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fā)布日期:2017-12-08寶雞日報
![]() ![]() ![]()
陳倉區(qū)賈村鎮(zhèn)馮家山村因馮家山水庫而出名,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個小小的村莊其實還流傳著關(guān)于三位帝王的傳說。在傳說中,三位帝王在馮家山村停留時,發(fā)生過或有趣、或驚險、或悲傷的故事。 12月 6日,記者走進馮家山村,聆聽那些流傳了千百年的傳說。 周穆王在此葬馬 馮家山村依山傍水,景色秀麗。站在村委會門前向左望去,就能望見馮家山水庫波光粼粼、一望無垠的水面;而向右去看,群山就站在身邊,像位忠實可靠的守護者。在這群山之中,有一座黃梅山在周邊十分有名。這座山之所以有名,不僅在于地理位置特殊、風景秀麗,還因為它和歷史上三位帝王有關(guān)。 最早和黃梅山產(chǎn)生聯(lián)系的是周穆王。周穆王應(yīng)該算是歷史上最早最有名的大旅行家和大冒險家,在說不清是歷史典籍還是神話小說的《穆天子傳》中,周穆王駕著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驊騮、綠耳等八匹好馬,用數(shù)年時間進行了一次偉大的旅程,他從都城出發(fā),越過漳水,在內(nèi)蒙古的大草原上御馬飛奔,翻越了新疆的天山,還和西王母吃了頓飯,行程一共三萬五千里。還有學者認為周穆王其實還出過國,到過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 黃梅山的名字雖沒有在《穆天子傳》中出現(xiàn),但千百年來,馮家山村的村民一直堅信,黃梅山也是周穆王旅途中重要的一站;他們說,黃梅山的古名可以說明這一點。黃梅山,古名馬跡山,在清代寶雞地方志書《重修鳳翔府志》中寫著:“馬跡山:縣北五十里,俗名黃梅山。南有馬冢,俗傳周穆王駿馬埋此?!倍凇秾氹u縣志》中則更進一步,說黃梅山“相傳周穆王西巡馬死,葬于此,又稱馬跡山”。 這樣看來,周穆王的旅途剛一開始,就在馮家山村遇到了坎坷,這真是個悲傷的故事。 秦穆公在此居住 黃梅山與帝王的故事并沒有結(jié)束,周穆王路過這里幾百年后,秦穆公來了。 84歲的村民馮志華對秦穆公和馮家山村的故事很熟悉。他告訴記者,在馮家山村自古流傳的傳說中,秦穆公曾在這里居住過一段時間,尤其在黃梅山住的時間最長;也因此,黃梅山從山頂?shù)缴侥_,角角落落都有秦穆公留下的傳說。 從村子向黃梅山進發(fā)時,遠遠就看到黃梅山的主峰,只見主峰一半是草甸,一半是柏樹,地形看起來頗為獨特。馮志華說,黃梅山的主峰名叫“一桿旗”,相傳秦穆公曾在山頂豎立大旗一桿,為了紀念秦穆公,村民便以此命名主峰。馮家山村位于陳倉區(qū)與千陽縣的交界處,黃梅山更是自古號稱“一眼望三縣”。天氣好時,站在山頂一桿旗上,向東看去可以看到鳳翔靈山,向西則可以看到陳倉區(qū)的吳山,向北能看到千陽縣,向南還能看到云霧繚繞中的秦嶺,可謂勝景。 一桿旗東側(cè)不遠,有一片百畝左右的平地,據(jù)傳這里是秦穆公牧馬的地方,所以這里叫放馬灘。沿著一桿旗向西北而去的山梁,長300多米,因為傳說秦穆公在這里跑馬射箭,所以便叫跑馬嶺。一桿旗北側(cè)的山溝還有個好玩的名字,叫圣旨溝,因為在傳說中,秦穆公在這里放過圣旨,以前在這里還有座廟,后來被毀掉了。不過這個傳說應(yīng)該只是傳說,秦穆公可能都不知道“圣旨”是啥東西。馮志華指著黃梅山的山腰又說,在山腰上有個長方形的平臺,靠山面西,三面整齊,看起來就像人工搭的臺子,村里人都說秦穆公在此閱兵點將,于是就叫這里為閱兵臺。 