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諾貝爾獎是當今知名度最高,權威性最強的全球性獎勵基金,旨在獎勵在對全球科學,經濟,文化做出重大貢獻的人才。尤其是在自然科學領域,諾獎幾乎成為一個科學家成功的金標準!截止去年,全球一共892位人士獲得過此獎,其中物理學獎頒發(fā)了110余次。 我們知道物理學的頂級泰斗大師,無非是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等人。伽利略和牛頓生活在幾個世紀之前,那時候還沒有諾獎。但是要說現(xiàn)代物理學最頂尖的物理學家,也無非就是愛因斯坦了!然而這樣一個科學大牛,卻只獲得過一次諾貝爾物理學獎。難不成諾獎不考慮貢獻,只頒發(fā)給同一人僅一次獎嗎?可事實并非如此,多次獲得諾獎的科學家也有不少人,包括居里夫人,巴丁,鮑林等人。 在當代看來,但就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可以獲得多次諾獎。這就說明愛因斯坦的貢獻完全可以獲得多次獎。其實早在1905年,愛因斯坦就發(fā)表了《狹義相對論》,光電效應,質能方程等相關論文。這一年也稱愛因斯坦奇跡年,因為這一年愛因斯坦創(chuàng)造了太多的科學成就了!《狹義相對論》發(fā)表初期,全世界幾乎沒有人看得懂,學界對這篇劃時代論文保持了沉默,也就是像普朗克這種寥寥無幾的物理大牛才看得懂!1916年,愛因斯坦又發(fā)表了《廣義相對論》,可是學界依舊對這篇論文存有爭議。直到1919年,日全食實驗才用數(shù)據(jù)證明了廣義相對論預言的時空彎曲現(xiàn)象。不僅如此,廣義相對論的引力場方程還成功解釋了困擾天文學家數(shù)年來的水星近日點的進動問題。其實到1920年,科學家普遍認可了相對論的正確性。 按道理來說,這么牛叉的理論應該立即俘獲諾貝爾獎的橄欖枝。可事違人愿,從1910開始,此后連續(xù)四年的諾獎提名都涉及到狹義相對論,可是諾獎委員會總是以一句“理論尚被證實”來拒絕愛因斯坦。此后幾年,相對論依舊被提名,甚至有人提出了日全食和水星進動的實驗證據(jù)來聲援相對論,可是諾獎委員會拒絕的理由依舊如故。直到1922年,科學群體實在看不下去了,普朗克甚至還說,如果再不頒給愛因斯坦諾獎,諾貝爾獎將失去威信和公正。 這時諾獎委員會開始擔心了,畢竟普朗克是當時物理學界的權威??芍Z獎還是很謹慎,頒給相對論風險太大了,畢竟這是一套推翻牛頓的全新理論。不頒給愛因斯坦,名義上過不去,但頒獎理由要是因為相對論也是有不少風險的,于是諾獎委員會就找到一個搪塞理由頒給了愛因斯坦。這就是早在1905年,愛因斯坦就提出來的光電效應。筆者的意思并不是說光電效應不是諾獎級別的成果,而是它對比相對論來說就遜色太多了。就這樣相對論永遠和諾獎再見了!幸運地是,2017年的諾獎可算是間接地頒給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在引力波探測上有突出貢獻的三位科學家,而引力波恰恰就是廣義相對論的一個預言。 滑稽地在于,相對論沒有獲諾獎,反倒是相對論的一個預言獲得了諾獎,這也算是個可喜的結局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