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詞解釋 木構(gòu)架幾種形式: 1.抬梁式: 梁柱結(jié)構(gòu)體系,多用于官式建筑和北方民間建筑,用材較大,可以取得較大的空間跨度,空間相對靈活,但是對材料要求比較高,耗材較多。重要建筑則用斗拱承載出挑。 2..穿斗式構(gòu)架:柱距較密,柱徑較細的落地柱與短柱直接承檁,柱間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聯(lián)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在我國南方使用普遍,優(yōu)點是用料較小,山面抗風性能好;缺點是室內(nèi)柱密而空間不開闊。 3.井干式構(gòu)架:將木材層層相疊,既是圍護結(jié)構(gòu),又是承重結(jié)構(gòu)。 4.大木作:木構(gòu)建筑骨干結(jié)構(gòu)部分的加工制作,由豎向支重部分的柱子和橫向支承部分的梁.枋.懔 .椽等構(gòu)件組成。同時它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體的重要決定因素有大式(有斗拱)和小式(無斗拱)之分。 5.小木作:清代稱裝修,木構(gòu)建筑次要結(jié)構(gòu)的加工制作。由門窗、室內(nèi)隔斷、神龕、天花以及家具、匾聯(lián)等組成,一般為可移動折裝的器件。 6.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的構(gòu)筑形制上,區(qū)分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壇廟、宮殿、苑囿、陵墓、城樓、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廟等組群的主要殿屋,屬于高等級建筑。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間建筑和重要組群中的輔助用房,屬于低等次建筑.
平面形式: 7.間:四柱之間的空間或兩榀梁架之間的空間, 若兩排柱子很近則其中間部分稱之為出廊。 8. 金廂斗底槽:宋《營造法式》稱內(nèi)外槽,由一圈內(nèi)柱和一圈外柱組成的柱網(wǎng)。是唐代宮殿佛寺的主殿慣用于莊重的活動場所。如山西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 9.雙槽:以內(nèi)柱將平面劃分為大小不等的三部分,其進深為三間,宋《營造法式》中稱為雙槽。 10.分心槽:宋《營造法式》稱分心斗底槽,在門房建筑中以一系列中柱將平面等分。其進深為兩間。它與前后槽的主要區(qū)別在于一個內(nèi)槽置于平面正中,一個則偏重于一邊。實例如遼代天津薊縣獨樂寺的山門。 11.副階:宋代也稱副階周匝,清代稱廊子,主體建筑周圍環(huán)繞一圈回廊。一般應用于較隆的建筑,如殿、閣、塔等個體建筑上,如應縣佛宮寺木塔的副階。副階約在早商時便出現(xiàn)后一直盛行。
古建構(gòu)件專業(yè)術(shù)語: 13.開間(面闊):木構(gòu)建筑正面兩檐柱間的 水平距離,各開間之和為“通面闊”中間一間為“明間”左右側(cè)為“次間”再外為“梢間”,最外的稱為“盡間”,九間以上增加次間的間數(shù)。 14.步(架):屋架上的 “檁”與檁中心線面的水平距離為步,各步的距離的總和與側(cè)面各開間寬度總和為“通進深”,若有斗拱,則按照前后挑檐檁中心線間水平距離計算。 15.舉勢:屋面坡度。 16.舉架(舉折):舉,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進深與屋面材料而定。折,是計算屋架舉高時,由于各檁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橫斷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線,而是若干折線組成。 17.舉折(宋):先按照房屋進深,定屋面坡度,將脊傅“舉”到額定的高度,然后從上而下,逐架“折”下來,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線和曲面。 18.舉架(清):從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較緩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因此,最后“舉”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結(jié)果。 19.升起:宋,遼建筑的檐柱由當心間向兩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條緩和的曲線。 20.側(cè)腳:為了使建筑有較好的穩(wěn)定性,宋代建筑規(guī)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內(nèi)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兩山向內(nèi)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兩個方向都傾斜。 21.叉手:從平梁的梁頭至脊槫(脊檁)間斜置的木件,是用來扶持脊槫的斜撐。明清被拆掉了,改用脊瓜柱。(平梁:抬梁式構(gòu)架中最上一層的梁) 22.托腳:下一層梁的梁頭和槫(檁)間斜置的木件。它主要起扶持檁的作用,清式建筑中沒有這個構(gòu)件。
斗拱: 23.斗拱:中國古建筑中用以連結(jié)柱、梁、桁、枋的一種獨特構(gòu)件。斗拱是我國木構(gòu)架建筑特有的結(jié)構(gòu)構(gòu)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的昂組成。在結(jié)構(gòu)上挑出承重,并將屋面的大面積荷載傳到柱上。 斗拱的作用: ①增加承托的作用。②增加擠壓面(原始作用)。③支撐跳檐檁,以上兩點是斗拱的最基本的功能。④防雨,早期用夯土 墻,怕雨水,但挑檐長度有限,只好再置一檁,以增其長。⑤抗震,純靠榫(音損sun)卯結(jié)構(gòu),在外力不大時是剛性的,外力大時是可活動的,抵消了地震所產(chǎn)生的能量。⑥裝飾作用。⑦等級標志,明清結(jié)構(gòu)作用已漸消失,成了純粹的裝飾,等級的標志。⑧模數(shù)作用。斗拱一般使用在高級的官式建筑上,大體分為外檐斗拱和內(nèi)檐兩類.從具體部位分為柱頭斗拱,柱間斗拱,轉(zhuǎn)角斗拱。 24.鋪作:斗拱的出跳,1跳=4鋪作。 25.計心造:在一跳上置橫拱的做法。 26偷心造:在一跳上不置橫拱的做法。
