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閆順義 從嚴格意義上講,甘肅鞭桿不能簡單的歸納于某個拳種或門派,如八門拳種,通備門等,因為甘肅鞭桿是甘肅地域內(nèi)土生土長的產(chǎn)物,即不是常燕山所傳,更不是任何人從外地帶入甘肅的。 鞭桿最早起源和流傳在甘肅隴南地區(qū)及天水、甘谷、秦安、隴西一帶,這里山大溝深,山路崎嶇,交通十分不便,過去這一帶的生活資料全憑小販用扁擔挑著長途跋涉販運,這里土匪時常出沒,為了防身就練幾手扁擔及短棍,后來人們便根據(jù)短棍靈活多變,短小精悍、易于攜帶等優(yōu)點,初步奠定了鞭桿的基礎(chǔ)。到清嘉慶年間燕山常氏將天啟棍傳入蘭州,當時武術(shù)前輩在教練長棍和相互交流印證時,常受環(huán)境、空間及長棍攜帶不方便的限制,便以短棍代替,長期以來,在長短棍交替演練過程中,感悟到了鞭桿的技法,使甘肅鞭桿上了一個層次。 這里我們要注意二個問題: 1、鞭桿的技法特點是“稍把并用,掉手為母,短兵長打,力若鞭抽”。為了增加變化和力量,一般均為雙手執(zhí)鞭,套路里所含招法要符合鞭桿的技法特點,而決不是山西寫鞭桿一書的人所稱鞭桿招法是由刀、槍、劍的招法組合而成,我認為每種兵器都有自身的運動規(guī)律、特點和風格,這是不能混同的,你手里拿什么器械是一回事,而你練的是什么器械套路和招法又是另一回事,如你拿短棍練一趟劍術(shù),透過現(xiàn)角看本質(zhì),你練的仍然是劍術(shù),而不是短棍,更不是鞭桿,甘肅鞭桿的代表《纏海鞭桿》里面的招法就不含有刀、劍、槍里的招法,即便有也是根據(jù)技法的原理,結(jié)合鞭桿的風格、特點溶入其中。 甘肅鞭桿里也有個別《天啟棍》的招法,那是因為這幾式符合鞭桿的原則而收入其的中。所以我們認為正是由于演練甘肅鞭桿的武術(shù)前輩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對武術(shù)原則的準確把握,才形成了今天勁道迅猛,招法凌厲,攻防兼?zhèn)洌Y(jié)構(gòu)巧妙,兩頭兼使,把法多變,步法靈活,身法敏捷的甘肅鞭桿。 2、甘肅鞭桿為什么不稱其為短棍、或手杖、鞭,而稱為鞭桿,山西也稱其為鞭桿,全國除甘肅傳出之外,再無一處有鞭桿了。從稱呼上就可以看出甘肅鞭桿和山西鞭桿的聯(lián)系和淵源。據(jù)定居在蘭州的前中央國術(shù)館教務長、中國著名武術(shù)家、拳擊格斗專家、形意拳大師楊松山先生考證:解放前后流傳在山西的鞭桿套路只有一個《陀螺鞭桿》,是一百年前從甘肅中藥材的集散地隴西,由山西來甘肅經(jīng)營中草藥生意的商販,帶入山西晉北地區(qū)的,山西鞭桿較為原始,保留了隴西《陀螺鞭桿》的基本動作。陀螺二字的解釋即是形容步法的,隴西保留的陀螺鞭桿譜云“短破長,腳下忙,避其鋒芒走陀螺”。說明陀螺是形容避敵鋒芒而迂回閃進,繞到兩邊攻敵的一種步法,鞭桿因此而得名。我曾問過很多練鞭桿的人為什么叫鞭桿,竟然無人能答。 甘肅的鞭桿不能因為是用來趕牲口的才叫鞭桿,而是因鞭桿獨特的勁道而叫鞭桿,每一棍打出后都力如抽鞭。在甘肅不是所有練鞭桿的人都懂鞭勁,都能發(fā)出如此霸道的勁力,除有西北棍王之稱的王天鵬先生、羅文遠先生等鞭桿名家外,我的恩師馬穎達先生的鞭桿獨步武林,用一根我們平常練長棍一樣粗細的白臘桿做成的鞭桿,打出的每一鞭都帶著呼嘯,鞭桿翻飛,白臘桿做成的鞭桿只有三尺五寸左右長,但在先生手中卻因為速度太快和力的方向的突然變換而折成了彎弓,鞭鞭如此,使人駭然,這就是鞭桿獨特的勁道?,F(xiàn)在很多人能熟練的一套或幾套鞭桿就認為會鞭桿,其實會鞭桿的標準除了應用外,關(guān)鍵要練出鞭桿的風格、勁道,神態(tài),光是一個勁道要練到一定水平就要努力一輩子,所以現(xiàn)在會鞭桿的人大多數(shù)等于會做操了,根本談不上會鞭桿。 