大,王猛都是班里成績數(shù)一數(shù)二的學生。 高考是四川一地級市的理科狀元,大學被北大最好專業(yè)之一的生物系錄取,本科畢業(yè)后又成為了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研究生…… 按理說,這樣的學歷背景絕對會成就一個非凡的人生,然而出了校門的王猛工作并不順利。 用他自己的話說: “在原生家庭里受的傷害使他性格孤僻,無法開展正常的人際交往,動手能力差,導致公司交給他的很多項目無法如期完成?!?/span> 工作屢屢受挫的他,最后打算回北大報考一個心理學博士,以此來解決積壓自己心底已久的心理問題。 這樣優(yōu)秀的孩子究竟有什么心理問題呢?真的有這么嚴重嗎?是中毒已深還是無病呻吟? 在王猛看來,他的心理問題源于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以及他和父母扭曲的親情關(guān)系。 他寫了一封信,15000字,洋洋灑灑記錄著,——如果父母的一切付出都是為了孩子好,那自己的父母在這件事上做得出類拔萃。 世上的愛有很多種,父母對孩子的愛可以說是最天然,最持久和無私的了。 可就是這最純粹的愛,如果表現(xiàn)的形式和方法出了問題,也會造成不可逆轉(zhuǎn)的傷害。 在王猛長這封“控訴父母”的長信里,我們不難看出王猛的父母所做種種,概括起來就是——我們犯了很多父母,都最喜歡犯的錯。 1、溺愛,過度保護 經(jīng)常把孩子關(guān)在家里,怕他跟大院外面的孩子學壞; 每個下雨天都去接他放學,哪怕學校離家只有幾分鐘; 孩子從小到大交往的同學、朋友、生活圈子不出那個大院……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說道:
他指出,溺愛分“包辦型溺愛”和“縱容型溺愛”兩種。 王猛父母應(yīng)該就屬于前者。 從幼兒園到高中,事事包辦,甚至不鼓勵孩子自己去面對外界、解決問題。這種溺愛,不是基于孩子的真實需求,而是一種強加,以“愛”的名義否定孩子的真實感受,讓孩子無法識別,也無法辯駁。 被溺愛的孩子往往脾氣大,甚至打父母,這不是因為“被慣壞了”,深層原因是他自我成長、自我探索的真實需求一直在被壓抑,他潛意識里是抗拒的,但卻無法正面戰(zhàn)勝父母的意志。 王猛“叛逆”行為的爆發(fā)不是一日之寒,是他從幼年時期就不斷被否定、被壓抑,日積月累造成的。 2.不尊重孩子,經(jīng)常包辦,對孩子強加自己的意志 舉一個例子,信的開頭王猛就說了:“媽媽以前多次陶醉地跟我講,在我兩三歲的時候她把我打扮成女孩,并給我看過一張我穿裙裝的照片。大約我上學前班時,媽媽當著我的面,對著她幻想中的女兒(芽芽)說話,而我是獨生子?!?/span> 這體現(xiàn)了媽媽對孩子的不尊重、瘋狂的控制欲。 小孩都是有自己的尊嚴的,從出生起就有了,我們要尊重他的想法,尊重他的性別,尊重他的身體,孩子不是父母可以隨意打扮的。 當然,神經(jīng)大條的孩子,看到自己小時候被打扮成女孩的樣子,頂多撅一下嘴、一笑了之;但敏感的孩子,長大后看到,就會覺得被深深冒犯,會覺得“沒有被父母完全接納”,繼而會自卑,也會生出怨恨。 還有一事,王猛耿耿于懷,那就是有一次班主任明確告訴大家集體統(tǒng)一穿短褲,而他的媽媽堅決不同意,堅決讓他穿長褲,他無力反抗。 也許在家長看來,只是褲子長短的問題,但對一個小孩子來說,集體活動中明目張膽違背規(guī)定是很沒面子、很內(nèi)疚的事,就是跟老師和同學們作對。 他也說了,他常常被同學欺負,難保“短褲事件”不是原因之一。 老師的規(guī)定,強大的媽媽,無力反抗的權(quán)威……連穿什么都不能自己做決定,小孩活得多么壓抑,多么寒冷,他的心底怎么會不滋生出怨懟和自卑? 3.無視孩子的求助和抱怨,總是給孩子講不切實際的大道理 前幾天看到小樓老師的一篇文章說,當孩子說“反正”(反正我說什么她也不聽;反正最后都得聽他的)這兩個字的時候,他不是在對抗,而是在向大人“求助”,這意味著近來他的要求總是被否定,他的期待總是會落空,他感到了難過,和傷害,他想要對方能夠減少一些這種傷害。 如果父母注意不到,他就會漸漸關(guān)起心扉,減少和父母的交流,變得越來越內(nèi)向,越來越“叛逆”,后果很壞。 王猛曾對父母有過無數(shù)次期待,比如當親戚嘲笑他動手能力差的時候,比如導游莫名奇妙問他“要不要和兩個女孩住一屋”的時候,甚至在他把心理疾病報告寄給父母的時候……但父母都無視了,那種不以為然的態(tài)度是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不喜歡的人,父母“逼”他喜歡; 他不想來往的人,父母“逼”他來往。 道理總是一堆一堆:
