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高頡偉 “一根細針幾毛錢,小到常見的頭疼腦熱,大到疑難雜癥都能解決,但是現(xiàn)在會使針的普通百姓太少,老祖宗留下這么好的寶貝,我們?yōu)槭裁床挥蒙??”說這話的是中國著名針灸學派黃帝內針掌舵人楊真海。 受市中醫(yī)醫(yī)院邀請,楊真海來銅為廣大市民義診,兩天近200人慕名找他看病。楊真海手到病除,一針下去,有的人多年疼痛好了,看不清東西的眼睛亮了。很多人說楊真海是騙子,聽多了,楊真海說自己能泰然處之,因為6萬名經他治愈或者減輕病痛的患者知道楊真海和他的黃帝內針名不虛傳。 在海拔3800米的高原牧區(qū)進行義診。楊真海最為振奮的成效是,經過楊真海施針半個小時,一位60歲藏族牧民扔掉拄了4年的拐杖;經過40分鐘的治療一位因1歲時注射鏈霉素導致失聰?shù)?9歲藏族姑娘居然提高了聽力。這些只是楊真海多年行走在老少邊窮地區(qū)開展義診的片斷。面對患者比語言更動容的感恩之心,楊真海說每每此時他真的感受到醫(yī)家懸壺濟世為蒼生的大愛之心。 去年,安徽省衛(wèi)計委批準組建安徽省民間醫(yī)藥特色診療中心,招攬具有一技之長的民間中醫(yī),面向全社會開展中醫(yī)藥特色診療服務。楊真海憑借對多種病癥有效的針灸療法,正式錄用成為該中心的民間醫(yī)家。 楊真海早年畢業(yè)于成都地質學院,從事地質勘探工作,后來退職專攻針灸。他專攻的針法來自于自己父親,楊真海告訴記者,父親從醫(yī)的經歷就像故事。 楊家祖上世代在湖北山區(qū)為農,上個世紀60年代,好心的父親收留了一位外來的落泊老人,老人與父親相處一段日子后,表示自己身無分文有的只是一身救人本領。老人問楊真海的父親愿不愿意學,看到鄉(xiāng)鄰們身處大山看病求醫(yī)不便,楊真海的父親就跟著老人學。 楊的父親就跟著這位胡家禹(號傳應)先生學習針灸、方藥及道家祝由。楊真海說,父親傳承的這一派在自己之前都是單傳,其有譜錄可考者十余代之多。后來務農的父親竟然成了當?shù)孛t(yī)。 父親年事漸高,想把自己所學傳給孩子們,但是孩子中只有楊真海對此有興趣,看到日漸衰老的父親眼里飽含的無奈與期待,一種說不出的自責在心。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對這句話的理解,通常都只限于兒女的層面,而對于一門學問,如果沒有傳承,不也是無后嗎?于是,年近40的楊真海辭了工作跟著父親學了針炙這部分技藝,當時他的想法就是針和自己所從事的金屬勘探還能搭上邊。二十年勤奮鉆研,楊真海針灸、點穴醫(yī)技超凡。15年帶徒60名,治愈患者6萬余人。 在市中醫(yī)醫(yī)院,楊真海邊治病邊示范講解,還讓一些醫(yī)生親身感受。楊真海說,自己的針法因傳自《黃帝內經》,所以稱黃帝內針。黃帝內針承《素問》陰陽大旨,遵“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同氣相求”的法理,臨證取穴,法無定法,萬法歸宗。 楊真海告訴記者,千萬不要被深奧的法理嚇到,其實他的針法簡單易學,普通人幾天就可以學會,但是會針法還要深悟。這些年,他和徒弟們除了義診之外,還花了很多時間在各地講座,有部分還是公益性質,為基層的醫(yī)生們傳授技法,讓更多的人受益。為什么要做這些事情?楊真海說,小小的一個針不僅能治很多疑難雜癥,也可以養(yǎng)生保健,大家可以自己學起來用在自己身上,提高生活質量,老祖宗傳下來的中華醫(yī)藥文明,不僅是技藝,更是一門實用技術,他希望大家都能成為傳承中華文化瑰寶的行動者。 |
|
|
來自: 昵稱37517779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