談到鞭桿,不能不談到對甘肅鞭桿做出重大貢獻的,有“神棍”之稱的王天鵬先生,王天鵬先生山西運城人氏,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山西運城做鏢師,最初練形意,后來為了學習有“西棍”之稱的的甘肅棍術(shù)和鞭桿來到蘭州,他在臨夏得魏家天啟棍真?zhèn)?,曾受教于蘭州楊天成阿甸和蘭州大佛寺主持田和尚。并定居蘭州潛心研習天啟棍和纏海鞭桿。這期間王天鵬先生正式拜武林泰斗馬鳳圖先生為師,棄形意而專攻八極和劈掛,學有大成。王天鵬集甘肅鞭桿之精華而創(chuàng)編了鞭桿技法“五陰”、“七手”、“十三法”,充實了傳統(tǒng)的《纏海鞭桿》套路,在這個過程中,馬鳳圖先生將從滄洲帶來的一個名為《十三把》的短棍技法及苗刀三十二式的技法和風格幫王天鵬和羅文遠先生溶入了鞭桿,再加上通備門的獨特勁道使《纏海鞭桿》脫胎換骨,演練出來迅猛剽悍,變化莫測,使人望而生畏。 纏海鞭桿和天啟棍就此打上了通備門的烙印。到目前為止,從蘭州、甘肅到西北乃至全國,我還沒有見到從技法和內(nèi)容上超過《纏海鞭桿》的鞭桿套路?,F(xiàn)流傳的《纏海鞭桿》,除王天鵬,羅文遠先生演練的那一套外,為了普及和參加比賽,根據(jù)鞭桿的主要技法并吸取其他鞭桿套路的精華。又創(chuàng)編出四路《纏海鞭桿》。 如王德功先生創(chuàng)編的《纏海一路》; 馬穎達老師為唐國壽參加全國比賽創(chuàng)編的《纏海二路》,全國比賽得金牌; 為天水李森林創(chuàng)編的《纏海三路》; 為張飛鵬創(chuàng)編的《纏海四路》。 當年馬穎達老師教我練鞭桿時,我曾問老師我學的是幾路纏海鞭桿,馬老師回答說“這八趟纏海鞭桿是我從師兄王天鵬那里學來的,從未改動過,就叫纏海老架鞭桿以區(qū)別后來創(chuàng)編的這四路鞭桿?!睆囊陨稀独p海鞭桿》的演變和發(fā)展可以看出王天鵬和羅文遠生先對甘肅鞭桿的貢獻,同時更反映出甘肅鞭桿的發(fā)展凝結(jié)了馬鳳圖老先生及馬穎達老師二代人的心血,這些前輩為甘肅武術(shù)的發(fā)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將使我們永遠銘記在心。 下面介紹做鞭桿的材料及規(guī)格要求:做鞭桿的材料可根據(jù)本地的情況就地取材,只要堅固而又有韌性即可,沒有別的什么要求,所以一般象藤條,白蠟木等均可。長度和粗細則因人而異,以兩臂側(cè)面平舉,一臂伸直,另一臂屈肘,以肘尖即俗稱鷹嘴到另一手的中指指尖的長度為準,即通常所說“把子頂肘,稍子頂手”不可長也不可短,太長換把換不開,太短做不出動作,打不出勁道。只能用這種辦法來確定長短,其他以身材或拳的長度確定鞭桿長度的方法極不科學,用胳膊練鞭桿就用胳膊定鞭桿的長度,因為每個人的身材和臂長的比例都不一樣,身長的人胳膊不一定長,用身長定鞭桿后,短胳膊拿一個長鞭桿,一掉把就抓在了鞭桿的中間,下半截則刮衣服或干脆掉不過來,影響應用或演練。鞭桿的粗細一般不宜太粗,以鞭桿的小頭,也就是鞭梢比大姆指略粗一點即可。鞭桿太粗動作出不來,太細演練起來人顯的輕浮。 甘肅鞭桿的基本鞭法有:搬砸扭扣、飛刮撂挑、(扌敦)格戳拂、撩點剁卸、劈崩撥絞,平陰犁(扌窩)、勾掛攉扎,擻搭滾提、推架云扭、穿插輪截。 從以上基本鞭法上,產(chǎn)生出了許多絕妙的招法,經(jīng)王天鵬和羅文遠二位先生總結(jié)為“五陰”、“七手”、“十三法”,還有纏海十八打。