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朝(557年—589年),史稱南朝陳,是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最后一個朝代,為陳霸先于永定元年(557年)代南梁所建立,都建康(今南京),控制江陵以東、長江以南的地區(qū)。 陳朝建立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南朝轉(zhuǎn)弱,北朝轉(zhuǎn)強的局面。陳朝剛建立時(557年)面臨北方政權(quán)的入侵,形勢十分危急。陳朝開國皇帝陳霸先帶領(lǐng)軍隊一舉擊敗敵軍,形勢逐漸好轉(zhuǎn)。陳霸先于永定三年(559年)病逝,其侄陳文帝陳蒨即位,陳蒨大力革除南梁奢侈之風,使陳朝稍為安定。天康元年(566年),陳蒨死,遺詔太子陳伯宗繼位,于次年被文帝弟陳宣帝陳頊所廢。陳頊即位后,繼續(xù)實行陳蒨時輕徭薄賦之策,使江南經(jīng)濟逐漸恢復。太建九年(577年),北周滅北齊,北周統(tǒng)一北方,開始把目光投向南方。翌年(578年),周陳在呂梁展開激戰(zhàn),周敗陳,吳明徹被俘,淮南之地得而復失,江北州郡盡為北周所有。太建十四年(582年),陳頊病死,太子陳叔寶繼位,是為陳后主。后主不問政事,荒于酒色,陳朝政治已江河日下。北方的隋文帝楊堅取代北周之后,積極準備滅陳,開始了統(tǒng)一的步伐。禎明二年(588年),楊堅命其子楊廣等統(tǒng)軍攻陳(隋滅陳之戰(zhàn)),次年(589年)攻陷建康,南朝陳滅亡。 1、陳霸先(503年—559年),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今浙江長興)長城下若里人,祖籍潁川(今河南禹州),漢太丘長陳寔之后,南北朝時期陳朝開國皇帝(557年—559年在位)。陳霸先出身低微,受蕭暎賞識,隨任為廣州府中直兵參軍,不久出任西江督護、高要太守。通過平定“侯景之亂”,陳霸先漸漸控制了梁朝的政權(quán)。掌權(quán)后平叛之戰(zhàn)主要有三:平王僧辯余部之戰(zhàn)、平蕭勃之戰(zhàn)、平王琳之戰(zhàn)。太平二年(557年),逼迫梁敬帝蕭方智禪讓帝位,成為皇帝,建立大陳,改元永定。永定三年(559年)六月十二日,陳霸先病重。六月二十一日,陳霸先在璿璣殿病逝,享年五十七歲。遺詔追命臨川王陳蒨即位。八月,群臣上謚號曰武皇帝,廟號高祖。同月,葬于萬安陵。 2、陳蒨(520年(一說522年)—566年5月31日),一作茜,又名曇蒨、荃菺,字子華。吳興長城(今浙江省長興縣)人。陳武帝陳霸先之侄,始興昭烈王陳道譚長子,陳宣帝陳頊長兄,南北朝時期陳朝第二位皇帝,年號天嘉,559年—566年在位。陳文帝早年深受叔父陳霸先的賞識與栽培,起家梁朝吳興太守。敬帝紹泰元年(555),佐周文育平定杜龕、張彪,授會稽太守。太平二年(557年),陳武帝即位,封為臨川王。永定三年(559年8月17日),陳霸先去世,宣皇后與中書舍人蔡景歷等定計秘不發(fā)喪,召其還朝,立為帝。改元天嘉。曾平湘州王琳、臨川周迪、豫章熊曇朗、東陽留異、建安陳寶應(yīng)之亂。陳蒨在位時期,勵精圖治,整頓吏治,注重農(nóng)桑,興修水利,使江南經(jīng)濟得到一定的恢復。