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老伙計們,老范我又來啦~ 還記得不,上一期, 老范給大家講述了“國家寶藏”石鼓的傳世故事, 那么今天,咱們就主要來聊聊這石鼓拓片。 石刻文獻與甲骨文、金文、帛書、簡牘文字一樣, 都是珍貴的古代文字記錄。 作為比紙張壽命更長的載體, 其數(shù)量巨大,涉及面廣, 可比肩紙質(zhì)文獻。 就拿老范最近在研究的《石鼓文》拓本來說, “黃帛本”、“氐鮮本”、“咸同本”、“阮摹本”…… 十余種不同版本的“十鼓”拓片真是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碑帖歷來被稱為“黑老虎”, 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獻價值和書法藝術(shù)價值, 但人們一談起它,總是又愛又恨。 為啥? 因為啊,即便是著名的金石學家 也有“打眼”的時候。 例子咱就不舉了,今天的重點是↓ 作為一位非專業(yè)人士該如何鑒賞碑帖? 原拓、摹刻又是怎么回事? 原拓 所謂原拓, 即在原石上傳拓的拓片, 經(jīng)過裝裱后稱之為拓本。 它是原石的忠實反映者, 一般來說,拓本拓印的年代越早,則越珍貴。 就拿《石鼓文》來說, 目前可見到的《石鼓文》原石拓本, 自明代中期至清代末期前后至少有十余種版本。 盡管故宮博物院的“石鼓”原石尚在, 但“風雨缺訛苔蘚澀”, 原文應有七百余字,如今僅存二百七十二字。 石鼓的損泐歷代不同, 每一種拓本,其文字情況都大有不同, 這也正好原原本本地反映了當時石鼓的風貌。 如我們目前能看到的比較早的原石拓本“黃帛本”(明代中晚期拓), 之所以稱為“黃帛本”, 是由于該拓本的第二鼓中的“黃帛”二字未損。 著名的文字學家唐蘭先生定其為 明代嘉靖、隆慶以后拓本。 既然是拓本,理論上說就是可以不斷復制的。 但是,據(jù)老范搜羅考察所知的“黃帛本”數(shù)量極少。 故宮博物院有2件、上海圖書館有1件, 可以說是無上善本。 除此之外,還有明末至清初(乾隆初年)間拓本,又稱“氐鮮本”, 此時第二鼓中的“氐鮮”等五字未損, 而“黃帛”兩字已殘缺。 摹刻 看完了兩個版本的原石拓本, 我們再來看看摹刻本。 《石鼓文》的摹刻,宋時便已有之, 明清更是不勝枚舉。 “摹刻”是復制善本碑帖的概念, 它與“翻刻”的概念不同, “摹刻”的對象是書法, 其目的在于將重要書跡流傳下來供人研習; 而“翻刻”則是依照原版,將版式、行款、字體等 盡可能做到以假亂真。 而這其中最最有名的摹刻本就是 阮元據(jù)天一閣藏“天下最善本”宋拓《石鼓文》所摹, (可參見老范說書第三十一講內(nèi)容) 他在《杭州—揚州重摹天一閣北宋石鼓文跋》中寫到: “元于嘉慶二年夏,細審天一閣本, 復參議明初諸本,推究字體,摹以書意, 刻為十石,除重文不計,凡可辨識者四百七十二字……”。 阮元又記:“天下樂石以岐陽石鼓文為最古, 石鼓文拓本以浙東天一閣所藏松雪齋(趙孟頫)北宋本為最古。 海鹽張燕昌曾雙鉤刻石于家。 余細審天一閣本,并參以明初諸本, 屬芑堂以油素書丹,被之十碣, 命海鹽吳厚生刻之。 至于刀鑿所施,運以意匠,精神形跡, 混而愈全,則揚州江墨君德地所為也?!?/span> 觀阮元摹刻本竟有472字,字口清晰,摹刻精良, 不難想見昔日原本之善那! 聽老范講完這一課, 是不是對鑒賞碑帖又多了那么些許心得呢~ 不過本文只給大家介紹了3種版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