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碑額,碑刻術(shù)語,碑頭的通稱,又名碑首。一般指碑石上端額部,多有大字碑題及邊飾的額頭部分。碑額一般鐫刻該碑的全名,多為篆書體,《碑版廣例》:“碑首或刻螭、虎、龍、鶴以為飾,就刳其中為圭首,或無它飾,直為圭首,方銳圓橢,不一其制。圭首有字稱為額,額書篆字稱為篆額,書隸字稱為題額。”元吾丘衍《學(xué)古編·三十五舉》:“凡寫碑匾,字畫宜肥,體宜方圓,碑額同此。”葉圣陶《登雁塔》:“向來玩碑的無非揣摩書法,考證故實,注意到碑額、碑趺和碑旁的裝飾雕刻是比較后起的事情。”將多種碑額刻字拓片匯集,或制版影印的“碑額集”,可以窺見風(fēng)格各異的篆體風(fēng)貌,是研究、學(xué)習(xí)篆書的好材料。 嵩顯寺碑額 作品簡介: 全碑拓片高138cm,寬74cm,立于北魏永平二年(509年)的甘肅涇縣。 釋文: 敕賜嵩顯禪寺碑記。 賞析: 四行八字。其碑額書法是北魏時期較為少見的正統(tǒng)秦漢篆法。筆畫勻細圓轉(zhuǎn),顯為通字學(xué)之書家手筆。字形由方正略趨扁勢,惟“記”字右部多一曲筆。聯(lián)系到學(xué)者江式延昌三年(514年)于洛陽上《論書表》以正文字的史實,以及江氏祖上避亂河西,傳衛(wèi)氏字學(xué)和書法,又“數(shù)世傳習(xí)”、“家號世業(yè)”的背景,此額可能出自河西江氏族人或者門生弟子之手,為北方古法正傳。
作品簡介: 全碑拓片碑陽高206cm,寬100cm,立于北魏永平三年(510年),碑在甘肅涇川,陽文篆額。 釋文: 南石窟寺之碑。 賞析: 三行六字,楷篆,筆畫起收較有裝飾感,橫畫蠶頭雁尾,有隸法。筆勢疏宕開張。 鄭文公碑額 作品簡介: 此碑實為摩崖,在山東平度天柱山崖,整通拓;片高201cm,寬392cm,北魏永平四年(510年)刻。 釋文: 熒陽鄭文公之碑。 賞析: 陰刻楷書,豎一行七字。額字與正文當(dāng)為一人所書,寬博凝重’雄健舒展,歐陽輔《集古求真》認為其“筆勢縱橫而無喬野獰惡之習(xí)”,評價很髙。 楊宣碑額 作品簡介: 碑在河北唐山西霍村,碑身及額通高178cm,寬80cm,北魏延昌元年(512年)刻。碑額為陰刻楷書。 釋文: 魏故寧遠將軍廣樂太守相仁男楊府君之碑。 賞析: 豎四行十八字。與正文當(dāng)出一人之手。康有為《廣藝舟雙輯》評此碑書法為“精品上”,“如蘇蕙織錦,綿密迴環(huán)”,顯見愛重實意, 元顯儁墓志蓋 作品簡介: 北魏延昌二年(513年)刻,河南洛陽出土,現(xiàn)藏中國歷史博物館。拓片蓋長72cm,寬 66cm。 釋文: 魏故處士元君墓志。 賞析: 二行八字,洛陽體楷書,為較早的楷書志蓋,外形亦獨特,作龜背形。字體勁健渾厚。 賈使君碑額 作品簡介: 碑陽拓片通髙175cm,寬83cm,北魏神龜二年〔519年)立于山東兗州,現(xiàn)藏山東曲阜孔廟。 釋文: 魏兗州賈使君之碑。 賞析: 楷書三行八字。筆畫細勁,骨勢清和。 穆玉容志蓋 作品簡介: 拓片蓋長39cm,寬40cm,立于北魏神龜二年〔519年〉,出土于河南洛陽,于右任舊藏。 釋文: 魏羽林監(jiān)輕車將軍太尉府中兵參軍元珽字珍平妻穆夫人墓志銘。 賞析: 六行三十二字。結(jié)字勻整,筆畫精到,刊刻精致,顯為高手之作。 穆纂志蓋 作品簡介: 拓片蓋長49cm,寬49cm,立于北魏正光二年(521年),出土于河南洛陽。 釋文: 穆君墓志之銘。 