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吶喊>自序》練習題
一、文學常識填空 1.魯迅先生一生創(chuàng)作的小說收在三個集子中,它們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魯迅先生創(chuàng)作的第一篇白話小說,同時也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說是________,這部小說寫在_________年,這部小說與俄國作家________的一部小說同名。 3.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是________,散文詩集是__________。 二、詞語理解 1.下列詞語(或其中畫線的語素)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質(zhì)鋪(質(zhì):典當、抵押) 苦楚(楚:地方) B.久違:好久沒見 未曾經(jīng)驗(經(jīng)驗:動詞,經(jīng)歷過) C.侮蔑:輕視、輕蔑 無端(端:來由、緣故) D.卒業(yè)(卒:完畢、結(jié)束) 不憚(憚:害怕) 2.自序的開頭說“我在年青時候也曾做過許多夢”,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分條說出這里“夢”所指的內(nèi)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說說下面語段中畫橫線詞語的含義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F(xiàn)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shù)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鐵屋子”指的是: “熟睡的人們”指的是: “大嚷起來”指的是: 三、對全文內(nèi)容的理解 1.課文第一段最后說“到現(xiàn)在便成了《吶喊》的來由”。下面說法中對“《吶喊》的來由”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年青時的理想和追求至今沒有泯滅。 B.過去的經(jīng)歷不能忘懷,一吐為快。 C.借以消除寂寞時光的記憶,獲得新生。 D.避免將殘存在記憶中的夢全部忘卻。 2.課文第七段中“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無可措手”是一個比喻,請簡要分析這個比喻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將下面的句子畫線部分改寫成意思比較直露、通俗的句子。 在我自己,本以為現(xiàn)在是已經(jīng)并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己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于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中奔馳的猛士,使他們不憚于前驅(qū)。 改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據(jù)課文回答,作者寫把自己將要結(jié)集付印的小說集命名為《吶喊》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對語言的揣摩 1.課文第二段記敘作者少年時出入質(zhì)鋪和藥鋪的情形。試分析下面一段話是否可以去掉。 “我從一倍高的柜臺外送上衣服或首飾去,在侮蔑里接了錢,再到一樣高的柜臺上給我久病的父親去買藥?!?/span>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對文章第二部分開始有關(guān)S會館的環(huán)境描寫在文中所起的作用的分析,合乎文意的一項是( ) A.這里的環(huán)境描寫,表現(xiàn)了作者當時生活的艱難,為下文接受朋友邀請開始寫小說做了很好的鋪墊。正因為處境如此,所以雙方一拍即合。 B.S會館的環(huán)境是悲涼的、寂寞的,這里著力寫這種環(huán)境,為的是烘托作者當時在屢經(jīng)挫折之后的心境。這種心境就是感到未嘗經(jīng)歷過的無聊和寂寞。 C.作者在S會館里,不怕環(huán)境的艱苦,堅定地研究古碑,并逐步使自己的心態(tài)趨于平和,這表明當時作者屢經(jīng)挫折之后,已經(jīng)心如死水。 D.S會館的荒涼、寂寞、衰敗,含蓄地表明作者當時生活的落寞,作為年青人,他多么渴望與人交流!這段描寫在文中使下面的情節(jié)出現(xiàn)得十分自然而合理。 五、閱讀下段文字,完成1—3題。 我在年輕時期也曾做過許多夢,后來大半忘卻了,但自己也不以為可惜。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未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著已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卻,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現(xiàn)在便成了《吶喊》的來由。 1.文中的“夢”的含義正確的一項 ( ) A.尋求真理的種種理想 B.對國家民族抱有美好的憧憬 C.青年時代救國救民的理想 D.喻指對前途的打算 2.既然回憶“夢”使人寂寞,為什么又“偏苦于不能全忘卻”?理解正確的一項( ) A. 當年那救國救民壯志,雖未實現(xiàn)。但到底令人欣慰,不免?;叵肫饋?。 B. 用“苦于不能全忘卻”來反襯當年寂寞的經(jīng)歷實在刻骨銘心。 C. 雖想擺脫當年理想破滅的痛苦惆悵,但實在難于擺脫。 D. 當年的“夢”雖然破滅了,回想起來,仍令人痛苦惆悵,但救國救民的愿望,是強烈而不能忘卻的。 13.這節(jié)文字的中心是 ( ) A.具體說明《吶喊》成書的原因 B.總括地寫《吶喊》的創(chuàng)作緣由 C.敘述自己年輕時所做的“夢” D.自己被回憶所牽扯著的痛苦、惆悵 六、閱讀下文,回答后面問題。 “萬歲!”