27.平身科:柱與柱之間的斗拱,清代稱平身科,既為宋代的補間鋪作.沒有梁架在其上,沒有受力. 28.角科:角柱上的斗拱,清代稱角科,宋代稱轉(zhuǎn)角鋪作. 29.柱頭科:一般柱子上的斗拱,清稱柱頭科.宋稱柱頭鋪作.承托梁,受力斗拱. 30斗拱的出跳:出跳的軸線到中軸線的距離為一跳,一般前后各出一跳。出一跳---四鋪作;出兩跳---五鋪作;出三跳---六鋪作;出四跳---七鋪作;出五跳---八鋪作(據(jù)宋《營造法式》) 31.昂:式斗拱中斜置的構(gòu)件,起杠桿作用。由 上下昂之分。以下昂使用為多,上昂用于室內(nèi),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 32.下昂:斗拱中斜置的構(gòu)件,起杠桿作用.華拱以下,向外斜下方伸出者,出櫨斗左右的第一層橫拱。 33.雙杪雙下昂:雙杪即出兩個華拱,雙下昂即設兩個下昂(元代以后柱頭鋪作不用昂,至清代,帶下昂的平身科又轉(zhuǎn)化為溜金斗拱的做法,原來斜昂的結(jié)構(gòu)作用喪失殆盡)。 34.櫨斗:斗拱的最下層,重量集中處最大的拱。 35.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叫斗口,在清代作為衡量建筑尺度的標準,即清代模數(shù)制。 36.華拱:宋式的一種拱的名稱,垂直于立面,向內(nèi)外挑出的拱。 37.耍頭:最上一層拱或昂之上,與令拱相交而向外伸出如螞蚱頭狀者。 38.卷殺:對木構(gòu)件曲線輪廓的一種加工方法. 39.抄:清式稱翹,即向外出挑的拱,斗拱中每挑出一層稱為一抄,故挑出一層的拱稱為單翹,兩層的稱雙抄(清式稱雙翹)三層的稱三抄但較少見(清式建筑基本上不見)。 40.朵:宋式對由斗拱.昂.枋等主要部分組成的一組斗拱的整體單位的稱謂,清式稱“攢”。如柱間有五組斗拱,便稱“補間鋪作五朵”清式則稱“平身科五攢”。 41.跳:翹或昂自坐斗出跳的 跳數(shù),出一跳叫三踩(四鋪作),出兩跳叫五踩(五鋪作)一般建筑(牌樓除外)不過九踩(七鋪作)
柱: 42.疊梁式:又稱抬梁式或梁柱式,是中國古木構(gòu)架基本形式之一。 43.叉柱造:將上層檐柱底部十字開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拱內(nèi),而平座柱又插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內(nèi)退半柱徑. 44.移柱法:宋遼元金,常將若干內(nèi)柱移位,或減少部分內(nèi)柱(減柱法)
栿,桁,檁: 45.額枋(闌額):柱子上端聯(lián)系與承重的構(gòu)件。有時兩根疊用,上面的清謂之大額枋,下面的叫小額枋(由額),二者用墊板(額墊板)傳于內(nèi)柱間的叫內(nèi)額,位于地腳處的叫地袱. 46.平板枋:(普柏枋)位于闌額之上,是承托斗拱的部件 47.雀替:是置于梁枋下與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縮短梁枋的凈跨距離。可以用于柱間的花牙子下,稱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開間較窄自兩側(cè)柱挑出的雀替常聯(lián)為一體叫騎馬雀替。雀替可用于柱間的掛落下,成為純裝飾構(gòu)件 48.坐斗:位于一組斗拱最下的 構(gòu)件稱為坐斗(大斗,宋為櫨斗)有時也可以單獨使用。 49.金桁:又稱檁子,宋式稱平椽,是在脊桁與正心桁間各桁的統(tǒng)稱。金桁由于在構(gòu)架中的位置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稱謂。位置靠上的稱上金桁(宋式稱上平椽)靠中間的稱為中金桁(宋式稱中平椽)位置靠下的稱上金桁(宋式稱下平椽)。 50.四椽栿:相當于明清的五架梁,承傳五個檁的力,長(四步架)四架椽。 51.明栿:平闇(音暗an)(室內(nèi)吊頂或天花板的一種)以下,或砌上明造,即設有吊頂?shù)氖覂?nèi)中,露明可見的栿(梁).其做工精致細膩,力求美觀。 52.草栿:在平闇、平棊(音其qi)上看不見的栿,由于看不見,所以制造粗略,未經(jīng)任何藝術(shù)加工,制作潦草,故稱之為草栿。
裝修(頂棚,小木作): 53.裝修:宋代稱小木作指裝修,裝修為外檐裝修和內(nèi)檐裝修兩類。①外檐裝修指內(nèi)部空間和外部空間的分隔物,門,窗欄桿等。②內(nèi)檐裝修指內(nèi)部空間和內(nèi)部空間的隔斷,如罩,博古架,天花板等。③裝修多元功能: a.流通與防護的雙向功能b.組織室內(nèi)空間的基本手段c.性格的渲染要素.裝修的特點是作承重構(gòu)件,有很強的裝飾性.但不同于裝飾。 54.砌上明造:即不帶頂棚,將"上架"的梁,枋,檁,椽都暴露于室內(nèi),這樣就把屋頂層的內(nèi)部空間并入內(nèi)里空間,使室內(nèi)大為高敞,清稱露明。 55.平闇:為了不露出建筑梁架,常在梁下用天花枋組成木框,框內(nèi)放置密且小的方格。 56.平棊:是在木框間放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繪或貼以有彩圖案的紙,這種形式在宋代叫后代應用較廣。 57.山節(jié)藻棁:出自《論語》據(jù)張從文注《四庫全書》為“山形斗拱.雕花草粱柱”,亦即“房子上雕有山形的斗拱和畫著花草的墚柱”。又據(jù)劉敦楨主編《中國古代建筑史》稱“節(jié)是斗 拱,棁是爪柱”由此證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經(jīng)有抬梁式木構(gòu)建筑。 58.藻井:高級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間的正中。 59.清式彩畫: 合璽彩畫,旋子彩畫,蘇式彩畫(等級由高到低),前兩者梁思成總結(jié)為殿式彩畫。 60.罩:用于室內(nèi),用硬木浮雕或透雕成圖案,在室內(nèi)起隔斷作用和裝飾作用。 61.平坐:在閣層(除一層)在其下層梁(或斗拱)上先立較短的柱和梁,額,斗拱,作為各層的基座,以承托各層的 屋身。平坐斗拱上鋪設樓板,并置勾闌,做成環(huán)繞一周的 跳臺。 62.屋頂曲線 1)檐口曲線 升起,唐宋有明顯的 檐口曲線,北宋元明清末間至屋角起翹。 2)屋面曲線,包括縱向曲線和橫向曲線。“反宇為陽”舉架舉折的 運用。佛光寺大殿。 3)屋脊曲線:脊檁端置墊木。佛光寺大殿。 63.抱廈:亦稱龜頭屋,是由兩個九脊殿(歇山頂)作丁字相交的形式,其凸出部分便稱抱廈。如河北正定隆興寺摩尼殿的“四出抱廈”。
禮制建筑(陵墓): 64.明堂:古代禮制建筑之一。據(jù)文獻載是黃帝始創(chuàng),主要作祭天時以祖先配享的隆重祭祀之用,亦有“教化”功能。其平面為方形,以夯土臺為中心,四周以臺建屋,頂部又置室。中央夯土臺,宋以前各代均立明堂。規(guī)模最大者為唐武則天于東都洛陽新建號稱“萬象神宮”其高約86m,明清乃無此項建筑。 65.辟雍:西周為天子所設置的大學?!抖Y制.王制》:“天子命之教,天子曰辟雍,因其四周繞水,“圜如壁”故名。它包含在名堂之中,現(xiàn)發(fā)現(xiàn)最早的辟雍遺址是西漢末年長安西郊的禮制建筑遺址。東漢以后,歷代皆設辟雍, 66.黃腸題湊: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向內(nèi),故曰題湊。 題,頭也。湊,以頭向內(nèi),所以為固 67.四出羨道:商、周帝王陵墓的形制,由東西南北四方,以斜坡道及踏步由地面通向墓室。 68.方上:累土為堆,呈截頂方錐體形的封土。
