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些天,新一輪冷空氣侵襲,全國多地迎來了2018年的首場大雪,一時間,包括西安、南京、洛陽在內的一座座古都,一夜之間銀裝素裹,盡顯莊嚴優(yōu)雅。 /一下雪,西安便成了長安/ /一下雪,南京便成了金陵/ /一下雪,洛陽便成了神都/ 今天是“三九”的第一天 俗話說,三九四九冰上走 可見“三九”的徹骨嚴寒 因此,從今天起 全國大部分地區(qū) 都將進入“速凍”模式 面對“三九”嚴寒和雨雪的雙重打擊,我們有五花八門的取暖方式。 相比于700年前的古人,他們雖然在取暖方式上不如我們豐富,但要論及取暖“神器”的雅致,則我們要實在遜色不少。不信,我們來看下面這件古人的“取暖神器”: 手爐不大不小,不輕不沉,分外殼與內膽。 外殼上施以精致制作工藝和裝飾,內膽則多為銅制,內備燃炭。熱量通過內外兩層之間的空氣進行傳導,既溫暖又不燙手,融融暖意緩緩彌散,外殼上有罩蓋和提手,可提于手上或捧于手心,怡然自得。 那時的文人墨客,冬季有手爐相伴,就可暖手疏血,書寫繪畫兩不誤,正是“縱使詩家寒到骨,陽春腕底已生姿”。 手爐作為舊時宮廷中乃至民間普遍使用的取暖工具,雖然隨著時代變遷和替代品的出現,漸漸淡出大眾生活的視野。 但作為一件極富鮮明中華傳統(tǒng)特色的生活器物,手爐也曾陪伴了許許多多文人墨客度過無數個漫漫寒夜,在其枯燥的求知生涯中,平添幾許“紅袖添香”般的溫情,承載一段段為人樂道的佳話。
如今擁有空調、暖氣、暖手寶等諸多取暖設備的我們,恐怕是難以切身體會手爐之于古人的那種情感了。 |
|
|
來自: 昵稱7096541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