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文章
發(fā)文工具
撰寫
網(wǎng)文摘手
文檔
視頻
思維導圖
隨筆
相冊
原創(chuàng)同步助手
其他工具
圖片轉(zhuǎn)文字
文件清理
AI助手
留言交流
黎族陶器古樸渾然又具煙火氣,其傳統(tǒng)制陶技藝至今已有三千年的歷史,至今仍保留著露天平地堆燒的制陶傳統(tǒng)。這種原始制陶的形態(tài)特征,傳承了我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制陶技藝,為我們了解人類早期陶器的制作技藝和演變過程提供了佐證,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是我國古代原始制陶的“活化石”。
▲黎族陶器:古樸渾然又具煙火氣 圖/鄧磊
女制陶,男莫近
自古以來,黎族社會男女分工非常嚴格。
黎族人認為,婦女的紡織工具不允許男人觸碰,否則就織不出美麗的花紋;男人的狩獵工具不允許婦女撫摸,否則就打不到獵物或擦槍走火;婦女制陶,男人不準接近,否則就會驚擾陶魂,使制陶功虧一簣。
黎族世代傳承的古樸生產(chǎn)風俗,規(guī)定了生產(chǎn)勞作中男女之間的界限,目的是保證生產(chǎn)活動得以圓滿順利進行。
黎族制陶是婦女的專屬工作,因此制陶技藝的傳承具有明顯的性別傾向,只傳女不傳男。傳承方式多為母傳女、嫂傳姑,或者村里婦女之間相互傳承,家庭中的男性親屬不屬于傳承之列,目的是使婦女在生活貧困或家庭遭遇不測時,能靠這門手藝維持生計,不至于忍饑挨餓。
▲雖然制作工藝較為原始,但卻是黎族人離不開的生活用具 圖/詹賢武
黎族人認為,陶器是有靈魂的,而且無時無刻不依附在陶器之上。在燒制陶器前,要由一位年長而且富有燒陶經(jīng)驗的婦女舉行祈禱和趕鬼儀式。婦女繞著架在柴架上的陶坯,一邊揮舞著雙手,由內(nèi)向外作驅(qū)鬼狀,一邊唱起《趕鬼歌》:
鬼啊——
我們又要燒陶了,
趕快離開這里吧,
不要停留在這里,
以免驚動那陶魂,
去吧,走吧。
兩大原始制陶技藝
黎族傳統(tǒng)制陶技藝至今仍保留在哈方言、潤方言、美孚方言、賽方言等區(qū)域,制陶工具包括木杵、木臼、木拍、竹刀、蚌殼、竹棍等,制成品主要有甑、釜、蒸酒器、蒸飯器、甕、碗、罐、盆等器型。
黎族保留了兩種主要的制陶方式:泥片貼筑法和泥條盤筑法。其中,泥片貼筑法是黎族最古老的制陶技藝。黎族制陶不用羼(chàn)和料,制陶工具均取自自然界,不采用陶車和陶輪制作,使用露天燒制的燒陶方式,器型雖少但簡便實用。
1
泥片貼筑法
泥片貼筑法是黎族保留的最古老的制陶工藝,比泥條盤筑法還早。一般要經(jīng)過拍器底、貼器壁、安沿口、平整等工序。
想知道泥團搓扁揉圓到陶器成形到底經(jīng)歷了什么?來來來,往下看……
首先,制作陶坯時,先將陶泥分為四份。
底盤
第一份
取一塊陶泥搓成圓球狀,放在木板上。用手掌將泥球拍成圓餅狀,四周上翹,留明顯的邊沿。扶著泥餅邊緣畫一個圓圈,用竹刀按所畫圓線,將泥餅周圍多余部分切掉。陶坯底部制作完畢~
器壁
第二
、三份
取兩塊陶泥,分別拍成較厚的長方形泥片。其中一塊豎立在陶坯底部邊緣外側(cè),一只手在內(nèi)側(cè)頂住泥片,另一只手把泥片底部與陶坯底部黏合在一起;另一塊長方形泥片豎立在陶坯底部的另一側(cè),將兩塊泥片黏成一個敞口的筒狀坯體。
▲接口銜接以后,用木拍自下而上或自左而右不斷拍打,直至陶坯胎壁致密、均勻。圖中為羊拜亮老人指導年輕婦女制陶 圖/王靜
沿口
第四份
器身制作完畢,就該安裝沿口啦。先用竹刀把坯體頂部修整一下,使器壁高度一致;然后用最后一塊陶泥搓成兩段泥條安裝在坯體頂部上端,形成鼓棱狀。若發(fā)現(xiàn)四周高低不平,還要用竹刀刮削,使沿口高度一致。
2
泥條盤筑法
黎族原始制陶技藝中使用的泥條盤筑法,至今在一些黎族地區(qū)仍有傳承,這對史前制陶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黎族保留著制陶的原始形態(tài)和特征,真實地再現(xiàn)著原始的制陶過程。
▲泥條盤筑法制陶:將泥條逐根盤繞、捏牢、抹平 圖/高澤強
在木板上把陶泥拍打成餅狀,作陶坯的底盤。把泥餅挪到一個倒扣的竹篩上,用竹刀切割出器皿底部,多余的邊角料放進一旁陶泥中和泥備用。
泥條筑坯
從備用陶泥中再取出一些,搓成泥條備用。取一些泥條盤繞在泥餅四周,筑成泥坯,用手輕輕摁捏,使之與陶坯的底盤緊緊相連。
木拍修整
一手扶著陶坯內(nèi)壁,一手用木拍刮平泥條,抹平外壁。用木拍蘸水拍打陶坯外壁,直至達到理想狀態(tài)。用水噴灑陶坯,再用木拍、蚌殼抹平內(nèi)外壁,使陶坯里外平滑。
坯口
用繩子割平陶坯口,沿陶坯口安裝一根泥條作為裝飾,再用蚌殼將陶坯修整、刮亮。