賞析: 蓋題兩行六字,楷書。書寫隨意,逸筆草草??瑫旧w中,精整莫過《穆玉容墓志》草率則如《穆纂墓志》一類。 張猛龍碑 作品簡介: 全碑拓片高153cm,寬87cm,額拓高44cm,寬40cm,石立于北魏正光三年(522年),山東曲阜,現(xiàn)存曲阜孔廟碑林。 釋文: 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 賞祈: 每行十二字,魏楷。此書骨骼清峻,氣象崢嶸,寓雄強于秀麗之中,多為后世書家所稱道。 鞠彥云志蓋 作品簡介: 拓片蓋長25cm,寬29cm,北魏正光四年(523年)刻,清光緒初年出土于山東黃縣,曾藏黃縣縣署。 釋文: 黃縣都鄉(xiāng)石羊里鞠彥云墓志。 賞析: 蓋題三行十二字,楷書。書刻簡直,寬博渾樸,平中見奇。
根法師碑 作品簡介: 全碑拓片高125cm,寬81cm,額拓高31cm,寬31cm,立于北魏孝昌三年(523年),石在山東樂安。 釋文: 馬鳴寺魏故根法師之XX。 賞析: 布局成品字形,殘損末二字。值得一提的是《根法師碑》的章法與刻法。葉昌熾《語石》云:“《馬鳴寺根法師碑》額作二層,上層‘馬鳴寺’三字,陰文豎列。下層‘魏故根法師之 XX’八字,陽文橫列,此皆石刻中所希見,非通例也”。同一額上,既有豎式陰文,又有橫式陽文,是出于書手或寺廟的要求,還是出于刻工的擅自發(fā)揮,還是后來在陽文上方的空間里補刻了陰文,都不得而知。這在古今碑額之中,都是一個有趣的孤例。
李遵志蓋 作品簡介: 拓片志長82cm,寬82cm,蓋略小。刻于北魏正光六年(525年),出土于河南洛陽,現(xiàn)藏首都博物館。 釋文: 魏故龍驤將軍洛州李使君墓志。 賞析: 蓋題三行十三字。此蓋書跡有行距無字距,空間章法活潑有趣,字略呈扁方,隨體大小,不拘一格。點成鳥形’有鳥篆意味。“將、洛、州”等字篆法不合六書,不易辨別。
元煥志蓋 作品簡介: 拓片蓋長63cm,寬66cm,立于北魏(525年),出土于河南洛陽,于右任舊藏。 釋文: 魏故寧朔將軍諫議大夫龍驤將軍荊州刺史廣川孝王墓志銘。 賞析: 蓋題五行二十五字,陽文篆書。此蓋書跡在結(jié)構(gòu)與某些偏旁處理上富于情趣,圓轉(zhuǎn)和變 形有一種陌生的美感,裝飾意味極濃。
楊乾志蓋 作品簡介: 拓片蓋長51cm,寬44cm’刻于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出土于河南洛陽。 釋文: 魏故清川太守墓志。 賞析: 蓋題三行九格八字,中空一格。書跡筆趣生動,寫刻皆隨意簡率,“川”字左右兩筆各盤疊九繞,當(dāng)為填滿界格而設(shè)。一般情況下,筆畫少的字,往往采用這種辦法占有空間。
于纂志蓋 作品簡介: 拓片蓋長60cm,寬60cm,刻于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出土于河南洛陽。江蘇武進陶蘭泉舊藏。 釋文: 魏故銀青光祿大夫于君墓志。 賞析: 蓋題三行十二字??瑫?,筆畫勁挺,風(fēng)格質(zhì)樸簡率。
李謀墓志 作品簡介: 全拓長74cm,寬50cm,刻于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出土于山東安丘,舊藏山東金石保存所。有翻刻本。 釋文: 大魏故介休縣令李明府君墓志。 賞析: 題額六行十二字。此額陽文淺刻,用筆率意灑脫,提按節(jié)奏分明’結(jié)字生動,收放自如,毫無板滯扭捏之態(tài)。
