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證明:∵AB⊥BC,BC⊥CD(已知) ∴_____=_____=90°(?。?/p> ∵∠1=∠2(已知) ∴_____=_____(等式性質) ∴BE∥CF( ) 答案:∠ABC=∠BCD,垂直定義,∠EBC=∠BCF,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說明:了解證明的結構,和邏輯關系. 例2 已知:如圖,EF⊥AC,BC⊥AC,∠1=∠B,求證:AD∥EF. 證明:∵EF⊥AC,BC⊥AC (已知), ∴EF∥CB(垂直于同一直線的兩直線平行). ∵∠1=∠B(已知). ∴AD∥CB (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AD∥EF(平行于同一直線的兩直線平行). 說明:在證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證明的結構,這里“∵EF⊥AC,BC⊥AC (已知), ∴EF∥CB(垂直于同一直線的兩直線平行).”與“∵∠1=∠B(已知). ∴AD∥CB (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的先后次序可以交換. 例3 已知:如圖,AD∥BC,AD平分∠EAC. 求證:∠B=∠C. 證明:∵AD∥BC(已知), ∴∠1=∠B(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2=∠C (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 ∵AD平分∠EAC(已知), ∴∠1=∠2(角平分線定義). ∴∠B=∠C(等量代換). 說明:由已知AD∥BC可同時推出兩個結論,∠1=∠B和∠2=∠C,其推論過程是: ∵AD∥BC, ∴∠1=∠B. ∵AD∥BC, ∴∠2=∠C. 為簡便起見,可書寫為: ∵AD∥BC, ∴∠1=∠B,∠2=∠C. 但要注意不要書寫為: ∵AD∥BC, ∴∠1=∠B. ∴∠2=∠C. 因為這將造成“∠2=∠C”是由“∠1=∠B”推出的錯誤推理,其實,上述沒有因果關系. 例4 已知:如圖,點D、E、F分別在BC、AC和AB上,DF∥AC,∠1=∠A. 求證;AB∥DE. 分析:欲證AB∥DE,首先要觀察圖形,看AB和DE被哪一條直線所截,圖中AB和DE即被DF所截,同時又被AC所截,這時可任取其中一種情況,若取AB和DE被DF所截,只須證∠l=∠2即可;若取AB和DE被AC所截,只須證∠3=∠A即可.注意到已知條件EF∥AC,可以推出∠l=∠3,∠2=∠A,再加上之∠1=∠A,這個已知條件,兩種證法都不難實現(xiàn). 證1:∵DF∥AC(已知), ∵∠1=∠A(已知) ∴∠l=∠2(等量代換). ∴AB∥DE(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證2:∵DF∥AC(已知), ∴∠1=∠2(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 ∵∠1=∠A(已知) ∴∠3=∠A(等量代換). ∴AB∥DE(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說明:用綜合分析法探求證明思路時,一般可先從求證結論出發(fā),分析欲推出此結論需要什么條件?此時,這樣的條件可能不止一個,可選定其中一個,然后再從已知條件出發(fā),以此條件為目標推出已知條件,這個條件一旦推出,證明思路即告形成. 例5 如圖,已知AD⊥BC,EF⊥BC,∠1=∠E. 求證:AD為∠BAC的平分線. 證明:∵AD⊥BC,EF⊥BC(已知) ∴AD∥BC (垂直于同一直線的兩直線平行) ∴∠l=∠2(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 ∠3=∠E(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 ∠1=∠2(已知) ∴∠2=∠3(等量代換) ∴AD為∠BAC的平分線(角平分線的定義). 說明:(3)分析是證題的關鍵,在分析時要緊緊抓住要征的結論(即目標),追溯能導致結論成立的條件,一步一步追溯下去,一直到這些條件都己具備為止.這時,證題思路已經基本形成.證明過程要從“已知”說起,最后推導出結論的成立. (2)“∴AD∥BC (垂直于同一直線的兩直線平行)”與“∴∠l=∠2(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 ∠3=∠E(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的位置是不能交換的,因為后者是由前者推理得到的. ?。?)把“∵ ∠1=∠2(已知)”與 “∵AD⊥BC,EF⊥BC(已知) ∴AD∥BC (垂直于同一直線的兩直線平行) ∴∠l=∠2(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 ∠3=∠E(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可以交換,但這樣因為條件與結論相距較遠,不利于推理. 例6 求證:如果一條直線和兩條平行線中的一條垂直,那么這條直線和另一條垂直. 分析:(1)根據(jù)命題畫出圖形,先畫出兩條平行線AB、CD,再畫出一條直線EF與AB垂直.(如圖) (2)分清命題的題設和結論,題設是:一條直線和兩條平行線中的一條垂直.結論是:這條直線也和另一條垂直,再根據(jù)題設和結論寫出已知事項和求證事項. 已知:如圖,AB∥CD,EF⊥AB,求證:EF⊥CD. 證明:∵AB∥CD (已知), ∴∠1=∠2 (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EF⊥AB (巳知), ∴∠1=90° (垂直定義), ∴∠2=90° (等量代換). ∴EF⊥CD (垂直定義) 說明:對于一個命題的證明,第一步結合題意,畫出圖形,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對題意不理解,或者把圖形畫錯了,下面兩步就無法進行,第二步的關鍵是分清命題的題設和結論,命題的題設是已知事項,命題的結論是求證事項,第三步是分析證明命題的途徑,正確地寫出證明過程.
|
|
|
來自: 百眼通 > 《10舊版數(shù)學-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