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彈棉花啰,彈棉花,彈得棉花軟又細呀!彈棉花啰,彈棉花,半斤彈成八兩八!”舊時,每當(dāng)彈棉的人從身旁經(jīng)過,總會響起這樣的一首歌,如今歌聲不再而情懷依舊。 彈棉又叫“彈棉花”、“彈棉絮”、“彈花”,因而,那些彈棉的手藝人被親切地稱為“彈花匠”。彈棉是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之一,歷史悠久。據(jù)記載,我國元代就有此業(yè),元代王楨所寫《農(nóng)書》中這樣寫道:“當(dāng)時彈棉用木棉彈弓,用竹制成,四尺左右長;兩頭拿繩弓繃緊,用縣弓來彈皮棉?!迸f時,農(nóng)村有不少貧苦農(nóng)民和工匠因生活所迫,常年在外地為人彈棉絮,俗稱“彈棉郎”。 彈棉花是一種老手藝了,最初都是一彎彈弓、一張磨盤、一個彈花棰和一條牽紗篾。吊弓的構(gòu)造很簡單,彈花時全仗人手用彈花錘擊打弓弦,將棉纖維彈松,每人每日不過彈皮棉8斤。其傳承方式也是由師傅帶徒弟或父傳子,所以很多彈花匠的手藝都是祖?zhèn)鳌?/p> 彈棉絮工序繁瑣復(fù)雜,棉花去籽以后,將棉花彈活,絲縷理清才能攏成棉被形狀,再用弦弓來彈.彈時,用木棰頻頻擊弦,使板上棉花漸趨疏松,后鋪底線,拉面線后稍微壓實,翻轉(zhuǎn)彈定型,點綴花草,書寫主人姓名,就能鋪另面的網(wǎng)線了。最后扎角,用木制圓盤壓磨,使之平貼,堅實、牢固。即便是年頭久遠的又硬又黑的棉絮,一經(jīng)重新彈制,又潔白柔軟如新?!疤茨纠祁^,杉木梢;金雞叫,雪花飄”這是彈棉花工匠們對自己的手藝的一種詮釋,也是人們對他們的勞動最為形象的比喻。 
 上個世紀(jì)90年代起手工彈棉花發(fā)生了根本上的變化,彈花機的出現(xiàn)讓彈棉花這個老手藝慢慢的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隨著很多新式的被子出現(xiàn),手工棉被也漸漸被人遺忘,然而它給一代又一代人帶去的溫暖永遠無法取代。 一個時代編織一代人的夢,彈棉郎的盼望在遙遠的上世紀(jì)已經(jīng)在這個時代所呈現(xiàn)。我們唏噓這古老的手藝的沒落,也欣然它度過年華后的轉(zhuǎn)身。 圍繞指尖的,不僅是對生活的探索,更是精神生活的傳承 | 
|  |