于仙姬墓志蓋 作品簡介: 志蓋拓片長32cm’寬41cm,刻于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出土于河南洛陽。 釋文: 大魏文成皇帝夫人于墓志銘。 賞析: 三行十二字,楷書,陽文淺刻,筆意鮮明,渾樸大方。 《李謀墓志》作碑形,額陽文似雙鉤,與《于仙姬基志》刊刻同法。即在筆畫輪廓外側(cè)施以細線陰刻,使筆畫凸現(xiàn)陽文效果。此法為后來志蓋所常用,即葉昌熾所言“……陽文,洪氏隸續(xù)謂之黑字,……又有中間凸起’四圍一線陰文,深陷如坳,大都淺刻平漫,黑文滿布”。
于景志蓋 作品簡介: 拓片蓋長50cm,寬50cm,刻于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出土于河南洛陽,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釋文: 魏故武衛(wèi)于公之墓志。 賞析: 題額三行九字。此蓋筆畫起收轉(zhuǎn)折處皆重按’形成圓肥節(jié)點,又圓點及各端點多刻畫成鳥形,應(yīng)是較為典型的一種鳥篆。
元壽安志蓋 作品簡介: 拓片蓋長48cm,寬48cm,立于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出土于河南洛陽,江蘇武進陶蘭泉舊藏。 釋文: 魏侍中司空元公墓志。 賞析: 三行九字?!爸小弊重Q筆為了填滿界格’盤曲折向十次’可見早期疊線篆風(fēng)格之一斑。
胡明相墓志 作品簡介: 刻于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出土于河南洛陽。 釋文: 巍故胡昭儀之墓志銘。 賞析: 篆額三行九字。此蓋書起收均見筆鋒’但較為含蓄凝重,有垂露篆意趣。布白勻整’用筆方圓兼用,一絲不茍。“故、胡、之”等字首橫盤曲八折。
元湛妻薛氏志蓋 作品簡介: 蓋長、寬皆34cm,北魏武泰元年(528年)刻,河南洛陽出土,張鈁舊藏。 釋文: 魏故元氏薛夫人墓志。 賞析: 三行九字,陽文篆書,筆畫豐肥寬厚’端點處出鉤鋒利’具有明顯的裝飾性。
笱景志蓋 作品簡介: 北魏永安二年(529年)刻,河南洛陽出土。志蓋長61cm,寬65cm。志楷書’蓋陽 文篆書。 釋文: 魏故儀同笱使君墓銘。 賞析: 三行九字,筆畫勻停規(guī)矩’起收處有細小出鋒,具有裝飾性。
穆彥志蓋 作品簡介: 拓片蓋長30cm,寬32cm’刻于北魏永安二年(529年),出土于河南洛陽。 釋文: 魏故穆君之墓志銘。 賞析: 三行九格八字,中空一格。相比之下,其刊刻草率得多。淺刻雙鉤,筆道時有斷變,已經(jīng)不見筆意。但此蓋可能就是雜體的“芝英篆”一類,筆畫首尾皆分叉成“芝英(靈芝)初生”狀。
宋靈妃墓志 作品簡介: 拓片蓋長42cm,寬42cm,立于北魏永興二年(533年),河南洛陽出土。 釋文: 魏故廣平郡君長孫氏宋墓志。 賞析: 豎三行十二字。以楷篆來書寫志蓋在此期仍是主流,風(fēng)格承襲碑額楷篆一路,以垂露收筆多見,漸帶有細微出鋒。此蓋書刻較為隨意,字法也有變異處。
邸珍墓碑額 作品簡介: 此碑東魏天平元年(534年)立于河北曲陽。拓片碑身高153cm,寬101cm,額高50cm,寬59cm。 釋文: 魏故侍中散騎常侍定州刺史司空邸公之碑。 賞析: 額題楷書,結(jié)構(gòu)寬博,字畫勁健,偶有隸書雁尾。