城市建設: 69.《考工記》:(戰(zhàn)國):”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jīng)九緯,經(jīng)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苯忉尀椋骸岸汲蔷爬镆姺?,每邊辟三門,縱橫各九條道路,南北道路寬九條車軌,東面為祖廟,西面為社稷壇,前面是朝廷宮室,后面是市場和居民區(qū).朝廷宮室市場占地一百畝.(涂,道路.一夫,一百畝)(注意,這是>中記載的都城制度,左祖右社,人面朝南時,左東右西.)” 70.東西堂制:這是漢至南北朝宮殿布置形式。根據(jù)古代都城的“前朝后寢”或“外朝內(nèi)廷”型制,在高大的前殿內(nèi)部兩側(cè)有處理政務的東西堂屋(即東西耳房或廂)稱作東西堂制。 71.舍宅為寺:南北朝盛行的社會風尚。致仕之士舍出住宅作佛寺,以前廳為殿,后堂為講堂。 72.前朝后寢:這是古代宮殿自身的平面布局的形制。又稱前殿后宮,外朝內(nèi)廷,源于古代住宅前堂后室的空間劃分形式。大體上有前后兩部分;“前朝”為帝王商朝政治、舉行大典之處;“后寢”即帝王與后妃生活起居。 73.樣房:清代專門從事建筑設計的部門。樣房由雷姓世襲,稱“樣式雷”或“樣子雷”。當時建筑設計著重于總體及裝飾效果,至于大木作。瓦作。石作。彩畫作等具體做法,只需按官方頒布的工程做法則例辦理,不需再做圖樣。近代的建筑設計部門,也稱樣房,或稱打樣間。樣式雷是清代二百多年間主持皇家建筑設計的雷姓世家的譽稱。 74.燙樣:清官式建筑模樣(建筑模型)的稱謂。其比例尺度也不同,可以總體燙樣,包括山石。水地?;尽5缆?。房屋等;也可做單體建筑,能將基階。斗栱。門窗。油飾彩畫。屋脊吻獸等表達出來。清代燙樣制作專案是雷氏家族世襲。其燙樣在清華大學,北京圖書館和故宮博物院均有收藏。 75.都料:為古代掌握設計與施工的技術(shù)人員;專業(yè)技術(shù)非常熟練,專門從事公私房屋的設計與現(xiàn)場的施工指揮,并以次為生的工匠,唐時稱“都料匠”。
一、 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0.大約六、七千年前,我國廣大地區(qū)都已進入氏族社會,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遺址有主要兩種:一種是長江流域的榫卯建筑;另一種是黃河流域的木骨泥房屋。 1 2 3規(guī)模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實例。 4現(xiàn)知最早的影壁實例; 5 6、春秋時期建筑特點: 7是中國最早的一種城市規(guī)劃學說。記載周代都城制度。 漢: 8出現(xiàn)了歇山等屋頂式樣。此時斗拱已普遍使用,但形式很不統(tǒng)一。磚、瓦被大量、普遍使用。 9 中國古代都城的居住區(qū)劃分單位在漢朝稱(閭里),在唐朝稱(里坊)。 三國,兩晉、南北朝: 10 11 12、我國現(xiàn)存地面之上真正的建筑遺存中最早的一座,建于北魏,是一座15層的密檐式塔,是河南登封嵩山嵩岳寺塔。 我國自然式山水風景園林在兩晉的開始興起,到宋代有了較大的發(fā)展。 隋、唐: 13 14[李春]——是世界上最早出現(xiàn)的敞肩拱橋(或稱空腹拱橋)。 15、我國最早的一座木構(gòu)建筑是唐朝(建于公元782 16、中國最早的佛寺是建于(北魏)朝的(永寧)寺,現(xiàn)存元朝以前最大的佛殿。也是我國最大質(zhì)量最好的木構(gòu)是晚唐(建于公元857年)的山西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殿的平面采用了“金廂斗底槽”。(平面柱網(wǎng)由內(nèi)外兩圈柱組成) 宋代: 17、中國城市面貌在宋代代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城市的里坊制被突破,拆除坊墻,臨街設肆,沿街建房,形成開放城市。 18——高84米;第一座琉璃面磚塔:河南開封祐國寺塔,俗稱鐵塔;現(xiàn)存最高石塔:福建開元寺雙石塔。 我國的古代佛塔一般可分為樓閣式、密檐式、單層塔、喇嘛塔、金剛寶座塔、幾種基本類型。 我國的佛寺的組合形式,大體上可分為 以佛塔為主的佛寺和佛殿為主的佛寺的兩大類型。 19 20宋] 李誡——是我國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術(shù)書籍。 遼代: 遺留至今的兩處最著名的建筑:天津薊縣獨樂寺的山門和觀音閣(公元984年), 21、 22、現(xiàn)存最大的木構(gòu)樓閣的精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木塔,還是我國現(xiàn)存唯一的木塔。是遼代(公元1056年——的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俗名應縣木塔 金代: 23文殊殿。 元代,明代: 24 25、中壁畫著稱; 26、明代,砌磚技術(shù)的大發(fā)展,出現(xiàn)了完全不用木料,以磚拱券為結(jié)構(gòu)的無梁殿,最著名的一處無梁殿是南京靈谷寺的無量殿 27 清代: 清代在建筑上的最突出成就表現(xiàn)在皇家苑囿上。北京西郊所建的三山五園,和在承德所建的避暑山莊“外八廟”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28. 29 30 31 宋式,清式作法: 32 屋頂?shù)男问接校簭T殿、歇山、懸山、重檐、贊尖、單坡、雙坡、平頂、硬山、風火山墻、囤頂、穹頂?shù)取?/p> 33 34.在木結(jié)構(gòu)建筑的設計和施工中,我國很早就實行了類似于近代建筑的模數(shù)制中國木構(gòu)體系模數(shù),在宋代采用“材”、“契”,清代采用斗口。 35.雍正十二年(1734年)頒布了《工程做法則例》法為以“斗口”為模數(shù),簡化了計算,標準化程度提高。 古代木構(gòu)建筑用材的模數(shù)制,大約開始于(唐)朝,成熟于(宋)朝,在清代稱為(斗口),是(大木大式)建筑用材的標準。 36 37.“擇中”思想見于《周禮考工記》一書,其中的“國”指(城池 )。 38.中國營造學社誕生于( 1930)年,創(chuàng)始人是( 朱啟钅今)。 39.唐宋木構(gòu)殿堂有(3 )個水平結(jié)構(gòu)層,其中最復雜的一個實際上屬于(鉸接 )結(jié)構(gòu)。 40.中國古代營居喜用木構(gòu),這與( 陰陽五行)觀念不無關系,也是(磚石 )結(jié)構(gòu)不發(fā)達 的一個原因。 41.在我國古代氏族社會時期,房屋營建方式也多種多樣,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遺址主要有兩種: 干闌式建筑、木骨泥墻建筑。 42.中國古代城市有三個基本要素: 43. 44.試舉出我國民居的四種具體實際類型 以旺。 45. 46. 47.浙江普陀山供奉的是 48.我國的佛寺的組合形式,大體上可分為 的兩大類型。 49.石窟。 50. 大約六、七千年前,我國廣大地區(qū)都已進入氏族社會,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遺址有主要兩種:一種是長江流域的 干闌式 建筑;另一種是黃河流域的 木骨泥墻 房屋。 51.(唐 )朝的(佛光寺)大殿。 52.(斗口制),是(大木大式)建筑用材的標準。 53. 清代皇家建筑彩畫主要為(和璽)彩畫和(旋子)彩畫。 54.梭柱大約出現(xiàn)于(南北)朝,琉璃瓦大量用于屋頂始自(宋)朝。古代最高等級的建筑基座稱(須彌座),是從(印度)傳入的,由(佛座)演變而來。 琉璃瓦正式用于屋面是南北朝,但為數(shù)不多,宋代使用漸廣,到明代成為高潮 55.