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扎 西 語 錄 ?? 手揮琵琶和提手上勢兩個動作很像,但是勁點不一樣。 大衛(wèi)釋義: 經(jīng)常有拳友問:提手上勢和手揮琵琶的區(qū)別。首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是拳友在入門時還糾結(jié)于動作外形上如何比劃,而非以拳之本體入道。太極拳的本體是什么呢?我認為是勁路。勁路是練拳的綱領(lǐng),綱舉目張。何為勁路?即力生于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通達于脊、形于指稍的路線;由勁源到勁點的路線;由支點到落點的路線。練拳的主要目的,就是打通這個路線,優(yōu)化這個路線。所謂節(jié)節(jié)貫穿是也。所以,扎西老師常說,太極拳是從腳下練出的,而不是手。 提手上勢和手揮琵琶雖然在動作定勢的外形上十分相似,但其勁路卻不同。提手上勢上一動是單鞭,銜接時,提右腳弧形向正南微偏西方向行進,右腰微向前送,整體上是個搓挒、提送、鉆翻的勁。手揮琵琶是右腳跟半步、后座、左腳向前、微向里一拳上步,兩腰左右旋轉(zhuǎn)幅度比較大,整體上是個左右折挫、順化、合送的勁。因此,這兩個動作,腳下的步法不同,決定了其走的勁路不同。再說腰和手,提手是合抱、上提、總體上表現(xiàn)為合、拔、提、搓,兩臂是合抱向前、向上送,加上兩臂的外旋,伸腰拔背,中指延伸,松肩落胯,內(nèi)在走出的是鉆翻勁,如子彈旋轉(zhuǎn)穿堂而出。手揮琵琶則是兩手像開車向右打方向盤一樣,右掌里合,左臂、左腰向前向里送,同時踏掌。兩臂相向運動,前后一肘距離,形成一個折挫勁,就好似折斷對方的來臂一樣。同時,兩臂相合,左腳落地后撐時,勁力傳導上來,形成一個很小的向前合送勁,送或不送,隨心而使。 通過這個問題,總體想說明,練拳以勁路為綱領(lǐng),功夫出在腳下。 ?? 跟半步的時候左胯微外旋下沉。 大衛(wèi)釋義: 我們會把步法拿出來單獨訓練,進退之間還有個中定,中定定的是尾閭、身形、脊柱、重心、中心,練的卻是一個勁。 在這個動作里面,跟半步一個練中定,一個是練跟步同時右掌的推進是持續(xù)的勁力傳導,步法決定了身法,也決定了勁力。不然就是上下分離。 ?? 練拳不要有慣性。 大衛(wèi)釋義: 為什么會有慣性,這個是和我們使用身體的習慣有關(guān)。而太極拳練習就是對身體精確性的把握,是想,連身體不該出現(xiàn)的慣性都能控制得住,那你對身體還有什么不能控制的呢? 而往往人們喜歡依賴和借助慣性。一旦有慣性,你就把身體交付給一個不可控或不由你控的區(qū)位,在這個區(qū)位里,身體是失去自我的。   ?? 左腰和右腰分開,直往后坐,再合再出。 大衛(wèi)釋義: 練拳有三根豎軸,脊柱;右肩右胯右腳跟;左肩左胯左腳跟;手揮琵琶是中間軸原地轉(zhuǎn),右邊和左邊的軸同步各自走各自的。對于整個身體而言,就像拿這一把小團扇一樣,我只轉(zhuǎn)動中軸,扇子邊緣自然同步運動一樣。 ??肩和手腕對拉。 大衛(wèi)釋義: 肩和腕之間還有一個肘,肩、肘、腕對拉的意思是這三個點構(gòu)成一個三角形。如果三角形的兩個角,肩和腕不能對拉,肘自然撐不住,肘撐不住,就失去了上半身的兩股有力。 ?? 巴巴實實穩(wěn)穩(wěn)當當?shù)爻料氯ィ?span sans='sans' helvetica='helvetica' px='px' none='none' justify='justify' normal='normal' yahei='yahei' gb='gb' neue='neue'>拉拉不動、推推不動的樣子。 大衛(wèi)釋義: 將定勢當樁練,將過渡動作當定勢練,處處都是樁。拳樁合一,才能渾圓一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