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渠君案 接觸心理學(xué)和家庭教育的家長們常常聽到一個詞語:原生態(tài)家庭。確實(shí),它對人一生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但同時我們也看到,有三分之一的人超越了原來的家庭,不再受“原生態(tài)家庭”的影響和束縛。 原生態(tài)家庭對人一生究竟有多大的影響?我們?nèi)绾尾拍懿皇芑蚋淖冊鷳B(tài)家庭的影響呢? 童年,能夠決定一個人的命運(yùn)嗎?如果不能,該如何做呢? 今天一起來看看這篇文章吧。 01 “原生家庭”這4個字,做錯了什么? “原生家庭”有成為最冤的“背鍋俠”之趨勢,比如我們常??吹饺缦庐嬶L(fēng): 我經(jīng)常和伴侶因?yàn)橐稽c(diǎn)小事吵架,甚至鬧分手。我很難維持一段穩(wěn)定的親密關(guān)系。這是因?yàn)槲业脑彝ビ袉栴},它讓我變成了此時的自己。 “原生家庭”最大的惡是將你限制在“受害者”這個角色里。 “我本來就是家庭的受害者啊,這難道不是事實(shí)嗎?” 這是事實(shí),也不是事實(shí)。 我們在原生家庭中所感受到的痛苦,孤獨(dú),絕望,所遭受的控制,虐待,暴力…… 感受當(dāng)然是真實(shí)的,但“受害者”則不是。 有趣的是,就好像吸毒一樣,我們對原生家庭的使用倒是一次比一次熟練,“復(fù)吸”的量也是一次比一次大。 同時,我們也從各種推文、似是而非的書籍甚至各種不知所云的課程中,幫助自己去堅(jiān)持那唯一的信念——“原生家庭”是萬惡之源。 02 跨時40年心理研究: 悲慘童年,能否決定一個人的命運(yùn)? 心理學(xué)家維納爾用了40年的時間來回答這個問題。 40年,對于一個研究者來說,可能就是整個學(xué)術(shù)的生涯。 他追蹤了700名貧困兒童的成長經(jīng)歷。 這孩子生活的家庭中,充斥著酗酒、暴力,有些還有著嚴(yán)重的生理和心理疾病。 而當(dāng)他們到了18歲時,確確實(shí)實(shí),有三分之二的兒童有著各種各樣的問題。 但讓人意外的是,近三分之一的孩子的命運(yùn)和人們期待的完全不同。 他們最終成為了和普通人沒什么兩樣的人。 一樣在工作中盡職盡責(zé),該玩什么就玩什么,而且依然擁有愛與被愛的能力,就像你我一樣。 而這些孩子的共同特點(diǎn)是,他們有著“樂觀的偏見”。 他們會“非常自然的注意到自己生活中的那些資源,并盡可能的利用它們來達(dá)到成功”。 這就是抗逆力的表現(xiàn)。 抗逆力,可能能夠決定,一個童年陰影的人會有怎樣的人生命運(yùn)。 那些有著高抗逆力的人能從危機(jī)之中逐漸恢復(fù)過來。 有了抗逆力,你能夠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源,與他人的扶持,從逆境中復(fù)原,并變得更加強(qiáng)大。
同時,要知道,抗逆力一定不是假裝的堅(jiān)強(qiáng)。 抗逆力不是讓你去否認(rèn)那些痛苦,絕望,憤怒,失落,悲傷。 它是在你接受,承認(rèn)這一切負(fù)面情緒的基礎(chǔ)之上,開始的思考這些情緒背后的需求。 恰恰相反,擁有抗逆力的人也會在危機(jī)中跌倒,也會經(jīng)歷強(qiáng)烈的痛苦。 但不同的是,他們能夠在經(jīng)歷痛苦后識別并利用自己和周圍的資源讓自己重新站起來。 03 走出童年陰影的關(guān)鍵能力, 該如何獲得? 假如你已經(jīng)閱讀到了這里,我相信你此刻想要解決的問題已經(jīng)不再是“原生家庭”的問題。 而是“當(dāng)我在現(xiàn)在的生活中遭遇危機(jī)時,我該如何用自己的抗逆力,我該如何對自己的感受和行為負(fù)責(zé),不責(zé)怪他人,真正地開始重塑自己的生命”。 就像這首詩所寫的那樣: ?來到邊緣吧,生命如是說, 他們說:我們好害怕 來到邊緣吧,生命如是說, 他們來了。生命將他們用力一推…… 于是他們飛了起來 ——Guillaume Apollinaire 當(dāng)我們面對當(dāng)前的困難時,到底有哪些東西能夠成為我們的資源,去幫助我們度過危機(jī)? 我們該如何獲得自己的抗逆力? 這里我將提供一個6個問題,幫助你去梳理這一切。 改變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只有真正把紙筆拿出來,一個一個回答這些問題,它們才有用。
