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交通不便,人們不能常常見面,只能將情感訴諸筆墨,托諸郵驛,禮儀不可或缺,字里行間,揖讓進退之太不僅依然可見,而且顯得溫文爾雅,彬彬有禮,從而形成了中國特色的書信文化,同時也是一種禮儀,稱為“書儀”。 而如今這個高鐵到處跑,短信滿天飛的時代,何人會提起筆寫封信,甚而微信語音功能的使用,短信似乎也要被遺棄了。然而在一些場合節(jié)日,邀請祝福之類信息,還是需要短信、甚而書信,方顯其誠意。今天小編從古代書信中整理了許多古語雅詞,在佳節(jié)之交送上,望能緩大家一時之急。 古代書信通常意義上會包括以下幾個部分:稱謂語、提稱語、思慕語、正文、祝愿語、署名。既然是緩解大家過節(jié)賀歲之急,所以不應繁瑣,撿以下幾個簡單的來說。 一、稱謂語 我國古代有許多文明稱呼,如將自己父母成為高堂、椿萱雙親; 稱呼別人的父母為令尊、令堂; 稱別人的兄妹為令兄、令妹; 稱呼別人兒女為令郎、令媛; 自稱父母兄妹為家父、家嚴、家慈、家兄、舍妹; 稱別人庭院為府上、尊府; 自稱為寒舍、舍下、草堂。 兄弟為昆仲、棠棣、手足 其他稱謂現(xiàn)代詞語也多通用,此處不再贅述。 二、提稱語 稱謂后附提稱語,用于文言書信,如父母親大人膝下、某公親鑒、某先生臺鑒、賢弟如唔等。 其中以“鑒”字類居多,鑒,古代鏡子,有審察之意。多用于對領導、年高者,具體使用詳見下表。 同時除了“鑒”還有“稟”“上”“覽”“悉”等詞語。 三、寒暄應酬語 前兩部分說了那么多都是在對書信稱謂作文章,而正文部分少不得寒暄之語。 正如外國人見面談天氣,中國的書信開頭也喜歡用天氣景物來烘托以下,正如寫詩的時候的起興手法??匆幌鹿糯姆蔽目d節(jié),也正好借鑒一番。 (一)節(jié)令敘別 春寒料峭,善自珍重。 陽春三月,燕語雕梁,想神采奕奕。 當此春風送暖之際,料想身心均健。 春日融融,可曾乘興駕游? 春光明媚,想必合家安康; 注:時值春日,只做春日談,其余不贅述。 (二)人物敘別 用于師長:不坐春風,倏經(jīng)旬日,奉違提訓,屈指月余; 不親講席,瞬已經(jīng)年。疏奉教言,寒暄幾易。 用于平輩:不奉清談,忽將一月。揖別豐標,瞻圓幾度。 不親乏字,裘葛已更。睳違豐采,數(shù)易春秋。 用于女性:不親懿表,瞬已浹旬。奉違閨范,倏爾逾時; 自隔壺儀,年華如駛。憶別芳顏,星霜幾換。 用于同事:某地共事,長荷云情,別來星序頻移,未由一晤; 用于同學:憶自某校研磨,獲親廛海,別后山川間隔,時序頻遷。 四、其他寒暄的經(jīng)典語錄: 惠書敬悉、甚以為慰。 久不通函,至以為念。 接獲手書,情意拳拳,至不歡愉。 捧讀知己惠書,音容笑顏,歷歷在目。 昨得書箋,反復讀之,深情厚意,感莫能言。 別后月余,殊深馳系。 睽違日久,拳念殷殊。 相距甚遠,不能聚首,轉(zhuǎn)寄文墨,時通消息。 別亦良久,甚以為懷,何日重逢,登高延企。 奉讀惠書,宛如天外飛來,回首往事,不啻依稀如昨。 長懷盛德,聊吐愚衷,謹憑鴻雁之傳,佇望白云之信。
頃聞……(好事情),謹寄數(shù)語,聊表祝賀與希望之心。 喜聞……(好事情),由衷快慰,遙祝前程似錦,萬事如意。 謹具刀筆書謁,恭賀嘉事吉禮。 未完待續(xù)~
PS: 關|于|年|貨 你還在糾結(jié)置備何種禮品嘛?你是否想過送古董當年貨呢? 大肉莊推出了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禮品級古董,欲知詳情,回復“年貨”二字。
積|分|兌|換 |
|
|
來自: 看看58qpf0z9kx > 《2015》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