十三法可以說是鞭桿的基礎(chǔ),是十三個單法式,每式都可一左一右單獨練習,即是鞭桿的基本功,又是鞭桿的實用招法。 這十三法是:無中生有、十字八道、二回頭、三格三砸,老翁拄拐、枯樹盤根,認蹬上馬、轉(zhuǎn)環(huán)外飛,左右搬點、移步換形、扣佛穿喉、倒搬漿、鐵扇子。 “五陰”是五個陰手把位招法的的組合。 歌訣如下 : 外搬滾進迎門點,抽鞭提打轉(zhuǎn)把砸。 撩掛換手當頭劈,外搬內(nèi)搬進步打。 轉(zhuǎn)環(huán)外飛擊后腦,演會五陰逞剛強。 “七手”是由鞭桿的七招精華組合而成。 歌訣如下: 提撩進步把面刮,肘底砸把勢難防。 無中生有左右戳,鐵扇封門帶搬砸。 掛打翻轉(zhuǎn)稍把點,轉(zhuǎn)環(huán)外飛斜劈鞭。 認蹬上馬兩邊跑,七手連招無對家。 “五陰”、“七手”可以說是鞭桿精華的組合,有詩為證:“演會五陰串七手,見了名家敢下手”。 而十八打則是十八個鞭桿技法的小組合。 這十八打名稱是: 橫掃千鈞,老虎撅尾,猴子擊鼓,二龍戲珠,虎臥中堂、太公搬槳,羅漢掃地、秦王挎劍,鐵門橫閂,鳳凰點頭、貍貓捕鼠、二郎擔山、張良品簫,猿猴掉棍、迎風展旗,當頭棒喝、鐵牛犁地、腦后一窩蜂。 “五陰”、“七手”、“十三法”,還有纏海十八打組成了八趟纏海鞭桿,也是當今鞭桿的最高心法,將纏海鞭桿譜訣公布出來,供大家參考: 手執(zhí)鞭桿最為高,長槍短劍不相饒。 (一)出勢朝天一炷香,橫掃千鈞如卷席。鳳凰點頭去彼械,擰身圈鞭虎撅尾。秦王挎劍橫鐵閂,左右轉(zhuǎn)打二回頭。風火輪子砸?guī)О?,移步換形閃一邊。 (二)提撩進步把面刮。肘底砸把勢難防。無中生有左右戳,鐵扇封門接搬砸。掛打翻轉(zhuǎn)稍把點,轉(zhuǎn)環(huán)外飛斜劈鞭。認蹬上馬兩邊跑,迎風展旗把山挑。 (三)猿猴掉棍把鞭藏,下提上打難提防。連環(huán)掄劈激步進,反身一鞭劈華山。上打散花把頂蓋,中間玉帶纏腰間。下打枯樹盤根節(jié),轉(zhuǎn)打左右兩邊行。 (四)蓋步立輪二回頭,左右搬點不留情。短兵長打氣勢雄,掉把回轉(zhuǎn)上下攻。秦王展旗打帶揭,躍起腦后一窩蜂。朝天翻劈護身體,英雄駐下埋伏勢。 (五)太公釣魚把桿揚,退步穿襠倒搬槳。蝎子擺尾朝天撅,羅漢掃地當頭棒。蓋步立輪二回頭,左右搬漿腳下忙。二龍戲珠打一邊,扣拂穿喉用腰上。 (六)外搬滾進迎門點,抽鞭提打轉(zhuǎn)把砸。撩掛換手當頭劈,外搬內(nèi)搬進步打。轉(zhuǎn)環(huán)外飛擊腦后,懷抱琵琶揮鐵扇。手提鞭桿兩頭忙,上圈下打人不防。 (七)虎臥中堂萬事吉,背頂奪子腳蹬天。勸君莫欺白發(fā)人,老翁拄拐劈帶砸。提杖掛打(扌敦)門面,惹怒老人難回家。肩上換鞭妙又奇,達摩抱杖無破綻。 ((八)拔步定鞭勢雄壯,猴子擊鼓更難防。出其不意迎喉刺,白猿獻棍往前送。張良吹簫退楚兵,倒披袈裟把家還。纏海鞭桿自古傳,名列封神登仙班。 纏海鞭桿起名取自古典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的一段故事,并不象現(xiàn)代人解釋為鞭不離對方的腦袋,古人稱腦為海,所以叫纏海鞭桿,武術(shù)套路取名。自古都是附會在名人,仙人身上,符合封建社會習武之人的心態(tài),大可不必想當然的用現(xiàn)代科學觀點來解釋,這樣反而顯得牽強附會了。 初學鞭桿時,一般老師以十三法教學生入門,從兩手上下滑把,到左右換把,鞭桿起立圓和平圓的換把,從單個動作入手,熟練后再進行組合練習,如練“五陰”、“七手”。在此基礎(chǔ)上再學習鞭桿套路,進一步鞏固提高,掌握鞭桿的演練技巧,直到領(lǐng)會了鞭桿的風格,身法,勁道,最后再進行鞭桿的對練和實戰(zhàn),直到掌握鞭桿的真諦。 