王君墓神道 作品簡介: 神道闕額拓片髙39cm,寬52cm,立于西晉太康五年(284年),出土于山東安丘。 釋文: 晉故安丘長城陽王君墓神道。 賞析: 四行十二字。裝飾性極強,“安、長”等字篆法有異,橫畫方起方收,垂筆則多自然出鋒,如同薤葉倒垂,應(yīng)是倒薤篆的一種風(fēng)格。
孫氏碑額 作品簡介: 全碑拓片高175cm,寬89cm,額拓高38cm,寬32cm,立于西晉泰始八年(272年),出土于山東新泰,現(xiàn)藏泰安岱廟。 釋文: 晉任城太守夫人孫氏之碑。 賞析: 三行十一字’ “太”作“大”。方筆隸書,雁尾圓勁,繼承石經(jīng)“折刀頭”筆法,偶有篆筆,如“孫、之”等字,增加了一絲古意和靈動。布白較為疏朗,顯得清爽松和。
皇帝三臨辟雍碑額 作品簡介: 全拓高264cm,寬104cm,石立于西晉咸寧四年(278年),出土于河南偃師。 釋文: 大晉龍興皇帝三臨辟雍皇太子又再蒞之盛德隆熙之頌。 賞析: 四行二十三字。隸書。西晉隸書題額相對普遍,與漢魏常見篆額的風(fēng)氣已有不同。其書寫風(fēng)格也較為接近,顯承漢熹平、魏正始二石經(jīng)的筆法而來。長橫起筆與長撇收筆波挑處常作“折刀頭”。結(jié)字方峻,線質(zhì)尖刻,鋒芒畢露。整體來看,技法嫻熟、工穩(wěn)精致,但因為太過程式化,再也沒有漢隸古樸渾厚、沉雄灑脫的氣質(zhì),柯氏云:“今論其書法’西晉諸志出于洛下,字體袓述正始石經(jīng),若出一手,皆衛(wèi)敬侯之祛也。然用筆過求精巧,少漢隸簡勁之致”。同曹魏隸書一樣顯得“矯厲”、“寒儉”。 但《皇帝三臨辟雍碑》的章法值得一提,柯昌泗云:“額字之多,當(dāng)以晉辟雍頌為始見,……凡二十三字,分四行,皇帝寫高一格,皇太子字平闕。六朝以前碑額,字多式奇,無逾此者”。
管洛墓碑額 作品簡介: 碑形墓志,拓片高58cm,寬24cm,立于西晉永平元年(291年),出土于河南洛陽。 釋文: 晉待詔中郎將徐君夫人管氏之墓碑。 賞析: 三行十五字,“管”作“菅”。隸書,筆畫豐肥,字勢縱長,其折刀頭筆法帶有鮮明的石經(jīng)書風(fēng)。
張朗墓志額 作品簡介: 碑形墓志,拓片高54cm,寬27cm,立于西晉永康元年(300年),出土于河南洛陽。 釋文: 晉故沛國相張君之碑。 賞析: 三行九字。隸書,體取橫勢,筆畫勻和細勁,秀整中帶隨意。
驃騎將軍韓府君神道 作品簡介: 石已殘損,拓片高48cm,寬54cm,立于西晉永寧元年(301年),出土于河南洛陽。 釋文: 晉故散騎常侍驃騎將軍南陽堵陽韓府君墓神道。 賞析: 四行二十字,僅存中間兩行。結(jié)字方整謹嚴,取勢趨縱長,筆畫勻細,既有折刀頭,也 有尖筆出鋒,氣象森然,殊乏厚重。
王君墓表 作品簡介: 拓片高11cm,寬12cm,立于東晉,無年月,出土于河南洛陽。 釋文: 晉故虎牙將軍王君表。 賞析: 三行九字,隸書,筆畫勻細,體勢方整秀氣,雖厚重不足,而清勁有余。
爨寶子碑額 作品簡介: 拓片髙106cm,寬59cm,立于東晉義熙元年(405年),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出土于云南曲靖。 釋文: 晉故振威將軍建安太守爨府君之墓。 賞析: 五行十五字。額與碑皆出一手,隸書,己有楷書筆法。稚拙古雅,深得近世以來書家喜愛。 東晉禁令漸趨松弛,立碑者漸多,但存世極少,現(xiàn)在看到的東晉石刻以墓志為主,志多無額,更無蓋。