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 這種歡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國來,我看見那些閑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彩,——嗚呼 ,無法可想!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 到第二學年的終結(jié),我便去尋藤野先生,告訴他我將不學醫(yī),并且離開這仙臺。他的臉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說話,但竟沒有說。 (魯迅《藤野先生》) (二) 因為這些幼稚的知識,后來便使我的學籍列在日本一個鄉(xiāng)間的醫(yī)學專門學校里了。我的夢很美滿,準備卒業(yè)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zhàn)爭時候便去當軍醫(y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我已不知道教授微生物學的方法,現(xiàn)在又有了怎樣的進步了,總之那時是用了電影,來顯示微生物的形狀的,因此有時講義的一段落已完,而時間還沒有到,教師便映些風景或時事的畫片給學生看,認用去這多余的光陰。其時正當日俄戰(zhàn)爭的時候,關(guān)于戰(zhàn)爭的畫片自然就比較的多了,我在這一個講堂中,便須常常隨喜我那同學們的拍手和喝彩。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中忽然會見我那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jù)解說,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鑒賞這示眾和盛舉的人們。 這一學年沒有完畢,我已經(jīng)到了東京了,[ ]從那一回以后,我便覺得醫(yī)學并非一件要緊事,[ ]愚弱的國民,[ ]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 ]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認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認為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魯迅《吶喊自序》) 1、第一段文字出自魯迅先生的: A.《野草》 B.《朝花夕拾》 C.《彷徨》D.《華蓋集續(xù)》 2、第一段文字中“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一句的作用是: A.連留學生的“我”也看了,極說影片流毒之廣。 B.對上句加以補充,說明看影片的中國人之多。 C.自己無可奈何,被迫觀看,表示一種被愚弄的憤怒、憎惡的思想感情。 D.把自己同“圍著看”的“一群中國人”相類比,表現(xiàn)嚴于解剖自己的可貴品質(zhì)。 3、第一段文字“自然都是日本戰(zhàn)勝俄國”一句中的“自然”的表達作用是: A.表肯定語氣 B.表否定語氣 C.表合乎情理 D.表示不完全相信的一種反感情緒,含有諷刺意味。 4、第二段文字“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句中“久違”表現(xiàn)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A.無限思念 B.十分熱愛 C.厭惡痛心 D.憎恨卑視 5、選出對“維新”一詞結(jié)構(gòu),意義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并列關(guān)系合成詞,“維”、“新”同義,“革新”的意思。 B.偏正關(guān)系合成詞,“維”,“在”的意思?!靶隆保案镄隆钡囊馑?。 C.帶有附加成分的合成詞,“維”,助詞,無實義?!靶隆?,動詞,“革新”。 D.動補關(guān)系合成詞,“維”,變動的意思?!靶隆?,新舊之“新”的意思。 6、為第二段文字四處[]選擇一組關(guān)聯(lián)詞,應是: A.終于 即使 無論 都只是 B.因為 凡是 即使 也只能 C.因而 既然 不管 都不過 D.所以 假若 盡管 而只是 7、第一段文字中破折號的作用是: A.表解釋說明 B.表語意遞進 C.表語意轉(zhuǎn)折 D.表總結(jié)上文 8、第二段中“我的夢很美滿”中的“夢”的解釋應是: A.實指睡眠中對前途的夢幻。 B.運用借代手法,代指對自己前途的設(shè)計打算。 C.“夢”是反語,詼諧地否定了自己當年不切實際的想法。 D.運用比喻的手法,喻指當年自己不切實際的想法。 9、選出對兩段文字整體理解不正確的一項 A.這兩段文字各在原文中的作用完全相同,都在說明自己當年棄醫(yī)的原因、從文的目的。 B.這兩段文字在原文中的作用各不相同:前者是為了說明自己同藤野先生交往的來龍去脈;后者是為了說明自己棄醫(yī)從文思想轉(zhuǎn)變的原因、目的。 C.這兩段文字在寫自己當年看電影的具體情形、電影的拍攝背景、放映后學生的反應等情況時,有詳有略,用語不同,甚或有某些出入,這是由文體和寫作要求的不同所到,并不矛盾。 D.這兩段文字的表達方式各不相同:前者重在記敘,突出形象性;后者重在說理,突出嚴密性。 參考答案: 一、1.《吶喊》《彷徨》《故事新編》 2.《狂人日記》 1918年 果戈里 3.《朝花夕抬》《野草》 二、l.A 2.“夢”指的是:①到南京求學,“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②到仙臺學醫(yī),“預備卒業(yè)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zhàn)爭時候便去當軍醫(y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③在東京治文,“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 3.“鐵屋子”指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熟睡的人們”指的是:當時中華民族的絕大多數(shù)人思想麻木?!按笕缕饋怼敝傅氖?;朋友們通過辦《新青年》雜志宣傳革命真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