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姓爺鄭成功(九)——大業(yè)難成 英雄之短公元1653年夏,國姓爺與清軍相持,騰不出手來發(fā)展力量。為了休兵整頓,鄭成功開始與清軍進行假議和。清軍每每拿出豐厚的條件,認為鄭成功絕對沒有拒絕的理由,但國姓爺卻每次都在議和將成的時候真的能拿出理由來拒絕,比如清軍允諾給他的地盤不夠大,他的兵馬駐扎不下等等。這種反復的談判拉鋸持續(xù)了差不多兩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清軍進退失據,不知道該拿鄭成功如何是好,但國姓爺可不會忘了自己該干什么。 公元1654年初,雙方仍在“議和”之中,鄭成功交給南明定西侯張名振上百艘戰(zhàn)艦,打算趁清軍在福建猶豫不決、江浙空虛的機會北伐,恢復江南,結果這一仗一直打到了白娘子水淹的“金山寺”,威脅到了南京城,可惜因為后援不繼而撤軍。 金山寺見證的不只是白娘子,還有南明健兒們的一腔血勇。 同年,另一位南明軍事守護者——李定國,與國姓爺取得聯系,希望雙方能分別從東、西兩面合力進攻廣東,待會師后,再憑借明軍的水上優(yōu)勢,進攻江西、安徽、江蘇等省,大明中興將指日可待。為了顯示誠意,李定國向鄭成功建議,雙方聯姻來鞏固這種同盟關系(當時李定國所在的張獻忠余部占據了云貴川等大片西南土地,鄭成功則在東南福建地區(qū)有著較為穩(wěn)固的根據地,均奉南明永歷皇帝為正統(tǒng),雙方的戰(zhàn)略合作有可能讓夾在中間的南方清軍顧此失彼) 但是,鄭成功拒絕了李定國聯姻的請求。后來雖派軍響應李定國,但又延誤了與李定國的約期,致使李定國只能孤軍奮戰(zhàn),最后兵敗于廣州城下,無奈回師。本來有可能扭轉乾坤的勝負手,竟然就這樣虎頭蛇尾的夭折了,李定國對此結果非常失望。 不知道李定國在廣州城下久盼鄭成功不至的時候,是種什么心情? 很多人讀史書讀到這里,都會扼腕嘆息,覺得全是“天意如此”,否則雙方會師,歷史會大不一樣。事實上,從一些其他的資料中,我們或許可以明白國姓爺當時到底是怎么想的。公元1658年,鄭成功與另一位還沒來得及介紹的英雄——張煌言聯兵北伐南京,在出兵時發(fā)布的檄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慨自李賊倡叛,神京陸沉……李賊即指李自成,這句話說的是李自成發(fā)動農民起義、占領北京、逼死崇禎皇帝的事情。雖然檄文發(fā)布時,李自成的侄孫李來亨正舉著明朝的旗幟、在川東的窮山僻壤中與清軍進行著殊死的戰(zhàn)斗,但在鄭成功、張煌言這些大明知識分子出身的人看來,他們仍然是賊。那作為另一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的義子,李定國的形象,在他們眼中又會是什么樣子呢…… 在鄭成功、李定國去世后,張煌言徹底絕望,“賊子”李來亨卻仍在明朝旗幟下浴血奮戰(zhàn)。 其實,真正讓人唏噓、甚至禁不住愴然涕下的是,這些英雄們,他們或許有著高尚的情操、堅定的意志、卓越的能力,也有著保住華夏衣冠、讓中原不染腥膻的共同目標,但是最終,他們沒有團結在一起,在強大敵人的進攻下,一個一個的離去,化為天空中轉瞬即逝的流星。英雄已逝,故國無存,不知道他們在天有靈,會不會因此發(fā)出一聲悔恨的嘆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