碑刻主要有《楊陽神道闕》、《爨寶子碑》、《好大王碑》等,并無篆書。啟功先生將魏晉時期雜有楷式的隸書稱為“新隸體”,就表現(xiàn)出對此隸楷變體命名的難度。但楷體開始正式進入銘石書的內(nèi)涵之中,《爨寶子碑》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 現(xiàn)存十六國時期(304年?439年)石刻均為隸書,如《廣武將軍碑》、《呂憲墓表》等,雖偶雜楷法,還顯得樸拙渾脫,粗礦率真,古意盎然。以此可知,北方書法還處于古法延續(xù)的環(huán)節(jié)中,其進程雖然已經(jīng)落后于東晉的新書風(fēng),但是為古法順利過渡到北魏奠定了重要的社會基礎(chǔ)。
石帆銘 作品簡介: 拓片高135cm,寬61cm,立于南朝宋元嘉十七年(440年),出土地點不詳。 釋文: 石帆銘。 賞析:篆額一行三字,篆法規(guī)范,體勢修長,線質(zhì)細勁圓通,在玉箸與鐵線之間。吳昌碩曾題跋“吳中第一古石”。
蕭秀碑額 作品簡介: 額拓高49cm,寬61cm,立于南朝梁天監(jiān)十七年(518年),出土于南京。 釋文: 太祖文皇帝之神道。 賞析: 題額四行八字。《蕭秀碑額》實為神道題額,隸楷夾雜,橫畫與捺畫皆有雁尾,顯得豐肥酣拙,圓活厚重。
吳平中侯蕭景闕 作品簡介: 額拓高寬尺寸闕如,石立于南朝梁,出土于南京。 釋文: 梁故侍中中撫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吳平忠侯蕭公之神道。 賞析: 六行二十三字。此額筆畫瘦勁平直,楷法略帶隸意,筆法簡單,刊刻簡率,骨多肉少,殊無古意。但此刻正書反文,庾元威《論書》雜體中所謂“反左書”一種即此。 南朝碑刻存世少。碑志也絕少隸書,更難見到篆書。在新體全面盛行的局面下,八體六書的秦漢書寫系統(tǒng)落下帷幕,曾經(jīng)的主流古體在南朝漸趨消隱,代之而起的是齊梁之間書家游戲筆墨的各種派生雜體。在這些或古或今的雜體中,比較有名的有蝌蚪書、倒薤書、鳥書、蟲書、垂露篆、懸針篆等,最有名且后來在唐宋一度運用到額蓋中的雜體,當(dāng)數(shù)產(chǎn)生于東漢末、傳為蔡邕發(fā)明的飛白書。這種書體直到今天還為愛好書法的人們所津津樂道。
皇帝東巡碑額 作品簡介: 全碑拓髙181cm,寬77cm,立于北魏太延三年(437年),出土于河北易縣。 釋文: 皇帝東巡之碑。 賞析: 兩行六字。施蟄存《北山集古錄》云“堂皇碑碣’有關(guān)政治、歷史者,此石仍可為北魏第一碑也”。既述君臣賽射盛事,自非普通書手之筆,當(dāng)出于朝廷認可的重要書家。以楷書筆法寫篆字結(jié)構(gòu),一般稱作“楷篆”’此后,這類書跡風(fēng)格一直在北朝至隋唐的碑額和志蓋上有所展現(xiàn)。 惟“東”字近似“柬”字,變形無出處。針對這類普遍性的字法問題,遷洛之后,文字學(xué)家江式才會那么沉痛地上書略陳文字混亂之弊,并致力于標準字學(xué)的推廣。 北魏碑額書跡可以遷洛為界劃分為“平城時期”和“洛陽時期”。平城時期代表性的碑額類書跡有《皇帝東巡之碑》《大代華岳廟碑》《平國侯韓弩真妻碑》《嵩高靈廟碑》《靈山寺塔銘》《司馬金龍墓銘》《暉福寺碑》等。北魏前期清河崔氏書風(fēng)影響極大,所傳“體勢”有楷篆、草書、隸書、行押。因此“楷篆”基本對應(yīng)于現(xiàn)存的北魏篆額書體。 北魏遷洛(494)后也曾有禁碑令以控制私家立碑,但總體上碑禁不嚴,現(xiàn)存碑石也較多,種類亦富。