甘肅除纏海鞭桿外,還有眾多各具特色的鞭桿,如“扭絲鞭桿”、“鐵門閂鞭桿”、“掉手鞭桿”、“黑虎鞭桿”、“陀螺鞭桿”、“黃龍鞭桿”等。甘肅鞭桿有著極為豐富的內(nèi)容,精湛的技法,獨特的風格,近百年來一直吸引著致力于武術(shù)事業(yè)的人們不斷的學習,研究,探索。 由于拜師求藝非常困難,因此對自己所學的東西非常珍惜和保守,所以就是在甘肅,練鞭桿的人很多,但真正了解鞭桿和掌握鞭桿內(nèi)涵的人為數(shù)極少,棍術(shù)、鞭桿、風魔棍等。 鞭桿:甘肅地處我國大西北,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古戰(zhàn)場之一,民風樸實,強悍尚武,由于地隅偏僻險要,多大山深溝,交通不便,經(jīng)濟欠發(fā)達,文化落后等原因,古時候人們出門遠行,經(jīng)商或夜行時,出于護身和自衛(wèi)的需要,都習慣隨手拿一根棍以壯大膽氣,棍有長短棍之分,長棍一般被叫做棍或條子,長棍的長度以人在站立時棍的高度和眉毛相等,所以在甘肅長棍也被稱為齊眉棍,或五尺棍,短棍一般被稱為鞭桿,長度為使(用)棍者的一臂加一肘,在民間短棍廣泛的被叫做三尺棍。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經(jīng)過千余年歲月的洗禮,在甘肅逐漸形成了內(nèi)容豐富,特點突出的具有西北風格的棍術(shù)、鞭桿體系,為西北地區(qū)武術(shù)的形成與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因此在拳諺中有南拳北腿、東槍西棍之說。傳統(tǒng)武術(shù)內(nèi)容豐富,博大精深,有十八般武藝之說,“明”何良臣在《陣地》一書中記載“學藝先學拳,后學棍,拳棍法明,則刀槍諸技特易易耳。所以拳棍為諸藝之本源也”。在民間練武術(shù)者中稱:槍為百兵之帥、棍為百兵之母:因此,西北漢子把棍推為器械之宗,極大的發(fā)展和豐富了棍術(shù)的使用招法和演練內(nèi)容,因此棍在西北地區(qū)特別盛行、蔚然成風,尤其在甘肅諸地更為普便。因此在武林拳諺中有南拳北腿、東槍西棍之說。鞭桿又稱為短棍,俗稱三尺鞭桿,由于它短小精干,攜帶方便,深受人民群眾的歡迎。鞭桿的主要擊發(fā)有:搬,扎,紐,扣,刮,略,挑,敦,點,劈,掛,纏,提,揸,滑,絞,壓等法。特點是長短適宜,運用方便、潑辣迅猛,兩頭并用,把法多樣,換手掉棒,變化多樣,適宜激烈格斗。經(jīng)過無數(shù)鞭棍拳家的歸納總結(jié),交流,現(xiàn)在的甘肅鞭桿,形成了粗獷迅猛,快速多變的,大開大合,吞吐伸縮的具有西北獨具特色的鞭棍風格現(xiàn)象,引起了海內(nèi)外武術(shù)界的深切關(guān)注。 在西北地區(qū)較為流行的鞭桿和棍術(shù)套路有“纏海鞭桿”“五陰、七手十三法”、“風磨棍”“天啟棍”紐絲棍等。 風磨棍:風磨棍的內(nèi)容和結(jié)構(gòu)是按古人“槍中寓棍”奇槍五十五棍圖的基本動作為匡架,以明代歷史文獻為依據(jù),在趟子中加了“風磨式””磨旗式““迎風卷旗“”子午樁“報棍為向征,這也是風磨棍名稱的來歷。該套路是現(xiàn)代一批武術(shù)家槍棍心得的精華集粹,也是原原本本的五十五棍圖。 許多好的傳統(tǒng)棍術(shù)套路,除以上諸優(yōu)點外,還在勁力上發(fā)力飽滿、著力渾厚、攻防清晰,大小頭并使、單雙手并用、兼槍帶棒,確屬全國罕見。