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寶民 人的本性,是善還是惡,哲學家們已經(jīng)爭論了好幾百年了。其實,善和惡都是潛伏在人類內(nèi)心的一種因子,在適當?shù)沫h(huán)境中,善和惡的因子便會被喚醒,善和惡便會清楚明白地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每當思考這一問題的時候,便會自然而然地想到戈爾丁的小說《蠅王》。《蠅王》是戈爾丁的代表作,戈爾丁寫作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借小孩子的天真來探討人性惡這一嚴肅主題,從而表達了對人性的悲觀和絕望。 戈爾丁對人性的悲觀看法,與他自身的經(jīng)歷有很大關(guān)系,大學畢業(yè)后,他曾在倫敦的一家小劇團當過四年編導和演員,但這段經(jīng)歷帶給他的卻是深深的失望。成家之后,他擔任了一所學校的教職,可沒過多久,二戰(zhàn)爆發(fā),他應(yīng)征入伍,成了一名海軍,五年艱苦的戰(zhàn)爭生涯,在他心靈上留下了無法磨滅的殘酷烙印,回首往事,他感慨地說道:“經(jīng)歷過那些歲月的人如果還不了解,‘惡出于人猶如蜜產(chǎn)于蜂’,那他不是瞎了眼,就是腦子出了毛?。 ?/p> 《蠅王》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場未來的核戰(zhàn)爭中,一架載著一群男孩兒的飛機被擊落,飛機落到了一個荒無人煙的珊瑚島上。起初,這些孩子們還保有質(zhì)樸的天性,他們團結(jié)在一起,準備通過集體的力量戰(zhàn)勝困難;可是后來,因為害怕所謂的“野獸”,這群孩子開始分化了,他們分化成了兩派,一派以拉爾夫為首,代表著文明和理智;另一派以杰克為首,代表著野蠻和專制。這兩派之間的斗爭,實際上象征著文明和野蠻的斗爭,但不幸的是,最終的結(jié)果,是野蠻戰(zhàn)勝了文明、惡戰(zhàn)勝了善,人性的黑暗成了荒島上的主宰,獸性終于打敗了人性。初來島上的時候,孩子們團結(jié)在一起,建立起了一種文明的秩序??墒牵@種文明秩序十分脆弱,在恐懼、嫉妒、野心的沖擊下,秩序的堤岸很快就潰決了,孩子們開始自相殘殺,人性的缺陷和殘暴在此暴露無遺,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現(xiàn)代文明社會所面臨的深刻危機。 這是一部寓言式的小說,小說中的許多人物和事件,都具有非常典型的象征意義:拉爾夫是誠實、正值與良知的化身;杰克則是人性惡的代表;豬仔是理性的代表;西蒙則是一個先知先覺者;螺號象征著權(quán)威、秩序和民主;巨石砸碎了螺號象征著野蠻戰(zhàn)勝了文明;蠅王則象征著人心的黑暗……西蒙的形象非常具有典型意義,在大家對“野獸”惶恐不安的時候,西蒙第一個指出:“大概野獸就是咱們自己。”但西蒙換來的卻是一頓謾罵。為了弄清“野獸”的真相,西蒙獨自一人上山打算看個究竟,結(jié)果,他看到所謂的“野獸”原來只是一具腐爛發(fā)臭的飛行員尸體。他迅速下山想向眾人通報實情,沒想到,杰克等人卻誤把他當成了“野獸”、把他活活打死了。西蒙的悲劇,是所有先知先覺者的共同宿命——耶穌被釘死在了十字架上;布魯諾被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血染菜市口刑場…… 荒島的本身,就是人類現(xiàn)實社會的一個縮影,而整部小說,則代表了作家對人類社會的深深的失望,表達了作家對人類本性和社會危機的嚴肅思考和深切憂慮。 戈爾丁認為:外部強加于人的制度與秩序都是暫時的,而人的非理性和破壞欲望卻是永恒的。因而,在文明與野蠻的決斗中,文明是脆弱的,它很難克服獸性。戈爾丁對人類社會的現(xiàn)狀是悲觀的,他實質(zhì)上是通過這部作品表達了他深深的絕望,在小說的結(jié)尾,拉爾夫熱淚盈眶,他為童心的泯滅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 1983年,戈爾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頒獎詞中,瑞典文學院宣稱:因為他的小說“用明晰的現(xiàn)實主義的敘述藝術(shù)和多樣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神話闡明了當今世界人類的狀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