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約是公元前485年,越國鬧饑荒,越王勾踐萬分焦急,召來范蠡商討辦法。
范蠡說:大王不必?fù)?dān)心,此次越國饑荒是越國的福,是吳國的禍。吳王智寡材輕,好圖虛名,身邊還安插有我們的人,大王只要苦苦哀求吳王,再花重金,就定能從吳國買到糧食,解決饑荒問題。于是勾踐就派人到吳國求購糧食。
吳王被說動后,打算賣糧食給越國,這時伍子胥上來勸阻吳王,說:吳越兩國是接壤的敵國,是你死我活的關(guān)系,非吳喪越,越必喪吳,現(xiàn)在我們把糧食賣給敵國,損害本國利益而去養(yǎng)仇敵,這種蠢事萬萬不能做呀。正確的做法不是給越國輸送糧食,而是趁現(xiàn)在攻打他們,一舉就可以平定越國。
吳王不聽勸阻,說:寡人是一位遵從普世價值的好君王,“義兵不攻服,仁者食饑餓”,正義的軍隊不能乘人之危,出于人道主義的考慮,我們要去幫助饑餓的越國人,吳越是利益共同體,救越國就是救吳國?,F(xiàn)在你讓寡人派兵去攻打越國,這是陷寡人于不仁不義呀,就算能打下十個越國,寡人也不要。
吳王說的可真是大義凜然,最后真把糧食賣給了越國。可是結(jié)果呢?過了三年,越國農(nóng)業(yè)豐收了,吳國發(fā)生饑荒,吳王就派人到越國去買糧食,越國不但不賣,還派兵攻打吳國,吳王夫差被擒,吳國滅亡。
吳國滅亡的教訓(xùn):
首先,吳國與越國是敵對關(guān)系,不是夫妻關(guān)系。對兩國關(guān)系要有準(zhǔn)確的判斷,這是做好外交的第一步,是做所有重大決策的前提。
其次,不要圖虛名而招實禍,不要被所謂的普世價值給綁架了。國際環(huán)境如此惡劣,國與國之間的戰(zhàn)斗如此激烈,保證自身的生存與發(fā)展是第一要義。
最后,一個大國一定要做好糧食儲備,吃飯問題是大問題,遇到了饑荒,缺少了糧食,有錢也買不到,只能等著餓死。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吳王夫差做的蠢事,萬萬不要再做了,不要重蹈覆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