“民族固有形式”的口號盛行于本世紀(二三十)年代,但當時上海盛行的摩登建筑卻是(折中主義)風格,代表作是外灘的(沙遜大廈)和(上海匯豐銀行)。 56中國古代都城的居住區(qū)劃分單位在漢朝稱(閭里),在唐朝稱( 里坊)。 57.明清北京紫禁城的正門是(午門),屬于(闕)門形制。 58.秦始皇陵的陵臺底邊長達(350/500)米,這種陵臺在漢代稱(方上 )。 42.據(jù)文獻記載,中國古代從(東漢)朝起開始建造佛塔,屬于(樓閣式)門形制式。 (上累金盤,下為重樓) 43.“阿以旺”是(維吾爾 )族的一種典型住宅形式,特指住宅的( 帶天窗的大廳)。 44.中國現(xiàn)存最大的兩座古代木構(gòu)殿堂是(太和殿 )和(凌恩殿 )。 45.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木構(gòu)廳堂是(南禪寺大殿 ),現(xiàn)存最早的磚建筑是( 嵩岳寺塔)。 46.宋代木構(gòu)建筑最小的模數(shù)化單位是( 分),清代的斗口分為( 11)個等級。 47.宋代名匠喻浩寫過一部(《木經(jīng)》 ),還設計了著名的開封( 佑國寺)塔。 48.宋遼金時期的木樓閣上下層結(jié)構(gòu)連接方式多用(叉柱造 )造,結(jié)構(gòu)抗震的關鍵部位是(榫卯 )。 49.廣州中山紀念堂的設計者是( 呂彥直),屬于( 中國固有)風格。 50.中國近代首批建筑師多畢業(yè)于美國的(賓夕法尼亞 )大學,那里曾是(學院 )派的大本營。 51.《中國建筑類型及結(jié)構(gòu)》的作者是(劉致平 ),《蘇州古典園林》的主編是(劉敦楨 )。 52. 春秋時期建筑上的重要發(fā)展是 的普遍使用和作為諸侯宮室用的 的出現(xiàn)。 53. 我國自然式山水風景園林在 的開始興起,到 有了較大的發(fā)展。
三,選擇題(每個2分,共30分) 中國建筑史 1.“殿堂”式大木構(gòu)架符合以下哪個特征 A 穿斗 B 內(nèi)柱升高 C 徹上露明造 D 草栿 2.斗栱在《營造法式》的各作制度中屬于: A 小木作 B 大木作 C 鋪作 D 檐下作 3.一般認為,中國古代地方城市中的商業(yè)街應出現(xiàn)于: A 宋 B 宋以前 C 明清 D元 4.宋遼金時期最精美的“天宮樓閣”見于以下哪座建筑 A 隆興寺摩尼殿 B 晉祠圣母殿 C 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D 少林寺初祖庵 5.宋代的“材”為 A 斗口高 B 斗口寬 C 單拱高 B 單栱斷面 6.天安門工程的最初設計承建者是:( ) A、宇文愷 B、李誡 C、蒯祥 D、也黑迭爾 7.我國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術(shù)構(gòu)筑木結(jié)構(gòu)房屋的建筑遺址是:( ) A、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 B、西安半坡母系氏族部落聚落遺址 C、連云港藤花落龍山文化遺址 D、西安客省莊龍山文化遺址 8.清代斗拱一般不含以下哪種功用( ) A 模數(shù)化 B 承重 C 裝飾 D 材等 9.明清北京故宮建筑受以下哪個地域工匠系統(tǒng)影響最大 A 晉 B 冀 C 蘇 D 贛 10.中國拱券結(jié)構(gòu)大致出現(xiàn)于 A 東周 B 西漢 C 唐宋 D 明清 11.以下哪一條與長城無關 A 宗法制度 B 秦始皇 C 胡服騎射 D 絲綢之路 12.18世紀將中國建筑介紹到歐洲的著名人物是 A 南懷仁 B W·錢伯斯 C J·朗世寧 D 湯若望 13.以下哪條不符合歷史建筑保護的精神 A 全面保護 B 重點保護 C 有限保護 D 酌情保護 14.中國近代建筑中的復古主義思潮以下列哪一條為口號 A 歷史主義 B 民族形式 C 中國固有形式 D 民粹主義 15.迄今所知最早的四合院建筑遺址是:( ) A、河南偃師尸溝商城遺址 B、陜西歧山鳳雛村西周遺址 C、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 D、安陽洹北遺址 16.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城市地圖是:( ) A、兆域圖 B、西京長安圖 C、平江府圖 D、清明上河圖 17.漢代四象中指東方的是( ) A、青龍 B、白虎 C、朱雀 D、玄武 18.清明上河圖所表現(xiàn)的是( )城的風貌。 A、西漢長安 B、唐長安 C、北宋汴梁 D、明南京 19.我國宋代建筑的國家“標準和規(guī)范”是指:( ) A、《營造法式》 B、《木經(jīng)》 C、《冶園》 D、《工程做法》 20.下列建筑屬于宋代建筑的是:( ) A、小雁塔 B、摩尼殿 C、飛云樓 D、西安鐘樓 21.目前我國保存有三城三河的最完整、最古老的地面城池的城市是( ) A、春秋淹城 B、曲阜魯故都 C、燕下都故城 D、東漢洛陽。 22.在漢朝,規(guī)定在皇帝登位( )年開始營造皇陵。 A、第一年 B、第二年 C、第三年 D、第四年 23.歷史上第一個依山鑿穴為玄宮的帝陵是( ) A、唐乾陵 B、漢文帝灞陵 C、漢武帝茂陵 D、宋裕陵 24.下列屬于道教建筑的是:( ) A、洛陽白馬寺 B、武當山建筑群 C、天龍山石窟 D、安徽九華山建筑群 25.浙江普陀山供奉的是( )菩薩道場。 A、文殊菩薩(五臺山) B、普賢菩薩(峨眉山) C、地藏菩薩(九華山) D、觀音菩薩 26.( )是我國現(xiàn)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 A、山西佛光寺大殿 B、山西應縣木塔 C、薊縣獨樂寺山門 D、河北正定隆興寺 27.有藏傳佛教博物館之稱的是( ) A、布達拉宮 B、普陀宗乘廟 C、雍和宮 D、席力圖召 28.下列屬于樓閣式塔的是( ) A、河南嵩岳寺塔 B、小雁塔 C、蘇州虎丘塔 D、云南大理三塔 29.天安門的屋頂形式是( ) A、廡殿式 B、歇山式 C、懸山式 D、復合式 30.天壇的屋頂形式是( ) A、廡殿式 B、歇山式 C、攢尖式 D、復合式 31西安半坡原始遺址屬于___。 A.龍山文化 B.仰韶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大汶口文化 32. 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大殿屋頂形式為___。 A.單檐歇山 B.單檐廡殿 C.重檐歇山 D.重檐廡殿 33. 現(xiàn)存我國最高的古塔是___。 A.應縣木塔 B.南京報恩寺塔 C.河北定縣料敵塔 D.蘇州虎丘塔 34. 西安大雁塔形式屬于___。 A.密檐塔 B.喇嘛塔 C.金剛寶座塔 D.樓閣式塔 35. 甘肅敦煌石窟始創(chuàng)于___。 A.漢 B.魏晉 C.唐 D.宋 36. 元代山西永濟永樂宮保存了大量精美的___。 A.泥塑 B.彩畫 C.壁畫 D.雕刻 37. 現(xiàn)存磚砌長城建造于___。 A.秦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 38. 宋代木構(gòu)架支撐脊槫的斜木稱___。 A.合榻 B.叉手 C.駝峰 D.托腳 39.“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 無之以為用”。這段文字精辟地論述了空間與實體的辯證關系.此段文字出自于: A.《逍遙游》 B.