另外,還有雙人對練較棍的排子棍(拍位),也叫攆步棍,方法是兩人相距三丈有余,相對而立,首先行抱拳禮,然后拿起提前平放在身邊的長棍,按一定的程序格式由窩子(起點)到梁子(三步斜角35°)處至趟子(中式)布式進行較棍,這種古樸的形式基本上保持著宋、明以來的寶貴較棍原貌。 甘肅的棍術(shù)可分為三類: 一:“五尺棍”,亦叫“齊眉棍”,分大小頭,大頭稱棍根,也稱棍把,小頭叫棍稍,棍身圍度根據(jù)自己的身體和功力而定。 二:“條子棍”長約六尺,一般長度高出頭頂一拳為度,較細于棍,大小頭基本均勻?!拔宄吖鳌迸c“條子棍”在內(nèi)容、風格、特點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棍講求以輪、劈、掃、砸為主,拳諺說:“棍打一大片”,就在于此,而且把稍兩頭并使,雙手換用。而條子棍則側(cè)重于折、扎、纏、捉兼攔提,多帶槍棒,俗有單手條子(撒手條子)雙手棍之說。 三:鞭桿,也叫短棍,亦稱魔杖,還稱三尺五(蘭州地方語稱之為三尺五尕棒子)。兩端分大小頭,雖然有尺寸,但近年來根據(jù)短器械競賽規(guī)則的需求,為不失鞭桿獨有的風格、勁力、特點,一般長度因人而異,根據(jù)自已的身材高低而定。 鞭桿的長度一般有三種量法:通常以自己身體一肘再加一臂長為度,即曲右臂平舉肘尖與另一頭伸直平舉中指尖等齊,二者間距為鞭長度。另一種是鞭桿的一頭著地,另一頭至心口窩為度。此外,還有一種量法是用自己握拳的寬度從棍一頭至另一頭以十三把為度。鞭桿屬短器械類,追溯其源,眾說云云,有說是由趕馬車使用的鞭子演變而來,也有說是竹節(jié)鞭演化而來,這都是顧名思義毫無根據(jù)的推斷。然而,查閱有關(guān)史料佐證,其源與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史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同等的輝煌。遠在古舊石器初期,處于原始群的人類為了生存,迫于狩獵、自衛(wèi)、防御同類與野禽猛獸的侵襲,在長期同大自然的斗爭中,出現(xiàn)了棍棒、石器等簡單武器,與此同時,人們模索、創(chuàng)造了初級階段的格斗捕殺技能,這些技能雖是非常低級的,但可窺棍棒始之于此,這種萌芽狀態(tài)的棒就是短棒。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青銅、鐵制武器在戰(zhàn)爭中的運用,棍棒等木制器械已被逐步改進,就短棍而言,演變成鞭、銅有梭角的金屬武器,因此,隨著歲月的流失,時代的推移、武器的進化演變,棍棒逐漸被軍旅裝備所棄,多流傳于民間。 甘肅地處我國邊陲,地廣人稀,山多溝深交通極其不便,鞭桿、棍棒此類器械至今仍保持興盛不哀,流傳地域廣泛,特別在秦安、甘谷、天水、隴南一帶,幾乎習武者人人皆會,就是一般鄉(xiāng)民們都能揮二鞭,可以說非常普及。其原因有三: 其一,這些區(qū)域城鄉(xiāng)交通多為山嶺溝洼之途,山道盤蜒、行路不便,歹人虎狼時常出沒,凡出遠門之人須隨身攜帶這輕便,防身,能當拐杖,還能將所帶之物挎在鞭桿小頭,擔之肩后,大頭留有尺余以防不側(cè)的多功能的鞭桿。 其二、很多村民便于將本地區(qū)的農(nóng)作物土特產(chǎn)、用筐擔挑出去到城鎮(zhèn)集市去售賣,在溝洼不平的道路上長途跋涉,擔夫帶鞭桿以防身為主,既能一手柱杖,一肩挑擔,減輕腳力,還能將鞭桿大頭握在手中,小頭撬在扁擔下,減輕其肩部受壓重量。 其三,近來,挑擔者們在鞭桿小頭處,套按上一種形似雙股叉的U型鐵器件,這樣一舉三得,防身、柱杖、支棍(中途疲勞卸肩休息時,用這種U型叉卡在扁擔中間撐起)。鞭桿上裝置鐵叉,更有效的制服所侵的對象,這在鞭桿史可謂是一大發(fā)明?,F(xiàn)在在城市肩挑售賣者,偶而還能見到這種裝置U型鐵叉的支棍。