靈山寺塔銘 作品簡介: 拓方35cm,寬34cm,立于北魏太和元年(477年),出土于山東黃縣。 釋文: 魏光州靈山寺塔下銘。 賞析: 題額三行九字。為此期的楷書題銘,樸厚勻稱,字體與章法處理皆具匠心,方筆之外,出現(xiàn)了個別字如“山、塔、下”某些點畫的魚尾狀起筆。后來很多額蓋上都有這樣分叉的起筆甚至收筆,可能與文獻記載中的“芝英篆”寫法有一定關(guān)系。
暉福寺碑額 作品簡介: 全碑拓片髙157cm,寬83cm,額拓高63cm,寬53cm,立于北魏太和十二年 (488年),出土于陜西澄城,現(xiàn)存西安碑林。 釋文: 大代宕昌公暉福寺碑。 賞析: 題額三行九字。此額具有強烈的裝飾性,“大、代、公”等字的曲線尤為舒展,似蝌蚪篆,又似鳥蟲書,“大”字用筆活潑、造型生動,像是一個舞蹈中的人,靈動可愛,與其他字的方直排疊形成鮮明對比。整個空間虛實相生,疏密有致,或曲或直有動有靜,堪稱碑額中的妙品。 從筆法上看,以上北魏幾品碑額橫豎平直,多方筆起收,方折與圓轉(zhuǎn)并用,撇捺長畫則由重到輕彎曲出鋒,其方筆和出鋒的感覺略同楷法,則“楷篆”一詞并不精確,只是概指。
中岳嵩高靈廟碑額 作品簡介: 全碑拓片高204cm,寬97cm’額拓髙42cm,寬60cm’北魏太延年間(435年?440年)立于河南登封嵩山。 釋文: 中岳嵩高靈廟之碑。 賞析: 題額四行八字。用筆提頓起收處夸張率意,雖是重要碑刻,結(jié)構(gòu)圓和方正,但篆法有不合六書處,“中岳”二字起收處如雜體為“鵠頭篆”,“嵩、靈、廟”三字單獨看不容易認出,“月”部寫法頗怪異,“岳”用異體,“之”字上加一橫,皆秦漢篆法所未見。另外凡口字皆不封口,不知是刻工無意還是書家有意這樣處理。不過額字總體風(fēng)格統(tǒng)―,結(jié)構(gòu)精巧,點畫耐人玩味,書此者允為篆書美化之高手。
司空康王墓表 作品簡介: 全石拓片及額拓高寬尺變闕如,立于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 釋文: 司空瑯玡康王墓表。 賞析: 題額四行八字。此額風(fēng)格與《東巡碑》更相近,多為方筆直線,而每個垂筆出鋒姿態(tài)皆有倒薤意趣,“康”字更像一株椰子樹或棕櫚樹,下邊四點又像水中的蝌蚪,“空”字的工部還多了一些盤曲,整個節(jié)寫看來似乎糅會了幾種雜體的寫法。庾元威曾說雜體“資于畫”,形象介于字和畫之間,從《暉福寺》的“大”字和此額的“康”字可以看到,所謂裝飾性應(yīng)該還是有某種來歷的。 到洛陽時期,情況開始有所變化,除了原有的平城風(fēng)格在繼續(xù),“楷篆”的風(fēng)格內(nèi)涵還有增加,另外楷書開始上額,接近秦漢筆法的篆書也有出現(xiàn)。同時,志蓋開始出現(xiàn)并體現(xiàn)出了與碑額的某些聯(lián)系。
皇帝吊殷比干文 作品簡介: 全碑拓片高189cm,寬98cm,額拓高41cm,寬62cm,立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出土于河南汲縣。 釋文: 皇帝吊殷比干文。. 賞析: 四行七字。傳為崔浩正書,以此碑的意義和崔浩當(dāng)時的地位、籠罩性的書風(fēng)影響,碑額是否由他本人書寫并不重要,其大致楷篆風(fēng)格于此中可見。碑額筆畫中曲與直、方與圓的強烈對比 是平城面貌的繼續(xù)。收筆出鋒尖銳,縱筆多垂直,當(dāng)是懸針篆。
