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坪上黃善寺 huang shan si 黃 善 寺 皇善寺位于郊區(qū)蔭營鎮(zhèn)坪上村,是蔭營6村27座廟宇之一?;噬扑率冀甏辉?,重修于明萬歷辛丑年(1601)清光緒癸巳年(1893),1995年、2011年又兩次重修,才成為現(xiàn)規(guī)模。 皇善寺建在由石虎山蜿蜒而下的一條山脊南端的臨河高地上,從東、從西進入寺院都得上坡。東面的山坡叫東寺坡,西面的山坡叫西寺坡,寺前的大平地叫廟坪,東西各有一株千年老槐樹,直徑都在3尺左右,樹干高達20多米,樹冠遮掩多半個廟坪。 從東寺坡、西寺坡上到廟坪,登上7階石階就進入山門過殿。殿內(nèi)左右兩邊是高大威武的四大天王塑像。過殿左右是卷棚硬山頂鐘鼓二樓。 穿過山門過殿就進入下院,迎面是一座鑿刻精美的石牌坊,單門兩石柱,兩橫石條夾著3塊青石石匾。中間石匾有隸體“天竺流岳”,由下蔭營人士、庠生苗淑秀書寫,兩側(cè)的小石匾書寫著石牌坊建立的年代和立石牌坊的人士。石牌坊頂部上有鑿刻的仿屋殿石頂,整座石牌坊簡潔大方、美觀厚重。東殿是閻羅殿,供奉18閻羅,西殿是觀音殿,供奉觀音菩薩。 穿過石牌坊,再登上5節(jié)石階,就是皇善寺的上院。正面位置座落著正殿,即大雄寶殿,為起脊硬山式建筑,檐下有4根45×40厘米的砂石,每根石柱粗壯高大,四角成內(nèi)弧形,為4個大平面與4個小弧面組成的8面石柱。門額上高懸“大雄寶殿”的橫匾。 殿內(nèi)神臺上供奉釋迦摩尼。舊時的殿內(nèi)佛像設(shè)有挑線、踏板,即現(xiàn)在的機關(guān)。人們進入大殿,腳踏在踏板上,佛像的手臂眼口,就會動起來,給人以靈動的感覺。左右兩墻壁上畫各有一幀精美的公案。畫面上鳥欲飛,彩欲滴,葉欲搖,蠢蠢欲動,極其生動。 大殿東側(cè)是老君殿,供奉太上老君神像。退后6尺,屋頂為卷棚硬山頂。大殿西側(cè)是圣母殿,供奉奶奶圣母神像。同樣退后6尺,屋頂為卷棚硬山頂。兩殿成對稱設(shè)計,俱為無梁洞帶前檐建筑。 上院的東殿是堯舜禹王殿,供奉堯舜禹神像。西殿是藥王殿,供奉藥王、蟲王、二郎神神像。東西殿均為起脊硬山式建筑。上院內(nèi)前栽有兩棵千樹,樹齡均在千年以上,有20余塊記載歷代寺廟修葺的石碑。 東院是一串相對獨立的生活區(qū),緊挨老君殿東墻有座通東院的小二門,把正院與東院連同。東院分為前里兩部分,有獨立的垂花大門為進出通道。 里部分建有3眼坐北朝南的窯洞,正窯與西窯相通,是歷代僧人的住所。前部分的東側(cè)是3間坐東面西的房屋,是存放物品的地方。最南面是東院的垂花大門。東院大門外不遠處是寺院的茅廁,旁邊栽植著3棵直徑近尺的大棗樹。 20世紀90年代前的皇善寺南北長36米,東西寬36米,是一座方方正正的寺院,占地面積達1300平方米,建筑面積有460平方米。整座廟宇中軸線貫通,上下院分明,建筑左右對稱,硬山式起脊、卷棚房脊搭配,鐘鼓樓聳立。 1952年,蔭營煤礦占據(jù)寺院作為辦公地。期間,神像被推倒,壁畫被破壞,石碑被倒置,鐵質(zhì)、銅質(zhì)器具被拉走。1958年,蔭營煤礦在寺院中開辦半工半讀的蔭營煤礦技工學校。1960年以后,技工學校停辦,蔭營煤礦家屬入住,殿宇成了家屬的宿舍,石碑作為放置花盆、器具的地方。山門過殿及地藏殿、觀音殿的房頂被改換成耐火瓦。1968年,坪上村將皇善寺?lián)Q回。1990年,為擴寬寺院前的公路,山門過殿、兩側(cè)的鐘鼓樓及下院的東殿、西殿均被拆,東院的房屋、大門也未能幸免。1995年,坪上村對皇善寺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修葺,將無頂?shù)氖品灰婆仓辽舷略褐g位置,將原有的山門過殿、東西兩側(cè)的地藏殿、觀音殿移建至上院臺階前。立《重修皇善寺碑文》于檐下。2011年,又進行了修葺,重塑了大雄寶殿及東西殿的神像,立《重修皇善寺大雄寶殿捐款名單》。
20世紀90年代,經(jīng)過重修的皇善寺長22米,寬25米,面積560平方米,建筑面積320平方米。基本上保持了中軸線貫通,建筑左右對稱,硬山式起脊、卷棚房脊搭配規(guī)制。大雄寶殿、老君殿、圣母殿、東殿、西殿建筑與東院里部分窯洞在規(guī)制上保持原樣式,但上下院分明、鐘鼓樓聳立的格局被破壞,寺院面積縮小,千年老槐樹被伐,石碑被毀。
皇善寺在人們的記憶中,20世紀40年代,有趙海金帶產(chǎn)出家當和尚。1995年重修皇善寺后,有寺主王小臭一直致力于寺廟的管理與維護,每至初一、十五打掃干凈院落,大開廟門,接納八方香客敬拜神靈,迎接遠近游人前來觀瞻。
![]() 傳播區(qū)域文化 振興地方經(jīng)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