最后的最后,將陶坯放在陰涼處10—15天,擇吉日燒陶,陶器便成形,可供日常的使用了。
露天燒陶:
黎族陶藝的最大特色
想讓陶坯具有靈性,必須經(jīng)過焙燒。黎族沒有陶窯設(shè)備,而是采用露天燒陶的方法。
在村外空曠的田野中央,放上四塊石頭,上面搭上木柴架,鋪以竹木。然后把陶坯倒扣著碼放在柴堆上,再蓋上一層厚厚的干稻草。同時,把一個燒制好、完好無損的陶器作為引子放在上面,希望這批燒制出來的陶器也一樣完美無缺。
點火焙燒之前,要舉行虔誠的祈禱和驅(qū)鬼儀式,制陶者圍繞柴堆邊歌邊舞,祈求神靈保佑制陶成功。所需的火種要采用鉆木取火方法獲取,據(jù)說這樣的火種很有靈性,能保證燒制順利進行。
▲婦女燒陶、露天燒陶是黎族制陶工藝的特色 圖/王靜
火種點燃稻草與木柴,熊熊火焰立刻覆蓋整個陶堆,溫度可達到800℃以上,此時陶坯會發(fā)生物理化學變化,強度、硬度提高,結(jié)構(gòu)更加致密。當柴堆燒到三分之二,木柴漸漸燒成通紅的火炭時,要不斷往火堆上添加稻草。
整個燒制過程持續(xù)兩個多小時。當火苗熄滅,火炭轉(zhuǎn)暗時,人們用木棍把燒得通紅的陶器一個個挑出來,再把事先備好的深紅色樹液淋在陶器上進行淬火冷卻。這種樹液是事先到野外采摘“賽子若”(又稱“塞柴崖”)的樹皮和“柴構(gòu)仁”(一種植物),將其搗爛,放在陶盆中加水一起浸泡幾天后發(fā)酵而成。灑上這種樹液,可以增加陶器的硬度。當陶器呈現(xiàn)出黑紅色點狀的斑斑油彩,整個陶器制作便大功告成。
古老的原始制陶技藝在海島黎族至今保持著它的生命力,取法自然的生存智慧與制作方式,既滿足了生產(chǎn)和生活所需,同時也守護和傳承著古老的傳統(tǒng)生產(chǎn)生活技藝,是早期人類文明推進發(fā)展的見證和珍貴的財富。
文/詹賢武
點擊下圖,更多黎族精彩內(nèi)容:
編輯|侯鈺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quán)
轉(zhuǎn)載合作請加微信號:tulipwind
來自: 汐鈺文藝范 > 《旅行廣東、廣西、海南》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黎族陶藝:活化石重獲新生
這里的民俗文化極具地方特色,在昌化江畔,一些黎族村莊的婦女至今仍保留著世代傳承被考古界稱為制陶史上“活化石”的古老制陶工藝,而...
玩火玩泥80年,90歲黎族阿婆將這門6000年手藝盤成“活化石”
玩火玩泥80年,90歲黎族阿婆將這門6000年手藝盤成“活化石”黎族泥條盤筑法制陶工藝被列為。這里只有一位羊拜亮阿婆。羊拜亮阿婆的制陶...
制陶史上的活化石——黎族原始篝火燒陶
露天燒窯,選擇一塊平坦地面,用一牛車的干柴火,下面橫豎間隔擺放好,選一個人專門擺放陶器在柴堆上,將陶坯倒扣在柴堆上大大小小隨便...
“活化石”求變
(昌江黎陶傳承人劉梅珍(中)。好在昌江“黎族原始制陶技藝”2006年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政府也在保突村建了昌江保突...
獨具黎族特色的黎族陶瓷文化
獨具黎族特色的黎族陶瓷文化。黎族地區(qū)的制陶技術(shù)保留在哈方言、潤方言、賽方言、美孚方言等區(qū)域。黎族制陶工具包括木杵、木臼、木拍、...
海南黎族陶藝:女制陶男莫近
海南黎族陶藝:女制陶男莫近。尤其是在陶器制作上,黎族人仍然用手制、干柴篝火露天焙燒的原始法術(shù),并且作為婦女的“專利”,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制作工序流程的技藝傳統(tǒng),相沿成習,一直傳到現(xiàn)在。黃...
黎陶技藝:天涯的千年跫音
黎陶技藝:天涯的千年跫音。泥餅做成后,符日蘭接著把部分泥團搓成所需的大小長短規(guī)格的泥條,將第一根泥條盤繞在圓形的泥餅四周,筑成...
黎族傳統(tǒng)紡染織繡技藝
黎族傳統(tǒng)紡染織繡技藝 黎族是中國56個民族之一,是海南島最早的居民,他們織造的黎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棉紡織品之一。黎族是一個只有...
昌江投180萬元打造制陶傳習所(圖)
昌江投180萬元打造制陶傳習所(圖)本報石碌4月19日電(記者徐一豪 特約記者黃玉寧 通訊員李德乾)“黎族原始制陶技藝”是昌江近年來重點推進的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新石器時代遺址在昌江廣泛分布,...
微信掃碼,在手機上查看選中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