由于上述原因,鞭桿運動的長盛不衰也是必然現(xiàn)象。因此,在數(shù)代前輩們的實踐、探索、鉆研、不斷總結(jié)使得鞭桿在內(nèi)容上得以豐富,格斗技術(shù)上得以提高,并流傳下來了很多鞭桿套路。鞭桿的特點是短小精悍,潑辣迅猛,變化多端,微妙莫測,單雙手并用,大小頭掉用,尤其把法的變化招式可以說是極盡巧妙,是武術(shù)短器械藝術(shù)上的獨造。 另外,鞭桿的握法,即持鞭法別致,與人較鞭格斗時,兩手橫握鞭桿與肩略寬的中端,兩端余出的棍頭大致相等,雙臂略彎下垂,鞭桿橫置丁小腹部,雙手背朝上握鞭為陰把。一手拳心朝上握鞭,另一手不動為之陰陽把,不同的持鞭法,含有不同變化的各種招式。另有一種單手持鞭法,右手或者左手握鞭桿大頭7寸處,小頭觸地置于身左或身右側(cè),拳眼朝上者為正握鞭,拳眼朝下者為反握鞭。還有一種持鞭法可謂罕見,就是所謂人護(包)鞭的方法,以右手或左手,在鞭桿大頭7寸處拳眼朝前方為正握把,拳眼朝后為反握把,但不同的是鞭小頭觸地,大頭握把或左或右持鞭的臂向后伸直,托鞭于身后,使對方看不見鞭桿,腳下用蓋步、插步、橫襠步和騏鱗步上身隨步法的左右移動虛晃,持鞭的手在身體的虛實掩護下,左把在身后串右把或右把串左把,迷惑對手,造成假象,一得機會,突然出擊,使對方不知鞭從何出,防不勝防,這是一種少有的持鞭法。鞭桿在技法上以搬、攔、裹、劈、勾、掛、霍、剁、滾、格、墩、戳、砸、掠、挑、窩、飛、點、絞、壓等二十字訣動作為主要內(nèi)容,同時也柔合移置刀劍槍棍的一些招式,組成了許多鞭桿套路。例流傳在隴南一帶的赤龍鞭桿,五虎群羊鞭桿,云摩鞭桿,扭絲鞭桿等不下數(shù)十種之多。但是古老的鞭桿存在著不少的缺點和弊病,如在勁力上滯扭呆板,步法遲緩,身法僵硬,內(nèi)容重復,套路冗長,已遠遠不適應現(xiàn)代武術(shù)的發(fā)展。 數(shù)十年來,被譽為西北棍王的已故王天鵬、羅文源兩位先生,在他們的武術(shù)生涯中,對長短棍術(shù)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探索,去粗取精、推陳出新,系列性地形成了“五陰”、“七手”、“十三法”、“纏海十八下”等基礎(chǔ)性的鞭桿招式。 例:五陰、七手主要是練習鞭桿變換把位手法的方法,似曲譜中的音符,它們相配為伍,演變出了十三法,纏海十八連環(huán)招式及掉手鞭桿,黃龍鞭桿等。 如十三法中的陰把四掉、三格三砸、二回頭、倒搬槳、扣拂穿喉等,與纏海十八招中倒掛金鐘,翻海三鞭,攪海鞭、坡子鞭、招手喚羅成、齊王亂點兵、云摩鞭、跨海鞭、撥云見青天、野鳥入林、蛟龍三顯身等式法,動作奇妙,身法獨特,攻防含義較強,稱得上鞭桿之中的精萃。 由于他們遺留下的寶貴遺產(chǎn),才有馬穎達、管其泰、解延虎等諸多名家的繼續(xù)開拓,使得許多優(yōu)秀套路脫穎而出,纏海鞭桿就是比較典型的一個承前啟后的優(yōu)秀套路,我省王得功1978年創(chuàng)編纏海一路、二路、三路鞭桿(王建中等四名優(yōu)秀運動員仗此鞭桿套路,曾在南寧、錦州、徐州、蘭州等六次全國性的運動會獲得六枚金牌,關(guān)于纏海鞭桿的情況介紹另文刊述),可謂是鞭桿中的精華,其在繼承傳統(tǒng)鞭桿技法的基礎(chǔ)上,又吸收了既有劈掛拳吞吐?lián)暨h,翻拳迅猛疾速的勁道,又有隴上棍術(shù)的風格和現(xiàn)代競技武術(shù)所具有的起伏轉(zhuǎn)折,節(jié)奏鮮明的特點,可以說是隴原大地鞭桿運動史上的里程碑。