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濁相干,升降失常,故上為嘔吐下成瀉泄。這種病證,多為濕熱蘊結,熱盛生風,吐瀉奪津,而見轉筋瘈疭諸證。這種霍亂總屬熱證,故又稱為熱霍亂。由于火性燔灼,其性急速,熱迫腸胃,致使腸胃傳化失常,表現(xiàn)出嘔吐瀉泄諸證。 對于霍亂濕重者,多以胃苓湯(平胃散與五苓散合方)分利陰陽;熱重者,可用桂苓甘露飲(茯苓、甘草、白術、澤瀉、官桂、石膏、寒水石、滑石、豬苓)清其暑熱,濕亦隨之而消。若患者素為火盛體質,又感受濕邪而成病者,又應當以甘寒清之,方如白虎湯(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六一散(滑石、甘草)之類。如果暑熱病人,元氣被耗,而后又病者,又當清補并用,或用白虎加人參湯,或用參術補虛為主,兼以清邪。至于寒證霍亂,多由于脾胃素虛,又為濕濁飲食所傷,致使陰陽二氣亂于腸胃之中,無火以化,成為飧泄下注。甚者腸胃升降失和,揮霍繚亂,成為是病。治療總宜溫化寒濕,病輕者可用霍香正氣散或平胃散。濕盛者可用胃苓湯。七情郁結、飲食停滯者,可用厚樸湯、治中湯(理中湯加陳皮、青皮)。兼表證者,可用香薷飲(香薷、厚樸、豆豉)、大順散(杏仁、甘草、干姜、肉桂)。陽虛脈弱,腹痛喜溫者,可用來復丹(硫黃、硝石、太陰玄精石、五靈脂、青皮、陳皮),甚至見有陰盛格陽者,可用理中湯、四逆湯之類。 王士雄對其以前的溫病學發(fā)展作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大總結,雖然是集前人之說,但從其評注內容,可以看出王氏溫病學說的觀點,其兼取眾家之說,并能提出自己的見解,對后世溫病學說的研究與發(fā)展產生很大影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