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聲字在宋代編輯的【平水韻】中記錄有十七個韻部,分別是一、屋,二、沃,三、覺,四質(zhì)、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藥,十一、陌,十二、錫,十三、職,十四、緝,十五、合,十六、葉,十七、洽。每個韻部有幾十字到百字不等,總計約千余字。今天常見的:日、月、雪、黑、白…等都是入聲字。 今天的普通話中沒有入聲讀音,所有的入聲字都“融合”到漢字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聲)之中,只以平、仄作為分類。在今天的一些方言中,還保留一些入聲讀音。但是,各地讀音五花八門,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現(xiàn)象非常普遍。古代語言讀音,既無錄音佐證、又無拼音標(biāo)注。誰也說不清哪種讀音是“正宗”。不再使用,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其實,在古詩詞中,入聲字的應(yīng)用就很逼仄。只有少數(shù)宋詞有押入聲要求,如【滿江紅】的最后一字,就規(guī)定使用入聲字…。古詩大多押平聲韻,押仄聲韻的已是鳳毛麟角,押入聲韻的詩幾乎是“屈指可數(shù)”了。 以我淺薄的知識,只記得一首押入聲韻的古詩。就是白居易的【賣炭翁】。下面給大家分析一下: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上平一東韻)。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入聲十三職,黑在這里讀“賀”)。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食,屬入聲十三職)??蓱z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上平十四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雪、轍、歇,入聲九屑韻部)。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迴車駕牛驅(qū)向北。一車炭,千余斤。宮吏驅(qū)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值(后邊幾句均屬入聲十三職韻部)。 |
|
|
來自: 清風(fēng)明蟾 > 《詩詞賞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