《道德經(jīng)》 C.《考工記》 D.《呂氏春秋》 40.四川山地住宅中,遇地形甚陡或不便修筑臺階形地基時,則依自然地形布柱作為房基。 這種住宅被稱為: A.“一顆印” B.“吊腳樓” C.“碉房” D.“干闌式” 41.《營造法式》、《清式營造則例》、《工部工程做法》三本書分別成書于: A.宋朝、清朝、清朝B.宋朝、民國、清朝 C.宋朝、清朝、明朝D.唐朝、清朝、宋朝 42.中國傳統(tǒng)木結(jié)構(gòu)建筑工程中的“大木作”和“小木作”是指: A.“結(jié)構(gòu)”與“裝修” B.“大料”,與“小料” C.“粗加工”與“精加工” D .“領班”與“工匠” 43.在中國古代木構(gòu)建筑中,“減柱”、“移柱”的做法最常見于: A. 宋代 B. 元代 C. 明代 D.清代 44.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規(guī)矩,道路不必中準繩”的思想見于: A. 《周禮》 B.《商君書》 C.《管子》 D,《墨子》 45. 下列中國古代建筑的屋頂形式中哪一種等級最低? A. 懸山 B.歇山 C.廡殿 D.硬山 46.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木構(gòu)建筑是: A. 山西五臺山南禪寺大殿 B.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大殿 C. 陜西西安市唐大明宮麟德殿 D.天津薊縣獨樂寺觀音閣 47.在典型的北京四合院中,廚房和廁所通常布置在: A.正房 B.廂房 C. 耳房或后罩房 D.倒座 48.《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哪個朝代和城市的景象? A. 唐朝長安(西安) B.北宋汴梁(開封) C. 北宋金陵(南京) D.南宋臨安(杭州) 49.中國歷史上曾出現(xiàn)過不少有作為的工官,較為突出的有李誡(《營造法式》)、宇文凱(隋長安城)、蒯祥(太、中、保和殿,十三陵),這三個人所在的朝代分別是: A.唐朝,宋朝,清朝 B.隋朝,宋朝,明朝 C. 宋朝,隋朝,明朝 D.宋朝,唐朝,元朝 50.下列屬于樓閣式塔的是( ) A、河南嵩岳寺塔 B、小雁塔 C、蘇州虎丘塔 D、云南大理三塔 51.天安門的屋項形式是( ) A、廡殿式 B、歇山式 C、懸山式 D、復合式 52.天壇的屋項形式是( ) A、廡殿式 B、歇山式 C、攢尖式 D、復合式 53.清代斗拱一般不含以下哪種功用( ) A 模數(shù)化 B 承重 C 裝飾 D 材等 54.天安門工程的最初設計承建者是:( ) A、宇文愷 B、李誡 C、蒯祥 D、也黑迭爾 55.清明上河圖所表現(xiàn)的是( )城的風貌。 A、西漢長安 B、唐長安 C、北宋汴梁 D、明南京 56.浙江普陀山供奉的是( )菩薩道場。 A、文殊菩薩 B、普賢菩薩 C、地藏菩薩 D、觀音菩薩 57.“一顆印”是指( ) A.一種脊吻 B.一種民居形式 C.一種角石 D.一種石刻圖案 58「和璽彩畫」的內(nèi)容以何為主?( ) A.旋紋B.人物 C.龍和蓮草 D.山水花草 59.天壇中祭天的建筑是哪一座? A.祈年殿 B.圜丘 C.皇穹宇 D.齋宮 60.中國近代最高的高層建筑是( ). A.上海匯豐銀行 B.上海國際飯店 C.上海江海關大廈 D.上海老錦江飯店 61.隋代對宮殿建筑型制的影響為( ). A.出現(xiàn)御街千步廊 B.工字殿 C.采用北周“三朝五門”-三朝縱列的方式D.采用東 西堂制 62.漢長安城的位置與隋唐長安城的關系是( ). A.與隋唐長安城在同一位置 B.在隋唐長安城的東北 C.在隋唐長安城的西北 D.即明代長安城的位置 63.在樓閣與塔等木構(gòu)建筑中常用( )結(jié)構(gòu)來增加抗震能力。 A.框架 B.穿枋 C.斜撐 D.穿斗 64.宗教建筑不包括下列哪一類建筑( ). A.塔 B.石窟 C.寺廟 D.祠堂 65.斗拱位于( )構(gòu)件之間。 A.屋頂與梁 B.梁與柱 C.梁與枋 D.枋與擴墊板 66.五臺山佛光寺文殊殿平面柱網(wǎng)特點是( ). A.副階周匝 B.金廂斗底槽 C.減柱造 D.雙槽 67.中國營造學社的創(chuàng)始人是( ). A.梁思成、劉敦楨 B.單士元 C.朱啟鈐 D.羅哲文 68.由唐至清斗拱的尺度、疏密程度的變化是( ). A.由大到小到密 B.由大到小到疏 C.由小到大到疏 D.由小到大到密 69.中國古建筑體系完全成熟的階段是哪一代? A.漢 B.唐 C.宋 D.明 70.中國古代塔身的體形,運用相似的每層檐部與墻身的重復與變化,形成了: A. 連續(xù)的韻律 B,漸變的韻律 C. 起伏的韻律 D. 交錯的韻律 71.北京故宮建筑空間藝術(shù)處理上的三個“高潮”是: A.天安門、太和殿、景山 B.前門、天安門、太和殿 C.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D. 天安門、午門、太和殿 72.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 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幾句話精辟地論述了: A. 空間與使用的辯證關系 B. 空間與實體的辯證關系 C. 有和無的辯證關系 D.利益和功用的辯證關系 73. 世界上最早出現(xiàn)的敞肩拱橋河北趙縣安濟橋建造于: A. 隋代 B,唐代 C.宋代 D.元代 74,在中國古代木構(gòu)建筑中,“減柱”、“移柱”的做法最常見于: A. 宋代 B. 元代 C. 明代 D.清代 75. 《營造法式》編修的主要目的是: A. 防止貪污浪費,保證設計、材料和施工質(zhì)量 B.推行設計施工的標準化、模數(shù)化 C.促進傳統(tǒng)營造技藝在工匠間傳授 D. 總結(jié)古代匠人經(jīng)驗,記載傳統(tǒng)技術(shù)成就 76.承德“外八廟”建筑群中規(guī)模最大、局部造型模仿了布達拉宮建筑的是: A. 須彌福壽廟 B.溥仁寺 C. 普陀宗乘廟 D. 溥祐寺 77.河北薊縣獨樂寺山門采用的結(jié)構(gòu)、空間樣式為: A. 金廂斗底槽 B.副階周匝 C. 單槽 D.分心槽 78. 在北京的四合院中,“倒座”通常用作: A. 客房、仆人住所、廁所 B. 廚房、雜用間、仆人住所 C. 客房、書塾、廚房、仆人住所 D.客房、書塾、雜用間、仆人柱所 79.以下對閩南土樓住宅的敘述中,哪—條是正確的? A. 土樓只有方形和圓形兩種平面形式 B. 土樓的建造主要是為了防止械斗侵襲 C. 土樓底層結(jié)構(gòu)為磚石,上部各層為夯土,堅如堡壘 D. 圓形土樓的中心為水池,供消防 之用
四.繪圖并簡述(共2題,共16分) 1、山西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平面,立面。 2、故宮總平面(重點在中路(中軸線))。 3、北京四合院。
五.簡答題(共2題,共16分) 1、中國古建筑的基本特征有那些? 2、舉例說明古代木構(gòu)的成就(以唐或宋為例)? 3、簡述山西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的建筑特點? 4、論述明清北京故宮中軸線的組成及其空間序列的特點? 5、天壇群體建筑設計特色與規(guī)劃意匠和象征手法有那些? 6、試舉例并繪圖說明一種中國代表民居特色? 7、中國古代城市規(guī)劃的特點,及古城建設的經(jīng)驗? 8、中國古代園林設計思想與特點(皇家于私家園林手法對比)
