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最小的國家 世界最大的教堂 Photo by Carlos Gotay 圣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其標(biāo)準(zhǔn)名為圣伯多祿大教堂。圣彼得為英語的俗譯。圣彼得大教堂是基督教大公教會(天主教會)的教堂,大公教會教徒的朝圣地與梵蒂岡羅馬教宗的教廷,是世界五大教堂之首。 Sketch by Inky Sporran? 教堂以圣伯多祿為名,他是耶穌的十二門徒之一,原名西滿,伯多祿的名字就是耶穌所起,含義是“磐石”,意思是他將成為教會的基石。耶穌升天后,伯多祿以耶穌繼承人的身份傳道,公元64年,他在羅馬被尼祿皇帝殺害。彼得殉教后被后人尊為首任教皇,而之后的天主教皇都作為圣伯多祿的繼承人,被看成基督在世的代表。 推測圖 | H. W. Brewer | 1891 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26-333年在圣伯多祿墓地上修建的,稱老圣伯多祿大教堂,于公元326年落成,為巴西利卡式建筑。 布拉曼特的設(shè)計方案 拉斐爾的設(shè)計方案 米開朗基羅的設(shè)計方案 桑加羅的方案 16世紀(jì),教宗朱利奧二世決定重建圣伯多祿大教堂,并于1506年破土動工。在長達(dá)120年的重建過程中,意大利最優(yōu)秀的建筑師布拉曼特、米開朗琪羅、德拉·波爾塔和卡洛·馬泰爾相繼主持過設(shè)計和施工,直到1626年11月18日才正式宣告落成,稱新圣伯多祿大教堂。 米開朗基羅修改之后的方案 米開朗基羅去世五年之后的1569年出版的雕版印刷
圣彼得大教堂前的圣伯多祿廣場是羅馬最大的廣場,巴洛克式風(fēng)格,可容納50萬人,是羅馬教廷用來從事大型宗教活動的地方。坐落在臺泊河西岸。
從圣彼得大教堂頂看廣場
廣場俯瞰圖 這兩組柱廊為梵蒂岡的裝飾性建筑,共由284根圓住和88根方柱組合成四排,形成三個走廊。這些石柱宛如4人一列的隊伍排列在廣場兩邊。柱高18米,需三四人方能合抱。
廣場以及兩旁的柱廊由著名建筑師和雕刻家貝爾尼尼在1656年設(shè)計,用了11年時間建成。石柱柱頂?shù)拇罄硎駝t為貝爾尼尼和他的學(xué)生所雕刻。他們都是羅馬天主教會歷史上的圣男圣女,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
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座方尖石碑;銅獅之間鑲嵌著雄鷹,作展翅欲飛狀。這座石碑原是羅馬皇帝卡利古拉為裝飾皇宮旁邊的圓形廣場,遠(yuǎn)從埃及運(yùn)來。1586年,教皇西斯廷五世下令將石碑移至圣彼得廣場。據(jù)說為此曾動員900多名工人、150匹駿馬和47臺起重裝置,花了近5個月時間,才完成這項搬遷工程 。
廣場上的方尖石碑 方尖碑兩旁各有一座美麗的噴泉,涓涓的清泉象征著上帝賦予教徒的生命之水。所有走進(jìn)圣彼得廣場的人無不為這宏大的場面而感慨。
Photo by Maurizio Rellini
Photo by Luigi Mancini 圣彼得大教堂是現(xiàn)在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總面積2.3萬平方米,主體建筑高45.4米,長約211米,最多可容納近6萬人同時祈禱。
Photo by Doug Cargill
圣彼得雕像 中央的圓頂是由米開朗基羅設(shè)計的,兩重結(jié)構(gòu),內(nèi)部很明亮。圓頂下是教皇的祭壇,用貝尼尼創(chuàng)作的青銅華蓋覆蓋著。那扭曲的粗圓柱似的獨(dú)特形狀很引人注目。下面的禮拜堂里有圣伯多祿墓。墓前跪著的是由新古典主義雕刻家卡諾巴作的教皇庀奧六世像。
米開朗基羅設(shè)計的中央圓頂
貝尼尼創(chuàng)作的青銅華蓋
卡諾巴作的教皇庀奧六世像 Photo by Marc Brulard
貝尼尼繪制的內(nèi)景“效果圖” 教堂內(nèi)部裝飾華麗,華麗到令人惶恐不安,令人窒息。整個殿堂的內(nèi)部呈十字架的形狀,在十字架交叉點(diǎn)處是教堂的中心,中心點(diǎn)的地下是圣彼得的陵墓,地上是教皇的祭壇,祭壇上方是金碧輝煌的華蓋,華蓋的上方是教堂頂部的圓穹,其直徑42米,離地面120米,圓穹的周圍及整個殿堂的頂部布滿美麗的圖案和浮雕。
Photo by Batistini Gaston
一束陽光從圓穹照進(jìn)殿堂,給肅穆、幽暗的教堂增添了一種神秘的色彩,那圓穹仿佛是通向天堂的大門。
Photo by ioop's
Photo by HIROSHI SATO
Photo by Nex
Photo by Albert Moldvay
除了貝尼尼的青銅華蓋之外,圣彼得大教堂最大的看點(diǎn)當(dāng)屬米開朗基羅的雕塑作品《哀悼基督》。圣母懷抱死去兒子的悲痛感和對上帝意旨的順從感在作品中刻畫得淋漓盡手。這里所表現(xiàn)圣母痛苦狀與米開朗基羅以后的作品迥然不同。
哀悼基督 | 米開朗基羅 | 1497-1499
作品完成時,米開朗基羅只有23歲。作品受到了時人的好評。據(jù)記載,雕塑完成不久,米開朗基羅得知有傳言稱雕像的創(chuàng)作者是克里斯多弗羅·索拉里,米開朗基羅隨即在雕像中圣母胸前的肩帶上刻下了MICHAELA[N]GELUS BONAROTUS FLORENTIN[US] FACIEBA[T](佛羅倫薩的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所作)。這也是米開朗基羅唯一一件有簽名的作品。
和貝尼尼的青銅華蓋、米開朗基羅的《哀悼基督》齊名的彼得大教堂三件最偉大藝術(shù)杰作的最后一件就是同樣出自貝尼尼之手的青銅鍍金的“圣彼得寶座”。
寶座上方是光芒四射的榮耀龕及象牙飾物的木椅,椅背上有兩個小天使,手持開啟天國的鑰匙和教皇三重冠。傳說這把木椅是圣彼得的真正御座,后經(jīng)考證為加洛林國王泰查二世所贈送。 圣彼得教堂不僅是一座富麗堂皇值得參觀的建筑圣殿,它所擁有多達(dá)百件的藝術(shù)瑰寶,更被視為無價的資產(chǎn)。
Photo by Batistini Gaston
Photo by dalbera
從圣彼得大教堂出來,在教堂的左側(cè)有一隊沿承了500年的衛(wèi)兵。他們身穿當(dāng)年米開朗琪羅設(shè)計的制服,手持15世紀(jì)的長戈,不管外面的世界怎么變化,這里仿佛還停留在那個遙遠(yuǎn)的年代……
是宗教的圣堂 更是藝術(shù)的圣殿
編輯 / ju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