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萆薢滲濕湯 萆薢15g,薏苡仁30g,黃柏、茯苓、丹皮、滑石、通草各10g,澤 瀉12g。每日1劑,水煎300ml,分早晚2次內(nèi)服,剩余藥渣水煎 1000ml外洗。5天為1療程,治療2個療程無效者停止治療。 本方有清熱利濕,涼血解毒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掌跖膿 皰?。担道?,總有效率91%。 5.土苓地丁湯 土茯苓、虎杖、蒲公英各10g,紫花地?。叮纾簏S5g,甘草25g, 黃連2g。高熱加金銀花、黃芩;反復(fù)發(fā)作者加薏苡仁、茯苓。每日 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并配合用大黃、虎杖、蒼術(shù)、花椒各10g。 水煎洗患處,每日1劑。 本方有清熱解毒利濕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黃水瘡116 例,結(jié)果痊愈82例,有效31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7.4%。 6.草花六一湯 白花蛇舌草、夏枯草、蒲公英、金銀花各6g,連翹4g,土茯苓、 六一散各9g。便秘加大黃4g;熱重加黃柏4g;濕重加車前草6g。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5劑為1療程。 本方有清熱利濕、解毒消瘀之功。有報道運用其治療濕熱型 膿皰瘡264例,結(jié)果痊愈255例,好轉(zhuǎn)9例。 7.系列秘驗方
(1)黃連9g,甘草15g,龍骨衣煅2條(吞服),蒼耳子、地膚子、 白鮮皮、蟬衣、白蒺藜各12g,首烏、薏苡仁、金銀花各30g。每日1 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有清熱燥濕解毒之功。 (2)蟬蛻、地膚子各15g,蒼耳子、蠶沙、白蒺藜、白芷各12g,白 鮮皮、黃柏各9g,金銀花、紫荊皮各30g,甘草6g,龍骨衣2條。每 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有疏風(fēng)燥濕、清熱解毒之功。 (3)金銀花、連翹各9g,陳皮、桔梗各3g,甘草2g。每日1劑, 水煎取汁分次溫服。有清熱解毒,理氣之功。用治新生兒膿皰瘡 40例,結(jié)果用藥2~10天均痊愈。 (4)蒲公英10g,防風(fēng)、夏枯草、黃芩、荊芥、梔子各6g,蒼術(shù) 3g,甘草5g。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同時配合外用方:煅 石膏、青黛、金銀花、枯礬、五倍子各等份。諸藥共為細(xì)末,茶油煮 沸后入藥粉調(diào)勻成糊狀,涂敷患處。有清熱燥濕,疏風(fēng)止癢之功。 (5)黨參、白術(shù)、茯苓、薏苡仁、土茯苓各9g,車前草6g,生甘草 2g。納差加雞內(nèi)金4g;便溏加蓮子9g。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 溫服,10天為1療程。有益氣健脾,清熱利濕之功。治療脾虛型 · 9 1 1 · 膿皰瘡36例,結(jié)果痊愈21例,好轉(zhuǎn)10例,無效5例。 (6)生黃芪、生地、板藍(lán)根各10g,黃芩、連翹、玄參、金銀花、白 芷、甘草各5g。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同時外用2%甲紫 涂2~6次。忌用水或藥液洗患處。有托毒生肌之功。 (7)杏仁、蛇床子、地膚子、淡竹葉、厚樸各10g,白豆蔻、青黛 (兌服)各15g,通草6g,滑石20g,薏苡仁、蒲公英各30g,甘草5g。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同時外用青黛、滑石各60g,冰片 6g。研極細(xì)末,撒于患處。有清熱利濕、疏風(fēng)消斑之功。 (8)白鮮皮、土茯苓、金銀花、滑石各15g,豆黃卷、薏苡芯、連 翹各12g,梔子、丹皮、木通、生甘草各6g,紫花地?。保埃纭C咳眨?br>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有清熱利濕之功。 (9)蒼術(shù)、厚樸各6g,陳皮、炒白術(shù)、炙甘草各10g,滑石、豬苓、 炒黃柏各12g,肉桂3g。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有健脾燥 濕之功。 (10)黃連、黃芩、草河車、大青葉、天花粉、玄參、生甘草各 10g,金銀花、鮮蘆根、白鮮皮、茯苓各30g,木通6g。每日1劑,水 煎取汁分次溫服。有清熱利濕解毒之功。 (11)當(dāng)歸、熟地、白芍、陳皮、柴胡、知母、貝母、黃芩、澤瀉、地 骨皮各10g,川芎、甘草各6g,生姜3片。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 溫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