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宇宙尺度,因為太大了,以我么地球上平常用的千米來度量很不便于計算,就采取天文距離的特有單位來標定和計算。較短距離,比如在太陽系以內,一般就用天文單位來表述距離,而出了太陽系,一般就用光年來表述距離單位。一光年為9.46萬億千米。再遠的距離,有時就用秒差距,一秒差距等于3.26光年。他們之間的關系是:1秒距差=3.26光年=206265天文單位=309398億千米 。 太陽的光和熱是由于太陽中心的核聚變產生的。太陽中心的溫度達到1500萬度,壓力相當于3000億個大氣壓,哪里不斷地在進行著4個氫核聚變成1個氦核的反應,根據(jù)愛因斯坦質能轉換方程E=mc2換算,每秒有6億噸的氫經過熱核聚變反應成為5.96億噸的氦,并釋放出400萬噸氫的能量,這就是每秒鐘太陽的消耗。根據(jù)這種消耗計算,太陽還有50億年的主序星壽命。以后就要向紅巨星、白矮星變化了。 其實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太陽光,也不是現(xiàn)在的光,也不是8分鐘前的光,而是十幾萬年前甚至幾十萬年前從太陽中心熱核聚變產生的光,這些光子并不是直通通的從太陽中心按光速發(fā)到表面,而是太陽中彈來彈去,不斷地掙扎和碰撞轉換,經過太陽的核心、輻射區(qū)、對流層、光球層、色球層,太陽的半徑約69.55萬千米,按光速本來只要2秒多種就到達了太陽的表面,可這些光子卻用了十幾萬年到幾十萬年的時間,才掙脫了出來,再經過8分20秒的時間照耀到你我身上。所以照在你我身上的這縷光,已經是一群遠古時代的光子了。這個過程很是復雜,而且頗有爭議,就不在這了多扯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