可是我們都知道,“聽了太多的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因為道理總是籠統(tǒng)的,而每個人、每件事、每個處境都是那么的不同。 一味地按照俗語、道理來指導每一個具體的實踐,這不是鉆牛角尖、削足適履嗎? 我想,父母應(yīng)該告訴孩子“這世上沒有一個所有人都喜歡的橘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你要勇敢做自己”,那對孩子的發(fā)展該多好。 4.不懂得體地退出 想必大家都聽過龍應(yīng)臺說的那段話吧:
真正的父母之愛,它所指向的目標是,教會孩子獨立和適應(yīng)社會的能力,是當他長大,在他的自由意志里體面地退出,給他一個成年人應(yīng)有的空間——不必追。 王猛的父母追得太緊了,給孩子的感覺就像是望遠鏡,像是擺不脫的鎖鏈,令人窒息。 每個孩子,都會有一顆想要獨立的心,但是父母常常拽著手中的這根線,遲遲不愿放手。 為人父母,除了在孩子生命的前幾年,親密地呵護孩子成長,接下來的時光,一定要放手,促進孩子獨立。 退出,并不意味著你們就不親密了;退出,反而是為了更自在的親密。退出,不是說你不愛孩子了,而是你在給予一種更偉大的愛——那就是成全。 愛孩子,就成全他的成長,成全他的獨立,成全他自己想要的人生。 面對兒子的控訴,他父母到底是怎么想的? “我們搞不懂,兒子為何老揪著過去不放?” 看到兒子發(fā)來的決裂信,一開始沒覺得有啥特別,因為兒子類似的“抱怨”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了。 兒子把這封信稱為對家人的“最后通牒”,但我覺得,這算是什么最后通牒??? 既然是通牒,你總該提出條件吧,總該是不能達到什么條件才會怎么怎么吧! 但我真沒想到,兒子與家竟敢真的不回家。我們搞不懂兒子為何會遠離?為何不能“舉重若輕”?為何老是揪著過去不放? 微博上一個網(wǎng)友的回復 搞不懂的或許不止老倆口。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問題似乎最應(yīng)該引起重視——為何在這樣一個父母受過良好教育,孩子生活無憂,從小成績優(yōu)異好學上進,似乎沒有任何缺憾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關(guān)系卻偏偏脫離了軌道呢? 王猛在信中寫道:
但愛究竟是什么呢? 每個家庭或許都有自己的答案。但可悲的是,在有些家庭,父母和孩子對愛的認知完全不一致。 正如王猛和他父母:
通俗地說就是“我做的都是為你好,你以后就知道了!”
通俗地說就是“為什么你們做什么都顯得那么理所當然,不顧及我的感受?” 只是,很遺憾的是:孩子在等待父母道歉,而父母在等待孩子說謝謝,最終他們都會失望。 真希望故事的雙方,先肆無忌憚宣泄自己的恨,然后在支離破碎后,還可以重新找機會,看到不完美中的愛。 但更希望,所有為人父母的人都可以明白—— 尊重與理解多么稀缺,而控制與馴服多么常見。從我們開始,學著真的尊重和理解孩子吧,任重道遠。不要傾盡所有,卻培養(yǎng)一個了「仇人」。 |來源:轉(zhuǎn)載自小學英語公眾號,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存在文章/圖片/音視頻使用不當?shù)那闆r,請隨時與我們聯(lián)系刪除。 |
|
|
來自: 好的吖 > 《引發(fā)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