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藥偏方:2種中藥偏方治腸梗阻 【偏方一:大承氣湯】 來源:《傷寒論》。 原料:大黃12克(后下),厚樸、枳實(shí)各15克(炙),芒硝9克。 制法:厚樸去皮,炙積實(shí)、芒硝,酒洗大黃,將厚樸、積實(shí)用水沖淋后,放入沙鍋或瓦罐內(nèi),加清水1000毫升,浸泡約30分鐘。然后,藥罐放在大火上燒開后,用小火煎煮大約30分鐘,將濾出藥液約500毫升。再將大黃放入濾出的藥汁中,煎煮大約20分鐘,去渣取汗,最后將芒硝放入倒出的藥液內(nèi),待化開后,放置在火上燒開片刻取下即可。 用法:分2次溫水服用。 功效:用于急性腸梗阻,癥見院腹痞滿,疼痛拒按,大便不通,甚則神昏澹語,潮熱,苔焦黃,脈滑實(shí)者。 【偏方二:霍香大黃湯】 原料:霍香30克,大黃6克。 制法:將霍香和大黃用水快速沖淋后一同放入藥罐中,加水500毫升,浸泡20分鐘。先用大火將藥燒開,然后,用小火繼續(xù)煎煮20分鐘左右,濾出藥液。再往藥罐中加水400毫升,再按上述方法煎煮15分鐘左右,去渣取液。將上述兩次煎取的藥液合并,和勻即成。 用法:每日1劑,少量頻服,不拘時(shí)候。 功效:化濕降濁,行氣止嘔。應(yīng)用于急、慢性胃炎,腸梗阻等引起的惡心嘔吐。 外用偏方:5種外用偏方治腸梗阻 【偏方一:熱敷法】 皂莢250克、蔥白10~15根、生姜適量,加入500克麥麩中,放于熱鍋中炒約10分鐘,將白酒徐徐兌人拌勻,以使麥麩濕潤為度,然后裝入布袋中。將布袋熱敷于腹部,待冷后再制一袋輪流熱敷,直至肛門排氣,腹脹消失。本方法具辛散溫通,蠕動腸道,解除腸道梗阻的功效。 【偏方二:熱熨法】 大黃、枳實(shí)各50克,厚樸、芒硝各30克,研末,連須蔥白250克,食鹽25克,搗爛,加上藥末,以米酒調(diào)勻,炒熱,用布包熨包塊處,或疼痛較劇處,直至大便通暢為止。 【偏方三:敷臍法】 吳茱萸20克,研細(xì)末,取10克,用淡食鹽水調(diào)成糊狀,攤在2層方紗布上,將四邊折成長寬約5厘米,敷于臍部,膠布固定,12小時(shí)更換1次。 【偏方四:臍敷法】 丁香30~60克,研末,加75%酒精調(diào)和,敷于臍及周圍,直徑約6~8厘米,用紗布及塑料薄膜覆蓋,膠布固定即可。 【偏方五:灌腸法】 苦楝皮、萊菔子、檳榔各18克,全瓜蔞、茵陳各20克,番瀉葉、陳皮各15克,用水煎服取汁150~300毫升,每次滴入100~150毫升保留灌腸,每日2次,2天為一療程。 生活偏方:2種生活偏方治腸梗阻 【偏方一:按摩法】 施者雙手掌摩擦有溫?zé)岣泻?,先在小腸起始部按上腹部、中腹部、下腹部、右下腹部順序,進(jìn)行以左右為主、環(huán)型為輔的按摩,然后置手掌于右下腹部,按順時(shí)針方向圍繞腹部旋轉(zhuǎn),畫一個(gè)“?”,如此反復(fù)30次左右。 【偏方二:生油療法】 常用于治療蛔蟲性、粘連性和糞塊阻塞性腸梗阻病人,生豆油、香油或花生油,成人200~250毫升,兒童80~150毫升,每日1次,口服或經(jīng)胃管注入。 小提示:上述腸梗阻偏方由民間偏方大全網(wǎng)提供,內(nèi)容采集于互聯(lián)網(wǎng)和出版刊物。食療和運(yùn)動類偏方請放心使用,中藥類偏方使用前請遵醫(yī)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