1、中國古建筑的基本特征有那些? 答:1)、木構(gòu)架體系,“墻倒屋不塌” 木構(gòu)架的主要類型有抬梁式和穿斗式兩種由此體系派生出以下特點: (1)重視臺基:為防止木柱根部受潮,抬高基座。逐漸臺基的高低與形式成為顯示建筑物 等級的標志。如王府的臺基高度有規(guī)定,太和殿用三層須彌座漢白玉臺基等。 (2)屋身靈活:可亭、可倉、可室、可廳 (3)屋頂呈曲線或曲面 (4)重要建筑使用斗拱:斗拱原為起承重作用的構(gòu)件,隨著結(jié)構(gòu)功能的變化,斗拱成為建 筑物等級的標志。 (5)裝飾構(gòu)造而不去構(gòu)造裝飾 2)、院落式布局 中國的宮殿、廟宇、衙署、住宅等都屬院落式。另外,院落式平房比單幢的高層木樓閣在防 救火災方面大為有利。 3)、有規(guī)劃的城市 歷史上大多數(shù)朝代的都城都比附于《周禮考工記》的王城之制,大多數(shù)都是外形方正、街道 平直、按一定規(guī)劃建造的。 4)、山水式園林 中國園林園景構(gòu)圖采用曲折的自由布局,因借自然,模仿自然,與中國的山水畫、山水詩文 有共同的意境。與歐洲古典園林慣用的幾何圖形,林木修剪,人力造作的氣氛,大異情趣。 強調(diào)“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園林的設計思想——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崇尚自然,熱愛自然 的傳統(tǒng)?!疤烊撕弦弧钡乃枷胝加袠O大的優(yōu)越。把人和物緊密的聯(lián)系在一起,視為不可分割的 共同體,從而形成一種主觀力量,促使人們?nèi)ヌ角笞匀?,親近自然開發(fā)自然;另一方面,山 河壯麗,景象萬千,美好的景色啟發(fā)人們熱愛自然,謳歌自然。獨樹一幟的自然式山水園林 就形成了。 5)、特有的建筑觀 視建筑等同于輿服車馬,不求永存。從來不把建筑作為一門學術(shù)。崇尚儉樸。
2、舉例說明古代木構(gòu)的成就(以唐或宋為例)? 答:1)、建筑群處理愈趨成熟 2)、木建筑解決大面積大體量的技術(shù)問題,木構(gòu)架已定型化 3)、已經(jīng)形成殿堂廳堂亭榭基本構(gòu)架形式。斗拱結(jié)構(gòu)功能、構(gòu)造機能也能發(fā)揮極致,走向成 熟 4)、除硬山外,其他屋頂形式均已出現(xiàn)。臺基形式完備(素方、上下枋、須彌座) 5)、設計與施工水平提高、建筑藝術(shù)加工真實成熟。 唐代建筑的特點: 第一、規(guī)模宏大,規(guī)劃嚴整。 唐都城長安原是隋代規(guī)劃興建的,面積83平方公里,是今西安市區(qū)(明西安城)的8倍。 使之成為當時世界最宏大繁榮的城市。長安城的規(guī)劃是我國古代都城中最為嚴整的。其他府 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寬廣,也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第二、建筑群處理愈趨成熟: 隋唐時,不僅加強了城市總體規(guī)劃。宮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強了突出主體建筑的空間組合, 強調(diào)了縱軸方向的陪襯手法。這種手法正是明清宮殿、陵墓布局的淵源所在。唐代帝陵多利 用自然地形,因山為墳,因此比秦漢時的人造巨冢更有氣勢;陵墓的神道極長,石雕剛健雄 偉,數(shù)量也較前加多,墓內(nèi)壁畫尤為生動。 第三、木建筑解決了大面積,大體量的技術(shù)問題,并已定型化: 到了隋唐,大體量的建筑已不再象漢代那樣依賴夯土高臺外包小空間木建筑的辦法來解決。 各構(gòu)件,特別是斗拱的構(gòu)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規(guī)格化,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進步,加 速了施工速度,對建筑設計也有促進作用。 第四、設計與施工水平的提高 : 掌握設計與施工的技術(shù)人員 此為生。一般房屋都在墻上畫圖后按圖施工。房屋建成后還要在梁上記下他的名字(見柳宗 元《梓人傳》)。 第五、磚石建筑有進一步發(fā)展: 主要是佛塔采用磚石者增多。目前我國保留下來的唐塔均為磚石塔。唐時磚石塔有樓閣式、 密檐式與單層塔三種。 第六、建筑藝術(shù)加工的真實和成熟: 唐代建筑風格特點是氣魄宏偉,嚴整又開朗?,F(xiàn)存木建筑物質(zhì)反映了唐代建筑藝術(shù)加工和結(jié) 構(gòu)的統(tǒng)一,斗拱的結(jié)構(gòu)、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構(gòu)件本身受力狀態(tài)與形象之間 內(nèi)在的聯(lián)系,達到了力與美的統(tǒng)一。而色調(diào)簡潔明快,屋頂舒展平遠,門窗樸實無華,給人 莊重,大方的印象,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
3、簡述山西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的建筑特點? 答:晚唐建筑,公元857年,山西五臺山,為殿堂型構(gòu)架.是兩個唐代木構(gòu)架建筑之一,是 中國木構(gòu)架體系進入成熟期后保留下來的代表作,是唐代建筑風貌的典型實例. ? 主要特征:① 面闊7間 進深8架椽, 單檐四阿頂,屋面坡度平緩,舉高約1/4.77;斗拱宏大,約為柱高1/2;出檐深遠,出挑3.96m;②臺基低矮,內(nèi)外兩圈柱,柱高相等 —— “金廂斗底槽“采用三角形屋架與圈梁結(jié)構(gòu)的結(jié)合(更利于抗震、抗風);③ 圓直柱, 上端有卷殺,檐柱有側(cè)腳及升起,斗拱作用發(fā)揮最完善;④ 脊槫徑下不施侏儒柱,而僅叉 手,是現(xiàn)存木建筑中孤例,上下平槫,下用托腳,天花用平闇;⑤門窗用直欞窗,吻為鴟尾,沒有仙人走獸;⑥大殿外觀間接、穩(wěn)健、恢宏;色彩簡單,屋頂用灰瓦,斗拱層和柱子用紅 色,之間用白色,基座用金色 ? 剖面特點: ①佛光寺大殿的構(gòu)架為殿堂型構(gòu)架.殿堂型構(gòu)架的面闊七開間,進深八架椽,屋頂為四角頂.;② 分明栿,草栿兩層.(明清稱梁,唐宋稱栿);③ 運用了叉手托腳 ? 立面特點: ① 角柱升起,八根柱子越到邊上越高,每個高起2寸;②正脊--典型的凹曲線(明清為 直線).垂脊平直,平緩有力,不象太和殿那么陡;③五個開間相等趨于正方形,盡間減小. ④ 沒有仙人走獸;⑤屋頂較扁,檐口微翹.單檐四阿頂.(明清稱廡殿頂);⑥升起(生起),有側(cè)腳,外槽向內(nèi)傾斜89.5度;⑦斗拱肥碩;⑧ 出檐深遠. ? 內(nèi)部空間處理: ① 空間層次豐富,從室內(nèi)看,明栿在下,平闇在上,襯托著明栿層次多,豐富. ② 尺度把握較好,平闇的格子很小,對比之下感覺室內(nèi)空間的尺度很大. ③ 空間比例嚴謹,內(nèi)槽柱子與平闇圍合成了一個趨近于正方形的空間. ④ 斗拱制作靈活,柱頭鋪作,補間鋪作有下昂(雙杪雙下昂),內(nèi)轉(zhuǎn)改為偷心造(不設橫拱)即插拱內(nèi)槽柱子內(nèi)側(cè)為七鋪作偷心造,由于佛像的圓光罩很占地方,設橫拱則放不下,故全 部采用偷心造,很靈活.