鞭桿運動的掀起,因它具備有較高的健身價值,觀賞價值和實用價值,特別在全民健身運動中,在晨練的人群中,廣場、公園、黃河風景線手執(zhí)鞭桿者比比皆是,尤其是男女老年同志們,將攜帶方便,既可當拐杖,鍛煉時又可替代刀劍棍槍等健身器械的鞭桿做為心愛之物,隨身攜帶。 天水民間自古以尚武著稱,秦漢以來,許多出生入死為國效力的名將如李廣、趙充國、上官傑、段會宗、姜維等彪炳史冊、星光燦爛。明清以來,民間尚武風俗的直接體現(xiàn)便是獨具風格的天水武術(shù)的興盛。武術(shù)又稱為國術(shù)。天水武術(shù)舉凡國內(nèi)所有種類如拳術(shù)、棍術(shù)、刀術(shù)、劍術(shù)、槍術(shù)、軟器械類和稀有器械等各門類諸藝俱全。拳諺有曰:“東槍西棍,南拳北腿”。西北的棍術(shù)以甘肅為最,而天水棍術(shù)又獨樹一幟。殼子棍這一棍術(shù)絕技,近年來一些學者和武術(shù)愛好者挖掘整理,漸為世人所知。1987年在全國挖掘傳統(tǒng)武術(shù)成果評比大會上,殼子棍被評為中國名棍之一。 鞭桿,又稱短棍,有三尺鞭和四尺鞭(長鞭桿)及袖里鞭等長短之分。在天水農(nóng)村,即使不會練武的人也能演幾手鞭法以便出門防身,可見鞭桿的普及程度。鞭桿的起源,大概與秦州人最早在山間驅(qū)趕牲口或出門防身的因素有關(guān)。鞭桿輕巧方便,長短自如,久而久之,成了防身御敵之器,后經(jīng)有識之士編成套路,形成了得心應手,變化無窮,實戰(zhàn)性強的武術(shù)套路,在我國武林器械中堪稱一絕,獨領(lǐng)風騷。 天水鞭桿的主要特點是:短小精悍,潑辣迅猛,單雙頭并使,把法換手靈活,變化多端,實戰(zhàn)性強。天水人練鞭桿時講究長鞭桿先練猴兒串桿的技巧;袖里鞭桿要求鞭走步隨,中袖身旋,演練時須在左手鞭進擊之后,反趟須換右手施招,形成隨機應變的陰手鞭法,更突出點擊穴道的功法。 鞭桿的技法主要有:搬扎扭扣、飛刮撂挑、墩點劈掛、纏繞提掃、楂滑絞壓等三十余法。 在天水流傳的鞭桿套路主要有:黑虎鞭、白虎鞭、五虎群羊鞭、纏海鞭、子胥鞭、霸王鞭、赤龍鞭、十二棚鞭、七路子鞭桿八路棍(長鞭桿)、太子游四門鞭、虎臥中堂鞭、掃地鞭、紫金鞭、六合鞭、五毒鞭、陰手栓子鞭、五虎下西川鞭、白虎擋道鞭、單鞭救主、滾龍鞭、太平銅鞭,還有著名的甘谷豹子坪的換手鞭桿與沙石坡的鐵門扭絲栓鞭桿,及天水北路陳家的筒子鞭等。 在天水各地,武術(shù)愛好者甚多,習拳練武蔚為風尚。甘谷縣則因武術(shù)普及和名家眾多被國家體委授予“全國武術(shù)之鄉(xiāng)”稱號。早在1929年,吉鴻昌將軍曾在天水舉辦“隴南國術(shù)比賽大會”,設(shè)擂臺選拔武林高手,甘谷人宋元成技壓群雄奪得冠軍,可見天水武術(shù)之盛和甘谷武術(shù)之精。甘谷武術(shù)尤以鞭、棍術(shù)為最。其中,鞭桿就有60余套。此外,還有拳術(shù)類的長拳、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通臂拳等65個套路;棍術(shù)類近200個套路;刀術(shù)類的姜維刀、九環(huán)大刀、混元刀、青龍偃月刀等43個套路;劍術(shù)類的青龍劍、八卦劍、達摩劍、雙股劍等50多個套路;槍術(shù)類的姜維槍、子龍槍、盤龍槍、梨花槍等40個套路;軟器械類的九節(jié)鞭、流星錘、雙頭連枷等近20個套路;稀有器械的九環(huán)禪杖、拐杖、八仙鏟、如意鉤等64個套路。 天水五縣二區(qū)均有武術(shù)興盛,洋洋大觀,門類俱全。鞭桿的習練和妙用淺析/郭旺旺鞭桿,屬地方傳統(tǒng)短器械套路,國家稱短棍,主要流行于西北,盛行于天水,一般長3--3.5尺(長短因持鞭者體形而定)。