始平公造像 作品簡介: 著名的北魏陽文刻石,全碑拓片高90cm,寬40cm,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年)立于河南洛陽。 釋文: 始平公像一區(qū)。 賞析: 兩行六字。額與碑為同人所書,筆勢雄強,節(jié)奏鮮明,勢方筆圓,鋒芒畢露而沉雄厚重,為北碑之典型代表。 洛陽時期楷書上額數(shù)量漸多,較早有著名的陽文《始平公造像》,陰文《張猛龍碑》(522年〉,兼有陰文和陽文的《馬鳴寺根法師碑》(523年)等。志蓋上也出現(xiàn)楷書,如《元顯儁墓志》(513年)、《穆玉容墓志》(519年)等。
元簡妃常氏墓志蓋 作品簡介: 這是現(xiàn)存較早的志蓋,《北京圖書館藏歷代石刻拓本匯編》言其附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元簡墓志之后,具體年份待考。全蓋拓片高52cm,寬57cm,原石出土于河南洛陽。 釋文: 太保齊郡順王常妃志銘。 賞析: 兩行十字。此蓋書風(fēng)統(tǒng)一,時見異趣。用筆輕松灑落,結(jié)字舒和對稱,有束腰弧線,多方筆。起筆直落,垂角則尖細出鋒,似倒薤篆。
韓顯宗墓志 作品簡介: 碑形墓志,全石拓片髙157cm,寬83cm,額拓高63cm,寬53cm,立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出土于河南洛陽。 釋文: 魏故著作郎韓君墓志。 賞析: 題額三行九字。志文為典型的洛陽體楷書,筆法風(fēng)格與《元簡妃常氏志蓋》相近,刊刻精細。末行為“太和廿三年歲次己卯十二月壬申朔廿六日丁酉”的紀時語,字體為較隨意的楷篆,可見當(dāng)時的一般篆書風(fēng)貌。
霍揚碑額 作品簡介: 全碑拓片高176cm,寬84cm,立于北魏正始元年(504年),出土于山西臨晉。 釋文: 密云太守霍揚之碑。 賞析: 題額兩行八字,中有穿。此額基本取消了曲線或者弧線,代之以全部的方折,惟垂筆處常有小彎鉤轉(zhuǎn)向上挑起。每個字都有多余和故意的方形盤曲,疑為雜體之一的尚方大篆,可能還是唐宋官印文字九疊篆法之原始雛形?!爸弊侄嘁粰M,“太守”等字篆法也頗為詰曲怪異,難以辨識。
高慶碑額 作品簡介: 全碑拓片高180cm,寬80cm,立于北魏正始五年(508年),出土于山東德州。 釋文: 巍故光州剌史貞侯高君之碑。 賞析: 四行十二字。筆酣墨重,界格內(nèi)字畫飽滿,為著名的“德州三髙”之一。
高貞碑額 作品簡介: 全碑拓片高170cm,寬90cm,額拓髙31cm,寬45cm,立于北魏正光四年(523年),出土于山東德州。 釋文: 巍故營州刺史懿侯高君之碑。 賞析: 題額四行十二字。“德州三高”的風(fēng)格在整個楷篆碑額中強烈而獨樹一幟。從上圖《高慶》與此《高貞》二額看來,總體特點是筆畫寬厚,字格飽滿,結(jié)構(gòu)勻稱。用筆起收處有輕重節(jié)奏對比,短方筆,長曲筆,收筆與垂角皆提筆出鋒,帶有豐肥的倒薤篆趣味?!熬弊肿í毺?。
凝光寺碑額 作品簡介: 宗廟碑,全碑拓片高130cm,寬83cm,立于北魏〔508年)。 釋文: 魏凝光寺彌勒頌碑。 賞析: 題額兩行八字,楷書。殘損斑駁的石質(zhì)凸現(xiàn)額書的拙樸蒼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