沒有人能夠代替你去回答這6個問題,如果你回答了,請往下看。 04 這世上,至少有1人無條件地愛你 道理你都懂,但為什么很多人還是無法走出“原生家庭”的傷? 這是因?yàn)椋穗H關(guān)系是獲得抗逆力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上面的6個問題中,我們找到了你面對困境和療愈自己的材料,而要讓它們真正請作用,你需要有人來幫你。 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高風(fēng)險兒童”身上表現(xiàn)出的抗逆力和人際關(guān)系這個關(guān)鍵保護(hù)因素有關(guān)。 如果他們能夠在家庭或社會中接觸至少一位關(guān)愛Ta的人,有可能是父母、照顧者,或其他支持性成人,他們的抗逆力就會更強(qiáng)一些。 維納爾在他的研究中提到,所有表現(xiàn)出抗逆力的兒童,都擁有這種特質(zhì): “生命中至少有一個人能夠無條件的接納他們,不管他們是否發(fā)脾氣,以及在外表或智力方面是否具有吸引力?!?/span> 抗逆力不僅僅是一種內(nèi)在的力量,它與周圍支持著你的人息息相關(guān)。 那些高抗逆力的人往往能夠?qū)碜约胰?、朋友、鄰居、老師、教練納入自己的抗逆力之中。 你需要知道這樣一個人去產(chǎn)生依戀,并被其激發(fā)自己的努力、能力與自我價值感。 那么,你需要做的是:
這很難,但我相信你能做到。
05 家就在這里 你準(zhǔn)備什么時候回? 如果你發(fā)現(xiàn):
你可以試著去找一個咨詢師,讓TA成為你抗逆力的一部分,支持你,直到你能夠發(fā)展出自己的資源。 文章開頭的BGM【Ulysse】歌詞出自于十六世紀(jì)詩人杜貝萊的《尤利西斯的幸?!?,配上爵士那種不可捉摸的感覺。 讓我一下子回到了咨詢室里。 TA憎恨自己的家庭,一次又一次的在咨詢室里哭訴,咒罵。 甚至將自己獲得父母認(rèn)可的期許踐踏在塵埃里,在虛幻的責(zé)備中獲得那一絲絲的寧靜。 然而卻在一句“你準(zhǔn)備什么時候回家呢?”痛哭。 Quand reverrai-je, hélas, de mon petit village, 但我什么時候,什么季節(jié),才能再見到 Fumer la cheminée et en quelle saison 我冒著炊煙的小村莊 Mais quand reverrai-je...... ? 但我何時能回到……? 祝你, 早日回家。? PS:本文并不針對鮑恩(Bowen)家庭治療理論中“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這一概念,僅針對對于這一概念的濫用。 參考文獻(xiàn): [1] Werner, E. E. (1993). Risk, resilience, and recovery: Perspectives from the Kauai Longitudinal Study.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5, 503–515. [2] Werner, E. E. (1995). Resilience in development.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4, 81– 84. [3]Werner, E. E., & Smith, R. S. (2001). Journeys from childhood to midlife.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4] Werner, E. E. (2005). What can we learn about resilience from largescale [5] longitudinal studies? In S. Goldstein & R. Brooks (Eds.), Handbook of resiliencein children (pp.91 - 106). New York: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