最有趣的應(yīng)該是秦王洞。在跑馬嶺的盡頭,有一個長達百余丈的石洞,因為常年有風,當?shù)卮迕裼薪兴L洞的。馮志華說,據(jù)說秦穆公沿著跑馬嶺跑馬射箭,又熱又累之下,便在此下馬,在洞中休息,所以這個洞得名秦王洞。據(jù)《寶雞縣志》記載,秦王洞中曾有兩尊石雕佛像。 前面幾個地名,都和秦穆公干過啥有關(guān)。還有兩個地名,則和秦穆公說過啥有關(guān)。在黃梅山腳下有片寬灘,當?shù)厝私星嗤転?;還有個山溝,當?shù)厝硕冀懈蓽?,這條溝最奇特的地方在于兩頭有水中間干。馮志華繪聲繪色地給記者講了兩個故事:說以前干溝里不只兩頭有水,中間也是水,秦穆公從此路過時,覺得水太深,就說“水往旁流去”,于是水便不從溝里流;秦穆公在山上睡覺時,又覺得青蛙太吵,就說“蛙往旁叫去”,于是青蛙就都跑到山下的寬灘上叫去了。 作為寶雞人,秦穆公在寶雞留下了太多故事,離鳳翔不遠的馮家山村,如此癡迷秦穆公,也是件挺正常的事。 漢光武帝在此遇險 記者在馮志華的帶領(lǐng)下終于登上黃梅山,在主峰下有幾間寺廟,在蒼柏環(huán)繞之下顯得格外幽靜。馮志華告訴記者,黃梅山自古以來便香火旺盛,古時山中曾有幾間寺廟,主廟名為青壘寺,還有七佛寺等,都很有名。但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因為年久失修,逐漸消失,現(xiàn)在只有四塊石碑記錄著當時的盛況。記者在寺廟內(nèi)外看到了這四塊石碑。 這四塊石碑都是記錄修葺黃梅山古寺之事的,有的是重修青壘寺,有的是重修青崖寺,落款分別為清乾隆五十八年、道光二十九年、咸豐九年和同治十二年。在這些記述中,也說不清黃梅山古寺的具體修建年份,只模糊地提到“溯其始不知創(chuàng)自何代”“斯山之有七佛寺不知昉自何年”云云。 這其中提到的七佛寺,就與漢光武帝劉秀有關(guān)系。77歲的村民容文科說,自古村中便有“早種晚收”的傳說,在這個傳說中,劉秀曾被敵軍困于黃梅山上,雖然不缺水,但是眼瞅著就要斷糧。一天早上,劉秀在七佛寺的主殿中播下幾粒種子,沒想到晚上便收獲了成熟的糧食,就靠著這些糧食,劉秀最終撐到了敵軍撤退,從容離開。 劉秀與馮家山村的故事不止于此。在馮家山村附近,有一座山叫獅子槽,此山中有一處地方,有許多怪石,其中一塊石頭上有個印跡,看起來就像是人穿著草鞋踩在上面一樣,村民都說,這是劉秀踩出來的。容文科告訴記者,六十年前他在獅子槽山放牛時,曾見過這塊石頭,草鞋印記清晰可見,令人嘖嘖稱奇。 在獅子槽山中,還有幾塊怪石,一塊石頭上整整齊齊凹進去十個石窩,就像是有人在石頭上下棋,石窩則是擺放棋子的地方。所以附近的山梁就被村民稱為“石窩窩梁”,聽起來頗為有趣。 沿著黃梅山寺廟向深處走去,有一處斜坡,馮志華帶領(lǐng)記者來到此處時,一陣輕風吹來,視野豁然開闊,令人心曠神怡。馮志華告訴記者,這里曾有個黑虎亭,亭中有一口極大的鐵鐘,需要幾人才能合抱,據(jù)說是明朝所留,自己小時曾見過許多次,鐘上刻有文字,但當時自己年幼,并不知道刻的是什么字。后來鐵鐘被拆走煉鋼,村上來了幾十號人才將鐘抬起,這件事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村民告訴記者,過去通往黃梅山的道路是土路,陡峭且危險,現(xiàn)在在村上的努力下,已經(jīng)將土路改成了平坦的水泥路。村民也希望,馮家山村和黃梅山的故事,能順著這條水泥路“走出”大山,被更多的人所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