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王武丁在位時期,勤于政事,任用賢人,勵精圖治,使商朝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得到空前發(fā)展。他是商朝歷史上有名的一代雄主,其在位五十九年中,頻繁對外征伐,先后征服了西北、東南的少數(shù)民族部族,極大地擴大了商朝的版圖,史稱他統(tǒng)治的時期為“武丁中興”。 武丁之所以能夠中興商朝,和他的小時候成長的經(jīng)歷是分不開的。話說他的爺爺商王祖丁有四個兒子(商朝前期的繼承法多以兄終弟及為主):長子陽甲(在位7年),次子盤庚(在位59年),三子小辛(在位21年),四子小乙(在位21年)。而武丁是四子小乙的兒子,王位要是按照這么輪下去的話,他父親小乙生前都不一定輪得到(必須得壽命夠長才行),更不要說是武丁了(理論上他的三個伯父的兒子應該更有繼承權)。正因為如此,他從小就被父親小乙送到外面和平民一同勞作,得以了解民眾疾苦和稼穡艱辛,與下層民眾比較接近。若干年后他的父親小乙終于熬到了王位,武丁又意外地直接繼承了父親小乙的王位,這才有了后面商朝的“武丁中興”! 武丁有三個兒子:長子祖己(孝己),次子祖庚,三子祖甲,其中長子祖己便是他和大名鼎鼎的商王后婦好(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女性軍事統(tǒng)帥,謚號為“辛”,后人尊稱她為“母辛”)的兒子。而且這個祖己是一名孝子,很有孝名,所以又被稱為“孝己”。他每晚要起床五次,看父母是否睡得安好,因此深得武丁的寵愛,又是嫡長子,是王位繼承的不二人選。但是由于他的母親婦好(享年才33歲)早逝,而新立的王后不太喜歡他(這個新王后極有可能是弟弟祖庚或祖甲的母親婦妌(jìng),謚號為“戊”,后人尊稱她為“母戊”),畢竟世界上每個母親都是自私的,她想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自然會處處在武丁面前排擠祖己,后來武丁果然把祖己流放到外地。 實際上武丁流放他的目的有兩個: 1、為了鍛煉他,讓他像自己小時候一樣多多了解民間的疾苦,以便能更好的繼承大統(tǒng)。 2、暫時避開他和新王后的矛盾,有意保護他的安全。 但是祖己沒有理解父王的良苦用心,認為自己是無端被排擠,受不了如此打擊,不久就憂憤而終,只能說是太可惜了。 武丁駕崩后,王位由祖庚(祖庚即位十年左右病死,后祖甲繼位)繼承。繼位后的商王(祖庚或祖甲)后來為其母戊制作了著名的“后母戊鼎”(原稱“司母戊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寬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它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現(xiàn)為中國國家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并享有“鎮(zhèn)國之寶”的美譽。 而祖己由于死的早沒有繼承王位,在那個母憑子貴的年代,導致了婦好墓里出土的“司母辛鼎”(重138公斤左右,高80.1厘米,口長64厘米,寬48厘米)形制相對比較小。“司母辛鼎”被發(fā)掘出來后,現(xiàn)存于殷墟博物館,也被列為其“鎮(zhèn)館之寶”。 眾所周知,小學歷史課本上的明明標注的是“司母戊鼎”,為啥現(xiàn)在變成了“后母戊鼎”呢?據(jù)考證,“司母戊”三個字標注于鼎腹內,著名學者郭沫若認為其意為“祭祀自己的母親戊”,另一著名學者羅振玉也曾認為:“商稱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庇谑牵@一命名便一直沿用下來了。但爭議一直不斷,后來有多位學者提出,“司”字應作“后”字解,因為在古文字中,司、后是同一個字,“后”的意思是相當于“偉大、了不起、受人尊敬”,與“皇天后土”中的“后”同義。由此理解“后母戊”三字的本意應該是“獻給敬愛的母戊”,這一理解在后來出土的“司母辛鼎”得到證實,畢竟東西埋在婦好墓里面,是人死后享用的東西,就應該沒有“祭祀”的意思(“司母辛”應理解為“獻給敬愛的母辛”),所以“司母戊鼎”后來就被正式改名為“后母戊鼎”。 實際上,由于“司母戊鼎”在出土的青銅器中形制最大,影響最廣,后人對它的名稱相對較謹慎,以至于后來嚴謹?shù)膶W者們及時把他的名字改為“后母戊鼎”,是一種對歷史負責的態(tài)度。從這場改名風波中我們其實可以看出來“司母辛鼎”實際上也應該叫“后母辛鼎”,但不知為何目前殷墟博物館一直沿用原來的名字,這里頭或許還有別的原因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