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11 月 在當當網(wǎng)、亞馬遜網(wǎng)、淘寶網(wǎng)及全國各大音樂書店將會同步推出老徐的最新力作 《全國鋼琴比賽獲獎曲目精選》 我編纂這本書的目的在于,為教學在一線的鋼琴老師和業(yè)余(六至十四歲)的鋼琴學生提供一個參考的指引,此書收集并篩選近年來全國鋼琴比賽獲獎學生彈奏作品,在曲目的選擇上,則盡量做到廣泛性、趣味性和音樂性。 這是何等的期待?。?/span> 2017年12月13日晚,郎朗鋼琴大師班于中央音樂學院歌劇音樂廳成功舉行。當晚,歌劇音樂廳座無虛席,觀眾熱情高漲,對大師班充滿期待。我院院長俞峰、黨委副書記逄煥磊、苗建華等出席此次活動。 ▼ 老徐覺得兩個小時的視頻 大家覺得還不夠盡興 那我們就來整理一下 第一首 肖邦《船歌》 郎朗指導陳學弘演奏 一、郎朗強調(diào)鋼琴“音色多樣性” 陳學弘演奏肖邦《船歌》時,郎朗試圖從另外的角度開拓,他對聲音的想象力:“你的演奏過于‘陸地’,應該找更多‘船’的感覺”、“你可以將固定的音想象成行走的”、“我需要一些透亮的、波光粼粼的東西”。吳思遠演奏巴托克《奏鳴曲》時,郎朗引導他將音樂想象成一幅又一幅民間舞蹈的畫面,將樂曲不同的聲部和小節(jié)想象為不同的打擊樂器,甚至彈出銅管樂隊的效果。  視聽經(jīng)典 船歌(四個版本) 肖邦的《升F大調(diào)船歌》OP.60,作于1845-1846年,出版于1846年,呈獻給斯托克豪森男爵夫人。船歌(Barcarolle)起源于意大利語中Barca一詞,據(jù)說是由威尼斯船夫的傳唱民歌演變而來,多為6/8或3/8拍,小船起伏蕩漾的感覺在歌聲中悠悠起伏。后來船歌泛指按這一體裁寫成的聲樂或器樂曲,比如門德爾松的《威尼斯船歌》,還有肖邦和福萊的鋼琴曲《船歌》。肖邦創(chuàng)造性在于將以往典型的船歌6/8拍子,其強拍在第一拍,弱拍在第四拍,變?yōu)?2/8拍,把強拍放在第一拍及第七拍,弱拍在第四拍及第十拍,并且將旋律線延長,使之更為流暢。 
 視聽經(jīng)典 肖邦船歌(四個版本)  第二首 斯科里亞賓《練習曲》   郎朗指導郝一雷演奏 二、郎朗強調(diào)演奏的“輕松感、層次感” 他始終讓學生注意樂句與音樂情緒處理上的收放自如:“尤其演奏斯科里亞賓、李斯特時,我們總覺得越小心越彈得好,其實越小心彈得越不好”、“太緊張地去突破,反而沒有突破感”。當郝一雷與李哲翔展示斯科里亞賓《練習曲》與普羅科菲耶夫《第三鋼琴奏鳴曲》時,郎朗強調(diào)了更深的呼吸、抒情性的旋律線條的處理:“將句子變大其實更好彈”;同時也要注意音樂情緒的層層推進,“相同樂句的處理不應該一模一樣”。  斯克里亞賓練習曲Op.8  斯克里亞賓是俄羅斯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體現(xiàn)了他繼承傳統(tǒng)又突破傳統(tǒng)的創(chuàng)作軌跡。 Op?8作于1895年,體現(xiàn)了斯克里亞賓早期對浪漫派風格的繼承,又不失突破傳統(tǒng)的創(chuàng)作軌跡。這套練習曲一共十二首,從宏觀來看,斯克里亞賓借鑒了肖邦、李斯特練習曲中調(diào)性布局的手法。整套作品分為前、后兩部分,并按照大調(diào)、關系小調(diào)和下屬走向模式來安排每首作品。  老徐找來此作品號op.8的12首 ▼  第三首 普羅科菲耶夫《第三鋼琴奏鳴曲》   郎朗指導李哲翔演奏 三、郎朗強調(diào)鋼琴踏板的合理運用 對鋼琴踏板的處理也是郎朗所強調(diào)的重點,他幾乎對每位學生都提出了踏板的要求。在陳學弘演奏肖邦時他談到:“腳應和手一樣”、“踩踏板不要非黑即白,要來點灰色地帶”。他用斯科里亞賓、霍洛維茨來舉例,建議郝一雷多學會運用左踏板來獲得更豐富的音色;他生動地要求李哲翔與郝一雷:“等這個音晾干再繼續(xù)”等等…… 
 普羅科菲耶夫《第三鋼琴奏鳴曲》 視聽經(jīng)典 (四個版本)  第四首 巴托克《奏鳴曲》(Sz.80)   郎朗指導吳思遠演奏 在大師課結(jié)束后的采訪中,郎朗談到:“鋼琴雖然只是一件樂器,但可以呈現(xiàn)出如浩瀚宇宙般的藝術,事實上它就是一個宇宙。如果僅僅把它當作一門樂器,為學鋼琴而學鋼琴,那我們就不必花如此長的時間甚至窮其一生去鉆研了。所以我們應該意識到,學習鋼琴的同時也是學習藝術,你是一名藝術家而不僅僅是鋼琴家。” “讓幾百年前的曲子在自己手中重生為全新的生命是十分重要的,作曲家本身并不希望每個演奏者把作品彈得很相似,千篇一律不叫 ‘藝術’,叫‘山寨’,這樣作品的存在就沒有太大意義。總的來說,我認為每天晚上在練琴的時候,都要有新的想法,只有這樣才能保持住藝術的新鮮血液。”……  巴托克《奏鳴曲》(Sz.80) 巴托克是20世紀匈牙利杰出的作曲家。他將匈牙利的民間曲調(diào)與現(xiàn)代作曲技法相結(jié)合,形成具有鮮明個人風格的音樂語言。巴托克創(chuàng)作于1926年的《鋼琴奏鳴曲》無論是曲式結(jié)構、和聲調(diào)性還是節(jié)奏都體現(xiàn)著現(xiàn)代鋼琴音樂與民間音樂的結(jié)合。對這首奏鳴曲進行演奏,要注意敲擊性的演奏效果、重音效果的表現(xiàn),踏板的使用和不規(guī)則節(jié)奏的處理。 這首作品作于1926年,是巴托克鋼琴作品中最長的一首獨奏曲,也是他所創(chuàng)作的唯一一首鋼琴奏鳴曲。這首作品中,巴托克以古老民歌的自然音調(diào)式為基礎來布局和聲,將非韻律節(jié)奏作為鋼琴音樂的表現(xiàn)手段,通過吸收民間音樂的旋律動機、節(jié)奏、調(diào)式以及創(chuàng)作手法,創(chuàng)作出全新的、富有民族意味的音樂作品。 郎朗演奏巴托克鋼琴奏鳴曲(Sz8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