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時,科舉入仕被讀書人視為畢生的奮斗目標(biāo)。不過要實現(xiàn)這個目標(biāo)就得從娃娃抓起,一般情況下,清代的小孩5歲便要進(jìn)私塾讀書、識字、背書,進(jìn)而練習(xí)八股文,直到可以順利寫出一篇完整的八股文,才算是出師了。
如果運(yùn)氣好,一個讀書人在十六七歲的時候便有希望成為秀才。但是,大多數(shù)人是沒有這么幸運(yùn)的,因為一個童生要成為秀才,必須經(jīng)過三關(guān),即縣試、府試、院試,統(tǒng)稱為“童試”,俗稱“小考”。 縣試是最低等級的考試,因此參試者水平參差不齊,答題時也會落下不少的笑話。《清稗類鈔》中就記載了這么一件趣事。在一次縣試中,有人引用了《尚書·秦誓》中的“昧昧我思之”,卻誤寫成了“妹妹我思之”,于是考官批道:“哥哥你錯了?!?/p>
又有一次考試題目與“雞”有關(guān),一位考生寫道:“其為黑雞耶?其為白雞耶?其為不黑不白之雞耶?”考官搞笑地給了一個評語:“蘆花雞?!笨忌又謱懙?“其為公雞耶?其為母雞耶?其為不公不母之雞耶?”考官批道:“閹雞”。 清代皇帝為了表示對人才的重視,曾規(guī)定縣試時每縣至少要錄取三名。但是有些縣因為地處偏遠(yuǎn),人口稀少,老百姓連肚子都填不飽,哪有閑情去讀書呢?有一年,某縣縣試,全縣報考的人只有三個。 考試結(jié)束后嗎,縣官把試卷收上來一看,不禁瞠目結(jié)舌。這三個人中有一人只抄了題目,寫了“且去”二字;第二人更懶,就抄了一個試題,其他什么也沒寫;第三人,干脆考題都不抄,連筆都沒動過。很明顯,這三人就是來湊數(shù)的。
縣官無奈之下,只好大筆一揮,把抄了題目并寫了“且去”二字的考生取為第一,批道:“但觀‘且去’二字,必定滿腹經(jīng)綸?!?又把抄了題目的那位取為第二,批道:“謄寫毫無差錯,足見其才可造?!?再把交了白卷那位列為第三,批道:“不輕易下筆,可見其行事慎重?!边@三位考生就這樣輕而易舉地取通過了縣試。 通過縣考之后,接下來便是府考,時間一般是在四月,地點在府城內(nèi),主考官為知府。相對而言,府考要比縣考顯得要正規(guī)一點,每個府城都設(shè)立專門的考場,考生們不需要自己帶桌椅板凳,不過考試的程序基本還是和縣試一樣的。 一個讀書人只有參加了縣試和府試之后,才算擁有正式的童生資格,也稱“文童”,雖然很多多是走過場,但這個程序不能少。一個書生一輩子考不上秀才,如果有了文童這個資格,身價也是要漲一些的。比如打官司遞交呈子,沒讀過書的只能稱“民、民人”,而文童可以稱“童生”,而且還可以有座,換成是商人再有錢也沒得坐;遇到婚喪之事,來賓就坐,商人不能與官同席,而童生卻可以。
再者,有了童生這個資格不但臉面有光,而且官府輕易還動不得,即使犯了法,除非萬不得已,縣官是輕易不會用刑的。因此在當(dāng)時,很多讀書人一旦有了童生這個資格,就會自命不凡起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