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胡翌霖 | 逐漸成熟的定量研究

 空谷天籟 2018-01-24


▲燃素學說(The Phlogiston Theory)是三百年前的化學家們對燃燒的解釋,他們認為火是由無數細小而活潑的微粒構成的物質實體。這種火的微粒既能同其他元素結合而形成化合物,也能以游離方式存在。大量游離的火微粒聚集在一起就形成明顯的火焰,它彌散于大氣之中便給人以熱的感覺,由這種火微粒構成的火的元素就是“燃素”。


作者 胡翌霖 (清華大學助理教授)

責編 許嘉芩 劉愈


◆  ◆  ◆  ◆  ◆  


熱學研究、燃燒問題研究、氣體研究等等領域在18世紀也都逐漸從定性的觀察記錄轉向定量研究,最終完成了化學革命。

定量研究的成熟有賴于實驗儀器的發(fā)展,我們剛才說到,部分因為演示實驗的需求,實驗儀器的發(fā)展在18世紀得到了促進,溫度計、氣壓計、氣體的收集裝置、更精密的天平秤等等,這些精密儀器在18世紀后半葉普及開來。

蘇格蘭學者約瑟夫·布萊克(1728-1799)借助水銀溫度計進行熱學研究,他發(fā)現(xiàn)讓冰化成水需要施加固定的熱量,但溫度計沒有變化,從而區(qū)分了溫度與熱量的概念。他進而發(fā)現(xiàn)不同物質容納熱量的能力不同,也就是說一定的熱量讓不同的物質提升的溫度不一樣,從而提出了“比熱”的概念。

那么在物質之間傳遞的“熱量”究竟是什么呢?拉瓦錫和拉普拉斯提出了“熱質說”,認為熱是一種沒有重量的流動物質,熱的傳導就是熱質在物體之間流動。熱質說還把蒸發(fā)過程解釋為被蒸發(fā)物與熱質的“化合”。

熱質說雖然在現(xiàn)在看來是錯誤的,但它反映了對理論化的定量研究的訴求,因為一種定量研究的科學理論,不僅僅意味著定量地測量一個又一個數據,更要給出某種守恒律來解釋數據之間的關系,如果沒有守恒律,就難以把諸多定量數據放在一個“等式”之內。而守恒律總要求設定某種恒定的東西的存在?!盁豳|”就是這樣一種在變化中保持不變的恒定之物,“燃素”也是一種。

燃素說由德國化學家施塔爾(1660-1734)于1703年提出,用以解釋燃燒現(xiàn)象。施塔爾在化學史上很重要,他明確把化學與物理相區(qū)別,認為物理學研究的是均質的物質粒子之間的集合,而化學研究的是異質物質之間的合成和分解。

燃素說認為燃燒過程是物體失去燃素的過程,它和后來的氧化學說正好相反,認為燃燒是分解而不是化合。空氣是一種助燃劑,燃素從物質中分解出來而進入空氣。如果隔絕了空氣,比如用罩子蓋住了蠟燭,燃燒就會停止,這是因為封閉的空氣中的燃素很快就達到飽和,燃素跑不出來,自然就不能再燃燒了。

燃素說在18世紀影響很大,不僅限于化學領域,在生命科學、地球科學等領域也被用來解釋許多現(xiàn)象。但燃素理論的定量化并不成功,最終被拉瓦錫的氧化還原理論所取代。

說氧化還原理論之前還要講一下18世紀的氣體研究。我們之前提到煉金術士赫爾蒙特就區(qū)分了空氣和氣體,但他當時沒有收集氣體的設備,因而無法具體研究各種氣體的性質。而收集氣體的裝置在18世紀出現(xiàn)了,黑爾斯(1677-1761)1727年出版的《植物靜力學》一書中描述了收集氣體的方法(圖1),用倒扣在水面上的容器收集氣體。黑爾斯本人并不研究這些氣體,他以為這些氣體與空氣是一樣的,但他提供的方法影響深遠。

圖1 《植物靜力學》中演示氣體收集方法

布萊克1756發(fā)表《碳酸鎂實驗》,考查加熱碳酸鎂產生的空氣,他稱之為“固定空氣”,他發(fā)現(xiàn)釋放該空氣后鹽的重量減少了,且喪失了堿性。而這種空氣與一般空氣不同,它能使石灰水變渾濁,不支持燃燒和呼吸。布萊克正式把氣體研究納入化學領域,他指出氣體也是化學物質,會參與化學反應,可以考察其化學性質。

英國牧師普里斯特利(1733-1804)是一個研究氣體的達人(圖2),他區(qū)分出許多種空氣,包括:“固定空氣”、“易燃空氣”、“含氮空氣”、“海酸空氣”、“堿性空氣”、“含燃素空氣”等,翻譯成現(xiàn)代的概念依次是:二氧化碳、氫、氮氧化物、氯化氫、氨、氮。

普里斯特利認為這些空氣的區(qū)別在于所含燃素的程度。鑒于呼吸過程是把有害的燃素排放到大氣里,富含燃素的空氣是不適合呼吸的。

普里斯特利通過加熱紅色汞金屬灰(氧化汞)得到了一種能夠促進燃燒并且適宜呼吸的空氣,他把它命名為“脫燃素空氣”。既然燃素說認為燃素飽和的空氣會抑制燃燒,那么沒有燃素的空氣自然就會促進燃燒了。我們現(xiàn)在知道這種脫燃素空氣就是氧氣。

比普里斯特利稍早一些,瑞典化學家舍勒(1742-1786)也獨立地分離出了氧氣,他將之命名為“火空氣”,他認為燃燒過程是燃素與這種火空氣結合的過程。

▲圖2 普里斯特利氣體實驗的儀器圖示(1774)


《過時的智慧——科學通史十五講》


【本文摘自《過時的智慧——科學通史十五講》第十三講 流行時尚:啟蒙時代的科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