當時陳朝政治清明,百姓富裕,國勢比較強盛。是南朝歷代皇帝中難得一見的有為之君。不過,陳文帝屢次授予弟弟陳頊重權(quán)導致他死后陳頊擅政,為篡奪陳伯宗的皇位埋下了伏筆。天康元年四月二十七日(566年5月31日),陳文帝陳蒨病逝,遺詔皇太子陳伯宗繼承帝位。時年四十五歲,陳朝謚號文皇帝,廟號世祖,葬于永寧陵。 3、陳伯宗(554年6月12日(一說552年6月20日)—570年5月),即陳廢帝(566年—568年在位),字奉業(yè),小字藥王,陳文帝陳蒨的嫡長子,母安德皇后沈妙容,南北朝時期陳朝第三位皇帝。天康元年(566年)四月,陳伯宗在陳文帝死后即帝位,由于陳伯宗年幼,便以叔父安成王陳頊為司徒、錄尚書事、都督中外諸軍事。于是政局都為陳頊所掌握。次年(567年),改年號為光大,陳頊晉位為太傅,準許佩帶劍履上殿。光大二年(568年)十一月,陳頊以陳伯宗個性太軟弱,難以當大任為由發(fā)動政變,用皇太后沈妙容的名義下詔廢黜陳伯宗的帝位,廢陳伯宗為臨海王,自立為帝,是為陳宣帝。太建元年(569年)四月,陳伯宗不明不白地死去,年僅十九歲,葬于陳廢帝陵(臨海王墓)。 4、陳頊(530年8月14日—582年2月17日),即陳宣帝(569年—582年在位),又名陳曇頊,字紹世,小字師利,陳武帝陳霸先之侄,始興昭烈王陳道譚次子,陳文帝陳蒨之弟,南北朝時期陳朝第四位皇帝。永定元年(557年),襲封始興郡王。天康元年(566年),其兄陳文帝去世,陳文帝之子陳伯宗即位,陳頊成為輔佐大臣。光大二年(568年),陳頊廢陳伯宗,自立為帝,改年號為太建。他在位期間,興修水利,開墾荒地,鼓勵農(nóng)民生產(chǎn),社會經(jīng)濟得到了一定的恢復與發(fā)展。太建五年(573年),派大將吳明徹乘北齊大亂之際北伐,攻占了呂梁(在今江蘇徐州附近)和壽陽,一度占有淮、泗之地,但最后在太建九年(577年)被北周奪走。總的來說,陳頊在位期間,國家比較安定,政治也較為清明。太建十四年(582年),陳宣帝陳頊病逝,終年五十三歲,遺詔讓皇太子陳叔寶繼位。謚號孝宣皇帝,廟號高宗,葬于顯寧陵。 5、陳叔寶(553年12月(一說554年1月)—604年),即陳后主(582年—589年在位),字元秀,小字黃奴,陳宣帝陳頊長子,母皇后柳敬言,南北朝時期陳朝最后一位皇帝。陳叔寶在位之前,陳宣帝的次子、陳叔寶的弟弟陳叔陵一直有篡位之心,刺殺陳叔寶未遂,反被殺,陳叔寶即皇帝位。陳叔寶在位期間大建宮室,生活奢侈,不理朝政,日夜與妃嬪、文臣游宴,制作艷詞。更把中書令江總,以及陳暄、孔范、王瑗等一般文學大臣一齊召進宮來,飲酒賦詩,征歌逐色,自夕達旦。隋軍南下時,自恃長江天險,不以為然。禎明三年(589年),隋軍攻入建康,陳叔寶被俘。陳叔寶投降隋朝的16年后(604年),在洛陽城病死,終年52歲,追贈大將軍、長城縣公,謚曰煬,葬在洛陽的北邙山?!队駱浜笸セā?/span>,這是陳叔寶的代表作,既顯示出他很高的文化修養(yǎng),也把他的驕奢淫逸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后來此詩被視為“亡國之音”。唐朝詩人杜牧曾作“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諷刺陳叔寶的驕奢淫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