鞭桿因使用順手,攜帶方便,故而天水人絕大多數(shù)都能玩幾招,但究其鞭法而言,學者簡單,精之不易,特別在對陳時要真正發(fā)揮其內(nèi)涵的靈巧擊技和獨特的制敵技巧更是不易。練好鞭桿不但要有結(jié)構(gòu)嚴謹、框架合理,運行符合規(guī)律的優(yōu)秀套路,而且要有富有實踐經(jīng)驗的名師指點;自己也要堅持經(jīng)常鍛煉,更重要的是常和對方對陣切磋,在實踐中體會其妙用。鞭桿在和執(zhí)棍者切磋時,多數(shù)人從心理上想,棍長鞭短,唯恐弊多利少而膽怯,其實不然,運行時可以說二者長短相仿,妙用相當,因為執(zhí)棍者要雙手握棍,棍身有限,加之在實踐中棍的運行需要場地寬展,才能發(fā)揮其效力,而鞭桿在實踐中一般不受場地的約束。在對陣時,鞭桿較棍變化靈活,加之執(zhí)鞭者伺隙乘虛,切身而戰(zhàn),如單手執(zhí)鞭,鞭身附加胳膊,其長度與棍相當,故而常說鞭不短、棍不長道理就在這里。拳諺說:'棍打一大片,鞭圍人體轉(zhuǎn)'。在鞭棍對陣切磋時,持鞭者一般要避開對方的棍梢,專攻對方身體部位。拳諺有云:'彼動此先動,制敵先斷根',就是鞭桿的實質(zhì)所在,也就是說持鞭者要控制棍的施展運行,不讓棍發(fā)揮特有的優(yōu)勢,這樣才能克敵制勝。 鞭桿的類型主要有:單頭鞭和雙頭鞭,二者在演練時有共同之特點,即速度要快、鞭不離身、攻防并用、靈活多變,引動發(fā)勁。不同點:雙頭鞭桿演練時雙手握鞭(即雙陰手和陰陽手為主),運行時鞭的兩頭靈活互換使用,攻防同發(fā),虛實難分,鞭法主要以搬、攔、挑、扎、刷、錐、隔、撩、挖、擁、蓋為主,鞭訣說:“左右搬攔雙護體,撩膝破肘去腕忙”。前者以攻取上盤為主,后者以防下取上為主,也就是“制敵先斷根”之所在。又說:“舉起雙陰手,飛步如箭穿,風拔中下有,專扎小便尖”,這既說明鞭運行時的速度,又說明攻防齊發(fā),直擊要害部位;單手鞭桿演練時主要以一手提鞭,左右手靈活互換使用為主,演練時難度比較大,因為單鞭攻防時既要穩(wěn)、重、狠,又要有速度,不能給對方有還手的余地,這就是說要觀察動力臂,判斷運行路線和角度先法制人,同時決不能忽略不執(zhí)鞭的空手的作用,要緊密配合鞭桿的運行,歌訣說:“胸前掛印身后藏,軟硬兼施把人傷”,“胸前掛印”是指不執(zhí)鞭的空手(有時也指高蹬腳),“藏”其鞭桿,這就叫器械對陣,白手打人。同時空手隨時有助鞭桿抓棍和擊中對方的可能。否則不但影響鞭桿演練時的美觀造形,而且會失去單鞭的攻效。 單手鞭桿的鞭法主要有提、掃、扎、割、濺、刷、纏、順等。如鞭法云:“緊防海底炮,難取通天鞭”,這說明手鞭配合,換手制敵。在實戰(zhàn)中,一手背鞭封襠部,不勝防換手金瓜擊頂。又如鐵門扭絲鞭里“若見狂棍來擊頂,順手云里去拔燈。忽聞高山風雷吼,古樹盤根橫棒攻”所說,“云里拔燈”中同時暗藏湘子吹笛,只要鞭棍接觸,雙手按鞭扭身發(fā)腰勁,勢如吹笛,以專擊對方鬢旁,即克制住了棍的運行和上盤的攻擊,又擊中要害,如遇強手換棍擊下,可用古樹盤根一鞭封定,這就既要有靈活的步法和速度,又要鞭、身、步法速度諧調(diào)配合,所以鞭的運行路線和角度要嚴格到位。拳訣說:“一條鞭桿兩條腿,左右搬攔胸中錐”,意思是:鞭桿的主要用意是護好兩條腿,上盤遇敵搬攔扣穩(wěn)扎胸膛。 鞭桿與棍對陣,多用于切身戰(zhàn),持鞭者始終要窮追不舍。在演練鞭桿時,手、眼、神、法、步始終融為一體,其中任何一法既不可滯后,更不能分割。如果運行路線不規(guī)范,動作不到位,反而會引火燒身,自討苦吃。所以習練鞭桿即能防身,又能健體,更能鍛煉人的靈性?!岸湃f重山、杜三”對鞭桿拳在理論上作出了重要貢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