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佩特拉,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早在1985年,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就將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7年,在葡萄牙里斯本的一次特別會議上,與中國的長城、印度的泰姬陵、意大利的古羅馬斗獸場等一起,約旦的佩特拉被評為“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這里也是美國大片《奪寶奇兵》的拍攝取景地。說實(shí)話,之所以向往到約旦旅游,主要就是沖著佩特拉而去的。 
 
 
 
 
 
 
 
 
 佩特拉在安曼以南大約262公里處,隱藏在連接死海與紅海的一條狹窄的峽谷之內(nèi),是古代香料、絲綢的轉(zhuǎn)運(yùn)站和必經(jīng)之路。它曾經(jīng)是阿拉伯游牧民族納巴泰人于公元前建立的厄多姆國的都城。公元106年,古羅馬人接管佩特拉以后,該城市仍然十分繁華。但后來因貿(mào)易路線的改變,佩特拉的重要性被逐步削弱,最終遭到遺棄而從此與世隔絕。直到1812年被瑞士探險家約翰·伯克哈發(fā)現(xiàn),才得以喚醒沉睡了數(shù)世紀(jì)的石頭之城,向世人揭開它玫瑰色的神秘面紗。 
 
 
 
 
 
 進(jìn)入正式的景區(qū),眼前是一條長約1.5公里的狹窄峽谷,被稱為神秘的“西克”裂縫,它是進(jìn)入佩特拉古城的唯一通道。峽谷最寬處約7米,最窄處僅能讓一輛馬車通過。 由于兩邊是高高的紅色巖石,小道回環(huán)曲折,險峻幽深,依峭壁仰望蒼穹,藍(lán)天一線,壯觀綺麗,美不勝收。 
 
 
 
 
 
 
 
 
 已是下午的3點(diǎn)多鐘,當(dāng)頭的烈日開始有所緩和,融融的光線照射在石壁上,映紅了四周,顯示出巖石的節(jié)理和層次。人們說,只有在佩特拉才能享受到這一紅紅的視覺盛宴,這一刻,我對此言深信不疑。 
 
 
 
 
 
 
 
 當(dāng)初羅馬人攻打佩特拉,久攻不下,最后想到了一個妙招,切斷水源。很快,納巴泰人棄城而逃,將自己的世代家園拱手相讓。水,對于人類是如此的重要! 
 
 
 看到一位很靦腆的小姑娘,她守著路旁一塊巖石,稱之為幸運(yùn)石,說是在這與她留個影會有好運(yùn),我們當(dāng)然樂意而為,給她一點(diǎn)小費(fèi),寧愿信其有嘛。 
 
 
 事后我發(fā)現(xiàn),個別中國游客與她拍照后揚(yáng)長而去,居然沒有給小費(fèi),小姑娘并不去死追硬要,所以我稱她為靦腆的小姑娘——“幸運(yùn)之神”。我很喜歡她,并為那幾個中國游客而感到臉紅。 
 
 
 
 
 
 當(dāng)走在硬石板路面的雙腿感到疲憊的時候,我們的眼前突然一亮。那就是傳說中的“寶庫”嗎? 
 
 
 “卡茲尼”,它的原意為“寶庫”的意思,傳說這里就是歷代佩特拉國王藏寶的地方??ㄆ澞釋m殿是佩特拉的核心建筑,也是最為壯麗的佩特拉古建筑。 
 
 
 
 
 
 
 
 
 可惜卡茲尼宮殿內(nèi)部因正在維修,不得入內(nèi),我們只得繼續(xù)向前游覽。 
 
 
 
 因顏色的緣故,佩特拉被人們稱為”玫瑰之城”。實(shí)際上,這里的巖石不僅有紅色,還有淡藍(lán)、橘紅、黃、紫和綠色等。 
 
 
 
 
 
 
 
 
 
 
 
 
 
 
 
 
 
 
 走出峽谷是一片比較開闊的山地,眾多的古建筑遺跡隨處散落著 
 
 
 
 
 
 
 
 
 
 
 
 
 
 
 歷史上,佩特拉的建造者納巴泰人始終是一個充滿了神秘色彩的民族。他們好像在一夜之間控制了阿拉伯半島到地中海間的重要商路,并很快建立起了屬于自己的佩特拉。鼎盛時期,納巴泰王國的疆域從大馬士革一直延伸到紅海區(qū)域,卻始終定都在群山環(huán)繞、易守難攻的佩特拉。 然而,似乎也是一夜之間他們又消失在歷史的迷霧之中。在這一點(diǎn)上,納巴泰文明很像印加文明,來也匆匆去也突然。據(jù)說印加文明的消失,主要是由于西班牙探險家們帶去的疾病。而納巴泰人敗于羅馬人之后,卻一下子無影無蹤,連一點(diǎn)線索都沒有,只留下一座石頭空城,令歷史學(xué)家和考古學(xué)家們抓耳撓腮、百思不得其解。因此它也成為了世界上最具懸疑色彩的民族和國度。 
 
 
 
 
 
 
 
 
 超好的觀景位置,使我們有了拍照佩特拉山的欲望。 
 
 
 
 
 | 
|  | 
來自: 昵稱531237mm > 《游覽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