4、論述明清北京故宮中軸線的組成及其空間序列的特點? 答:北京故宮,中軸線上“自南而北”,在達到主殿太和殿前需經(jīng)過1600余米長的軸線及高 低大小不同的“五門五院”以襯托皇帝的至高無上的威嚴,其他內(nèi)廷和外朝兩側(cè)的附屬建筑與 庭院相對降低減小,以突出“三殿為中心”的皇權(quán)象征。 故宮建筑在布局上的主要特點——前朝后寢,三朝五門,左祖右神,中軸對稱,前宮后苑 ① 明清的北京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改建和擴建而成的。 ② 布局上對前朝各個時期優(yōu)秀做法形制集達成者 ③ 與北京城的關系:故宮位于北京城之中央,符合周禮王城規(guī)劃“擇中立宮”思想。 ④ 總體格局:與北京故宮是參照南京宮殿的規(guī)制而建的,主要建筑基本上是附會了《周禮 ·考工記》所載“左祖右社”、“前朝后寢”的布局原則建造的。后面為內(nèi)廷宮苑。景山矗立在 紫禁城被,猶如天然屏障 ⑤ 軸線法則:宮殿建筑沿南北向的軸線排列,并向兩旁展開,左右嚴格對稱布置。貫穿了 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guī)劃嚴整,體現(xiàn)了帝王權(quán)力設計思想。 ⑥ 空間序列:沿主軸線以連續(xù)的、對稱的、尺度豐富變換的封閉式庭院空間,形成逐步展 開的空間序列,并以此突出主要殿宇. 太清門到乾清宮,形成11個院落,層層封閉的規(guī)劃 形象層層分隔產(chǎn)生深遠的空間。 ⑦ “三朝五門”之制: ⑧ 禮樂相成:故宮的建筑多遵循軸線對稱法則,突出君權(quán)神權(quán);“前朝后寢”、“左文右武” 的布局又符合封建倫理綱要的要求,這些都是“禮”的反映。而這種“禮樂相成”的思想表達了 儒家治世的理想境界。 ⑨對比手法:為了突出主體建筑,故宮建筑群的設計中運用了多種對比手法。主體建筑與次 要建筑開間進深、屋頂形式、建筑色彩、臺基形式等多方面的對比。尺度處理也很嚴謹,外 朝空間是內(nèi)廷四倍,比例為9:5象征"九五之尊". ⑩ 象征手法:有建筑單體的象征以建筑小品等不同層次的象征手法。前者如內(nèi)廷之乾清宮 象征天,坤寧宮象征地,東西六宮象征十二星辰,形成附會北極星及紫微垣的喻意; 故宮 建設成功之點: (1) 中軸對稱:主體對稱,實則靈活;次軸線與主軸線平行; (2) 院落空間:太清門到乾清宮,形成八個院落,三個GC; (3) 建筑尺度:大典用處,高大寬闊;起居場所,尺度宜人; (4) 房屋等級:重檐廡殿、重檐歇山、重檐鉆尖,單檐廡殿、單檐、歇山、 單檐攢尖,懸山、硬山、卷棚等; (5) 裝修色彩:尊者金、黃,次則赤、綠、青、蘭、黑、灰; (6) 技術(shù)設施:金水河,(防衛(wèi),排水,防火用),八十口井,火道地面, 自天安門始地面鋪磚5—7層;紫銅下水管;屋面錫箔苫背等。
5、天壇群體建筑設計特色與規(guī)劃意匠和象征手法有那些? 答:設計特色 天壇的規(guī)劃意匠和象征手法.為表現(xiàn)天的精神功能需要.——天壇建筑的核心特色 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中有一套完整的宗法禮制思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人們相信“天” 是至高無尚的主宰。天壇就是為現(xiàn)實帝王與天的特殊關系而修建的,為了能表達天壇建筑的 這一特性,天壇在設計意匠上主要運用了象征主義的藝術(shù)手法,這種手法具體表現(xiàn)為“形”、 “色”以及“數(shù)”的象征。 1“形”的象征:既表現(xiàn)為建筑基址的整體平面形狀,也表現(xiàn)為各種建筑單體的平面形狀。天壇基址平面接近方形,但兩重墻北端的角均做成圓弧形,這是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天圓地方” 的宇宙觀。就單體而言,天壇建筑群中的主要建筑物,如:圜丘、祈年殿及皇穹宇等,平面 皆為圓形,屋頂形式則是為圓攢尖,這些都是以平面和空間造型來象征“天”的意象的。通過 高臺基(圜丘,祈年殿)重檐屋頂(祈年殿)來擴大建筑體量。盡量用矮墻來擴大形象,取 得開闊的氣勢。創(chuàng)造崇天的境界.提供了兩個看天的視點,祈年殿和圜丘.同時又用丹陛橋 來連接圜丘和祈年殿,形成了一條"看天的路線"。 2“色”的象征:如明代祈谷壇祈年殿的三重檐攢尖頂?shù)纳?、中、下檐分別用青、黃、綠 色琉璃瓦以象征天、地與萬物。清重建時將三檐均用藍色琉璃瓦,只取其象征“天”的意象。 再如另外一個單體建筑皇穹宇亦為藍色琉璃瓦攢尖頂,有同樣的寓意。用純凈色彩表現(xiàn)天(藍 色)。 3“數(shù)”的象征:這一手法運用得最為廣泛。天壇的主要建筑中,圜丘與祈年殿是主體。 圜丘壇的設計在采用數(shù)字上均符合“陽數(shù)”,中國古代以奇數(shù)為陽數(shù)又稱“天數(shù)”,其中九為“極 陽數(shù)”。壇的上層直徑為當時計量單位營造尺1×9丈=9丈,中層直徑3×5丈=15丈,地層 直徑3×7丈=21丈,全符合陽數(shù)。臺階、欄桿的數(shù)量均取九的倍數(shù)。壇面用艾葉青石,中 心是一圓石,圓心外有九環(huán)扇面形石塊,每環(huán)的石塊亦為九的倍數(shù)。即,9×1,9×2,9×3……9×9。 中層、下層也是如此。除了壇面外,臺階、欄桿所用的石塊也全是九的倍數(shù),據(jù)說,這是九 重天的象征。 祈年殿為三重臺三重檐金色寶頂藍色琉璃瓦攢尖圓殿,檐柱12根(12時辰)承下檐, 金柱12根(12月)承中檐,同時兩者又是24節(jié)氣, 加上井口柱4根(四季)承上檐,這 樣就為28星宿。結(jié)構(gòu)布局合理。它的造型由層層收進的屋檐、攢尖頂構(gòu)成的外觀給人一種 強烈向上與天接近的感覺。它的室內(nèi)空間很高、彩畫絢麗,東西配殿各九間,有矮墻圍成院 落,也是應陽數(shù)之極數(shù)。 三、天壇群體建筑設計特色:1。中軸線布局2。主體建筑與附屬建筑相得益彰 ① 體量對比:祈年殿崇高孤兀 ② 地位對比:附屬建筑遠離主體 ③ 主建筑與環(huán)境④ 祈年殿高高在上,超然于林海之上,有超凡出生與天接近之感,⑤ 除建筑外,遍植柏林, 使建筑落于綠色之中,⑥ 景觀構(gòu)圖完美,建筑單體精美(祈年殿、皇穹宇)⑦ 建筑尺度:天壇雖為祭天之所,卻未象西方建筑那樣一味地追求超大的建筑尺度,而是按照“百尺為形” 的原則進行控制,即使是最高的祈年殿,絕對高度也不過38米。然而,由于祈年門的欲揚 先抑手法、三層臺基的烘托積極層層漸收的三重檐攢尖頂?shù)囊曞e覺,使祈年殿獲得了氣勢恢 弘的尺度感和視覺效果。 四、天壇體現(xiàn)的"尚無思想"和"以少總多"的方法.綠化的大量運用和建筑的數(shù)量和體 量上的少來充分體現(xiàn)“天”.通過主軸線來控制建筑.同時用擴大臺基來表現(xiàn)建筑.不以形象 取勝,而以境界取勝.有的節(jié)省,“無”上做文章,物質(zhì)功能簡單,精神功能復雜.
6、試舉例并繪圖說明一種中國代表民居特色? 答:北京四合院:是華北地區(qū)明清住宅的典型,合院式住宅的一種,其平面布局以院為特征,這種住宅的布局特點是強烈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影響和成熟的尺度與空間安排.住宅嚴格區(qū)分 內(nèi)外,尊卑有序,講究對稱,對外隔絕,同時注意對內(nèi)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綠化和風水的制約.根 據(jù)主人的地位及基地情況有兩、三、四或五進院,大宅除縱向院落以外,橫向還增加平行的 跨院,并設有花園;北京四合院素樸、實用、色彩亦以灰色屋頂和青磚為主,強烈的封建宗 教法制的影響和成熟的尺度與空間的安排,嚴格區(qū)分內(nèi)外,準備有序講究對稱,對外隔絕自 有天地。 有明顯的中軸線;秩序通過門來體現(xiàn),垂花門的高度和定制,是主人等級的標志;防風沙、 防干擾和噪音,較安靜;院是交流場所,但缺乏私密性;建筑密度不高,交通面積較大;縱 深的、嚴整對稱的組群布局,以居中的內(nèi)院為主體;縱深軸線在這里既是起居生活的行為主 線,也是建筑失控的觀賞動線;過程要素為:正方(坐北朝南,家長居?。┮杂采骄佣啵瑬| 西廂房、倒座(會 客、書房)大 門、耳房、后罩(小姐居)抄手游廊,構(gòu)成模式為一明 兩暗、一正兩廂,沿軸線縱深布局,以正房為主體,其院寬為:“正房 + 耳房”
7、中國古代城市規(guī)劃的特點,及古城建設的經(jīng)驗? 答:(1.)城市規(guī)劃特點 1)按照一定的制度進行和設計,這些制度對隋唐以后都城的規(guī)劃布局產(chǎn)生很大影響。 2)重視城市的選址:依山榜水。 3)以方格網(wǎng)街道系統(tǒng)為主,區(qū)劃整齊。從戰(zhàn)國到北宋初年,實行市里制度。北宋中期以后,采用街巷制。 4)采用中軸對稱的平面布局,宮室、壇廟等重要建筑皆位于中軸線上。 5)重視水源的利用和城市的綠化,引水入城,種植花木。 (2.)古城建設的經(jīng)驗 1)對于都城的選址歷朝都很重視,皇帝往往派遣親信大臣,“相土嘗水” 。 2)古代城市重視防御,為了保護統(tǒng)治者的安全,有城與郭的設置,并且長期采用里坊制。 3)城市布局或附會《考工記》的禮制規(guī)定,或因天材就地利,隨宜布置。 4)城市道路系統(tǒng)絕大多數(shù)采取以南北向為主的方格網(wǎng),以適合我國的地理位置與氣候條件。 5)重視木建筑的防火,望火樓、鼓樓、譙耬,供報時或報警之用。精于城市排水的處理, 6)漢長安已采用陶管和磚砌下水道;后代城市運用河道、溝渠以供攆泄雨水,明清時還有人專司疏浚挑挖之職。
8、中國古代園林設計思想與特點(皇家于私家園林手法對比)? 答:中國園林園景構(gòu)圖采用曲折的自由布局,因借自然,模仿自然,與中國的山水畫、山水詩文有共同的意境。與歐洲古典園林慣用的幾何圖形,林木修剪,人力造作的氣氛,大異情趣。強調(diào)“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崇尚自然,熱愛自然的傳統(tǒng)?!疤烊撕弦弧钡乃枷胝加袠O大的優(yōu)越。把人和物緊密的聯(lián)系在一起,視為不可分割的共同體,從而形成一種主觀力量,促使人們?nèi)ヌ角笞匀?,親近自然開發(fā)自然;另一方面,山河壯麗,景象萬千,美好的景色啟發(fā)人們熱愛自然,謳歌自然。獨樹一幟的自然式山水園林就形成了。 以神州大地譴責不同的山川為本原,形成以山水為景觀的造園風格。 這種園林以表現(xiàn)自然竟趣為目的,排斥規(guī)則,對稱,力避人為造作氣氛。與軸線對稱,幾何圖形,分行列隊,顯示人的力量的歐洲園林大相徑庭。 巧于因借,精在體宜:造園之精在于“體宜”而造園之巧在于“因借”何謂“因借”,計成解釋明確:因者:隨基勢之高下,體形之端正,礙木柵埡,泉流石注,互相借姿;宜亭斯亭,宜謝斯謝,不偏徑,頓置婉轉(zhuǎn),斯謂“精而合宜”也 借者:園雖別內(nèi)外,得景則無拘遠近,晴巒聳秀,紺宇凌官,極目所至,俗則屏之,不分町瞳,盡為煙景,斯所謂“巧而得體”者也。傳統(tǒng)的因借理論兩點注意:強調(diào)“善于用因”強調(diào)“取景在借” “巧于因借,精在體宜”說明了我國傳統(tǒng)的造園原則和手段。 設計思想: 1、園林布局; 2、水面處理;3、疊山置石;4、建筑營構(gòu)。 分兩種形式:皇家園林與私家園林及區(qū)別: 1)前者以祖國各地尤其是江南一帶的優(yōu)美風景為創(chuàng)作源泉。 2)前者以提供皇宮貴族休息,娛樂之處,后者是貴族富商以及官僚地主的生活享樂 而建的。 3)前者在大范圍內(nèi)以堆土形成山丘澗壑的地形,再適當點綴山石,山中疊山,假山與真山相結(jié)合。后者以山石造山為主。 4)前者花木配植規(guī)模大而多作群植或成林布置,后者以單株為主。 5)從園林建筑來看,江南私家園林遠比皇家園林尺度小、色彩淡雅和玲瓏剔透。 6)從堆山和理水來看,私家園林講究把假山和小池塑造出山水的野趣,而皇家園林利用自 7)然地形,依山傍湖。 8)從花木配置來看,私家園林以觀賞孤植的花木為主,而皇家園林綜合運用叢植和孤植。 9)從空間處理來看,江南園林的空間更講究通透和層次,而皇家園林的庭院部分常常較為封閉。
9,中國陵墓建筑地上部分的演變過程 答:(1)封土的沿革: 1)方上:在地宮之上用黃土層層夯筑而成;著名陵墓:秦始皇陵、漢茂陵; 2)以山為陵:特點:利用天然山體;著名陵墓:唐乾陵; 3)寶城寶頂:特點:在地宮上砌筑高大的磚城,城內(nèi)填土,磚城即寶城,城中的土高出城墻成一圓頂,稱寶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